“隱形”殺手

微生物給人們帶來益處,也造成危害。人們利用微生物釀酒,生產檸檬酸,製造抗菌素和酶製劑等。然而微生物也有有害的一麵,人、動物和植物的大部分疾病,以及工業、商業、外貿等部門的許多材料和製品的黴變、腐蝕、受損,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這裏,我們先來談談微生物的破壞作用。

在銀行,計算機電子回路的增強塑料表麵繁殖了黴菌,會導致計算機發生故障,業務出現差錯。

不論哪裏的銀行,盡管它建築豪華、設施齊全,但由於每天有許多人進出,室內的微生物汙染都十分嚴重。如果對室內空氣中浮遊的微生物進行一次測量,就會發現微生物的數量會出乎意料的多。其中還能分離出致癌性菌株黃曲黴和變色曲黴。

引起室內空氣中微生物增加的原因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出銀行的各個方麵的人,他們將從毛發、衣著、手、物品中散布出微生物來。同時,粘附在紙幣上的黴菌和細菌也會引起第二次汙染。試驗已經證明,在用纖維材料製作的紙張、地毯和木材上,有許多致病菌存在著。

這種令人憂慮的微生物汙染狀況除了銀行之外,醫院、飯店、寫字樓、百貨大樓、街道、新幹線和地下鐵路的電車、公共汽車等的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醫院中,每天病人雲集,交叉感染時常發生。進入醫院是為了治療疾病,但醫院又是可怕的微生物感染地,這對於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

對於以木質結構為主的住房,在下雨期間,由於木材吸濕,天花板和牆壁返潮,黴菌容易生長,但一當天氣轉好,隨著水分蒸發,木材逐漸幹燥,黴菌的生長就會受到抑製甚至死亡。然而,在混凝土結構的公寓和公共住宅內部,情況就完全不同,特別是暖氣的普遍使用,即使在冬天,房內也是溫暖如春,而鋁製窗戶又排不出水分。所以處於冷態的混凝土靠北邊的牆壁就容易因冷返潮,砂質牆壁容易在一麵形成柵網狀的黴菌巢穴。人們可以看到經理級住宅的高級公寓,有黴菌旺盛生長的現象。公寓裏不生長黴菌的地方,恐怕是沒有的。容易生長黴菌的是浴室、盥洗室、廁所、廚房等用水的地方。就是不用水的地方,靠北麵的牆壁,因為遇冷返潮,也會像乙烯塑料革那樣容易成為黴菌生長的巢穴,使房間和別墅裏都充滿了黴臭的氣味。當黴菌形成巢穴時,每一平方厘米的黴菌孢子數可達10億~15億個。

人們往往認為經過速凍處理,並在冰凍狀態下作低溫保存的食品將完全不必對微生物擔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般地講大腸杆菌和病源菌在-20℃以下的低溫也不會完全死滅。例如,結核菌和大腸杆菌即使分別將它們暴露在-193℃和-225℃的低溫下也會出現不致死的結果。今天冷凍食品的製造技術雖然能夠將食品的味道和鮮度、營養價值和色質等等良好地保持在令人相當滿意的程度,但與此同時也保存了與材料共同存在的微生物。在大城市的超級市場和百貨商店的食品商場裏買來的家庭用冷凍食品,每1克的大腸杆菌含量可達到20000個。另外,大型工廠的50%的食品受大腸杆菌汙染的事件也經常發生。

盡管微生物造成的危害很多,但人類是有辦法的。我們必須正確合理地使用安全性高的藥物。同時確立最有效的防止微生物汙染的技術。

1875年,麻疹在費德希島橫行無阻,短時間內使這個小小的島國突然增加了4000多座墳墓,死了全島人的1/3以上。

殺人的凶手是“麻疹病毒”。

1918年間,流行性感冒全世界大流行,奪去了20000000人的生命,超過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人數。

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967年,當世界衛生組織作出全球性消滅天花規劃時,天花仍在全世界42個國家及地區發生,每年天花病人達2500000之多。

1976年,在非洲中部蘇丹和紮伊爾兩國交界一帶發生了一場震驚全球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大流行,病死率高達70%以上,致病病毒以該病流行最嚴重的埃博拉小河命名為埃博拉病毒。

養牛業在英國占有重要的位置,1996年3月,英國牛的存欄數達1180萬頭,從事奶牛和肉牛的飼養者分別為41萬人和95萬人,宰牛廠工人達15萬人,還有許多其他從事與養牛業有關的工作人員,英國養牛業年產值達40億英鎊。然而自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首次承認吃了含有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病)的肉可能患克-雅氏病後,世界禁止英國牛肉出口,這樣國內國外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64億美元,而且使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上升。

……

微小殺手殘害人類、動物、植物的慘景一幕接一幕。

時針指到了公元1997年。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自二戰後到90年代初,特別是隨著天花、脊髓灰質炎、麻風病等7種傳染病被根除或得到有效控製後,人們曾誤以為人類最後戰勝傳染病已為期不遠。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肺結核、瘧疾、鼠疫、白喉、霍亂、登革熱、腦膜炎、黃熱病等疾病又卷土重來,有的甚至在一些地區重新大規模傳播。與此同時,近20年來,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新型肝炎,與瘋牛病相關的新型克—雅氏症等30來種新出現的傳染病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傳染病是目前世界上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去年死亡的5200萬人中,1700萬人死於各種傳染病。瘧疾病例每年有500萬個,其中200萬人死亡。被肺結核杆菌感染的人共有20億,占人類總人口的1/3,今後10年死於肺結核的人將達到3000萬。艾滋病自80年代初被發現以來已感染了2400萬人,其中400萬已死亡。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目前已達到近2億人。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世界572億人中,有一半人受到新老傳染病的威脅。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20年來,人們發現許多病菌產生了抗藥性,不少抗菌素逐漸喪失效用。由於研製費越來越高,投入使用的新抗菌素不但數量少,而且有效“壽命”越來越短。有人甚至認為,“在人和病菌的這場賽跑中,目前病菌還是大大領先。”這構成了對人類健康潛在的最大威脅。

當前傳染病之所以肆虐,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對公共健康研究投入資金不夠;二是國際交往頻繁;三是飲水不潔。

世界衛生組織已專門成立了協調防治新老傳染病的機構。總幹事中島宏認為:“人類目前正處於一場世界性傳染病危機的邊緣,任何國家都不能幸免。”他在世界衛生日前夕呼籲國際社會高度警惕,並在世界範圍內共同采取措施,抵禦傳染病的流行。自然界的“怪誕”

在綺麗多姿、變幻萬千的自然界中,有許多奇特的現象。其中有一種奇特生物叫“冬蟲夏草”。據說冬天裏它是蟲子,到了夏天它就變成了草。一種生物竟可變成另一種生物,這種變化是真的嗎?它的奧秘在哪兒呢?

首先,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的確存在。《聊齋誌異外集》有一首寄詠冬蟲夏草的詩“‘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無窮”。

國外也有類似的記述,240多年前,有一位名為波拉比亞的人,在古巴的哈瓦那郊外旅行,曾目睹一隻死去的黃蜂,腹部長出一根長達一米的“細草”。訪及當地的土人,據說這裏有一種黃蜂在茂密的森林裏飛舞,不慎碰到樹葉,於是,黃蜂和樹葉一起落入土中,在死去的黃蜂身上就會長出植物的葉子,稱為“蜂變草”或“植物蜂”。

冬蟲夏草果真如土人所說的那樣幻化而成的嗎?直至上個世紀,人們才弄清冬蟲夏草的真相。

舉個例子來說吧。

青藏高原的雪線地帶,有一種滿身花斑的彩蝶,寒冬降臨,它的幼蟲蟄(Zhé)伏在潮濕而溫暖的土內越冬,然而這裏並非它們理想的天國,隨時都會受到蟲草菌的侵襲,這種真菌的菌絲一旦進入蟲體內,就以幼蟲的內髒為養料,滋生出無數新菌絲。有的菌絲萌生於體表之外,看去就像蟲身上披著“白毛”。

當幼蟲死後,體腔內“五髒六腑”都已被菌絲消耗殆盡,隻留下一具包裹著菌絲的外殼。蟲草菌斷絕了食源,隻好憩然入睡,進入休眠期。來年春暉轉發,暖日烘晴,幼蟲屍體的頭部長出一根圓棒的東西,就是古人所說的“草”。不過,與其稱之為“草”倒不如說它是菌絲上結出的“果實”更為恰當,真菌學家就稱之為“子囊果”,果實內盛裝著數以萬億計的種子——“子囊孢子”。

這就是冬蟲夏草形成的過程,自然界樂曲中一段不太和諧的音樂——寄生。

寄生是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表麵或體內,從後者的細胞、組織或體液中取得營養的生活方式,前者稱為寄生物,後者稱為寄主。在寄生關係中,寄生物對寄主一般是有害的,常使寄主發生病害或者死亡。

微生物中的寄生者就常常跑到動物、植物,或另外的微生物那兒去“作客”,一旦主人收留了它們,就會賴在那裏不走。它們又吃又喝,又繁殖後代,一直把主人家弄得家破人亡,才肯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