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還開始探索儲存和運輸核武器的新方法,提高在國內外儲存所和實驗室的安全程度,並且不斷地進行試驗,看看別人是否能破譯接觸武器的密碼。

美國核武器的這一情況是在國防部和能源部於1984年給總統的一項特別聯合報告中詳細闡述的。經過審查刪節的這一被列為秘密級的報告的副本,後來由華盛頓的一名研究人且根據信息自由法公布出來。

後來這種報告成為一年一度送交總統的報告。下麵的報告是其中的第一份,旨在著重說明國防部和能源部為確保核武器的生產、管理和部署的安全,正在采取十分重要的措施。報告說:“正在實施多種計劃,以確保可靠性、安全性和控製狀況都得到改善。”

一個科學研究機構的核武器專家說:“用於照料和維持核武器的金錢數額是令人震驚的”,“他們花在可靠和安全措施方麵的錢很可能每年接近5億美元。”

報告還提到,從能源部設在得克薩斯州的製造核武器的潘特克斯公司到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設計實驗室,以及拉斯韋加斯郊外的內華達試驗場,在1981年就開始大大加強有形的安全保衛措施。

在美國國內外的軍用倉庫也在采取類似的措施,其中包括安裝新的“集成電子幹擾偵查係統”。

報告說,自1980年以來製造的新彈頭幾乎全都用一種新型的不敏感的高爆炸藥做引爆裝置,這種不敏感的高爆炸藥是能源部研製出來的。采用高爆炸藥的新配方以後,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基本上消除由於意外甚或是故意引發核炸彈引爆裝置爆炸的可能性。

報告說,甚至更有發展前途的是研製“嵌入式核部件技術”。“在使用嵌入式核部件的武器中,主件中的裂變物質同高爆炸藥分開儲存,隻有在要使用核武器時才把它嵌進去。”

報告說,在使被敵人或恐怖分子搜取的核武器不能起作用的新方法方麵也作了研究。

報告還詳細闡述涉及運輸核武器或鈈的各種建議。

在地麵上,已改進了通信和追蹤係統以便連續不斷地監測運送核材料的火車和卡車的所在位置,而且列車車廂也“用更接近於商業運輸設備的顏色重新油漆過了。”

“隨著安全保衛辦法的改進,恐怖分子和潛在的戰時敵國的能力也都會提高。因此,我們甚至現在就已開始為以後的年代設想一些更完善的儲存和運輸方案。”

上述防止核走私、核失誤、核擴散的種種措施,無非是硬措施與軟措施兩種。如果技術上的硬措施尚能起一定作用的話、那麼政治上的軟措施、軟約束能否奏效,很多人是有懷疑的。

鑒於某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內部局勢的變化,我們覺得,有效的中央政府,要有對核武器充分和全麵的控製及保障措施。如果核武器一旦落到不負責任的人手裏,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國際社會也應當有相應對策,要防止不測事件的發生,使之消除在萌芽狀態。

美國為對付核恐怖威脅,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已組織核專家近千人,成立了名為“核武器緊急探索小組”的極密組織。該組織除配合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行動外,還有征調三軍特種部隊之權,可在4個小時之內趕至美國任何地方處理核恐怖事件。

據華盛頓《內幕》雜誌報道,核武器緊急探索小組隸屬於統籌核武器製造與管理的能源部。1975年,福特總統時代創立此小組,直接原因是聯邦調查局當時接到一個恐嚇電話,稱聯邦調查局如不交出20萬美元,則波士頓將被核彈夷為平地,聯邦調查局於是緊急召集專家探討安置核彈的可能地點。

探索小組探查程序通常是由技術小組先趕至現場,在疑有核彈之處進行放射性探測,確定地點後再由身著便裝的拆除組前往現場作業。作業現場有特別熱線直通白宮、國防部、國防情報局和中情局,而與緊急探索小組聯合作業的特種部隊則有“如發現核彈持有人,準予格殺勿論”之權。

其後20年間,緊急探索小組在大都市地區秘密出動偵察不下100次,除一次確屬核事故之外,其餘都是“情報有誤”。

同時,美國研製了一種能有助於監測世界各國發展化學、生物和核武器情況的秘密傳感監控係統。這種係統由若幹尖端的微型傳感器組成,可隱藏在樹叢、樹葉或牆麵、地麵的石塊和髒土中,不易被人或探測器發現。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曾報道說,這種秘密傳感係統研製成功後,將使美國有能力隨時掌握世界各地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的發展動向,並采取各種必要的措施。

據研究人員說,這種秘密傳感係統在絕大部分環境條件下都能提供準確無誤的信息,但對一些隱蔽性極強的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發展地點的監控還沒有絕對把握。

聯合國負責起草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委員會的某成員說,根據這項條約將在全球範圍設立321個監督站。他說,不管在哪裏進行核試驗,都會被立即發現。他還說:“任何國家以身試法都將難以逃脫。”

如果這些技術措施真是有效的,那為什麼1998年印度在48小時內連續進行5次核試驗,美國人在事先竟然毫無知覺?

可見廠要真正做到有效的互相監督,而不是單向的監督,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美國人比印度人的技術手段遠為強大的多。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核武器作為一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中國曆來是反對的。我們要的是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根本措施,我們不主張、不鼓勵、不搞核擴散。但是用隻有軟約束力的政治措施,要來防止核擴散,其成效恐怕有待檢驗。

就在美國人大談“防止核擴散”之時,美國的一個研究報告則預測2010年世界將有20多個核國家。

報告還認為:“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中小核武器擁有國間有可能發生有限核戰爭、核威脅、核武器事故等。”

不過,美國的另一位預測專家卻認為,到2027年,核武器已經遭到禁止。

上述種種預測的準確率是拿不準的,此與“要防止核擴散”的呼聲相映襯,充分說明了這個時代的矛盾現象。我們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既要看到核武器有消亡的可能,又要認識到核武器作為一種曆史現實存在的持久性;決不能因短暫的利益所製定的策略而忽視了戰略上的考慮,更不能放棄技術儲備和對高技術的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