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職場就業的心理緩解(1 / 3)

第七章職場就業的心理緩解

青年人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就麵臨著競爭,首先是就業的競爭,擇業的競爭,然後是職場的競爭。競爭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這往往給青年人的心中增加了種種無形的壓力。

隨著就業製度的改革和就業形勢的變化,青年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青年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

青年一定要認清形勢正確定位,科學規劃,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職業能力,提高自身生存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從而在職場上更好的打造自己。第一節善於分析啃老族的現象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是靠父母供養而自己一直未“斷奶”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啃老族年齡都在23歲至30歲之間,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

“啃老”是一個與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它存在著幾種情形,對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地作一些剖析。

1、了解啃老族類型

70%以上認為身邊存在啃老現象,可見啃老確實已成了一件普遍的事。但什麼才算啃老,就各有各的說法。據分析,90後青年人啃老族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

(1)完全型啃老族

這類啃老族一般家庭條件優越,從小舒適慣了,不喜歡工作約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謀生知識和技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啃老族。在廣東一般叫這種人為“二世祖”,多少含有一些貶低的意思。由於所有生活來源都來自父母,故稱之為“完全型啃老族”。

(2)階段型啃老族

這種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時期依賴父母,比如說大學畢業沒找到適當的工作,又不願意從事一些薪酬少、強度大的工作,隻好暫時呆在家中靠父母生活。如果找到合適的機會,他們大多數還是願意出去工作的,故稱之為“階段型啃老族”。

(3)資助型啃老族

這種啃老族多數有正當職業,收入基本能夠滿足個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結婚、買房等人生大事,僅憑他們區區的一點收入是無法應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資助,故稱之為“資助型啃老族”。

(4)消費型啃老族

這類啃老族通常是時尚人士,喜歡追求新潮,對時尚、娛樂、精品、服飾等有特殊嗜好,許多屬於追星一族。由於自身實力不能支付此類開銷,隻能打父母的主義,故稱之為“消費型啃老族”。

(5)居家型啃老族

這種啃老族基本上是單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區。雖然已經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等一切開銷仍需父母打理和操持,故稱之為“居家型啃老族”。

2、認識啃老的原因

現在的啃老族的誕生多半是因為兒時父母過於溺愛的行為而導致的。大多數啃老族們因為從小有依賴父母習慣,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隻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隻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1)個體社會化的失誤

成為啃老族的人,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嗬護,缺乏獨立意識,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會責任感。也就是說,在個體社會化的階段,他們在精神上始終沒有“斷奶”,沒有完成社會化中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形成過程。這與個體接受家庭、學校、同輩群體等主體影響有關。

(2)家庭社會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養方式、教育態度和培養方案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雕塑著子女的形態。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很多父母在觀念上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沒有得到的東西便想讓自己的孩子全部擁有。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時更是欣然接受,因為不管在外麵怎麼樣,父母家的大門永遠為子女敞開。即使是那些生活條件不錯的子女,父母通常也願意讓他們常回家看看,這就是家庭這種關係引發的“啃老”現象。

(3)價值觀念的轉換

由於社會和文化的變遷帶來的物質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發展的嚴重不協調,也即存在著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提出的“文化墮落”,使得許多人變成了文化上的邊際人。這也是城市青年啃老的重要原因。

3、要學會自強自立

當我國進入老年社會的時候,啃老族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繈褓青年”的獨立,除了依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也應為其創造適合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養活啃老族,不如讓他們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1)進行自我規劃

現在的青少年有相當一部分缺乏自控自治能力,要改變這種局麵,就得養成自我規劃的習慣。所謂自我規劃,也就是自已給自己提要求,定任務,安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自我規劃的內容可包括怎樣聽課,怎樣預習和複習,怎樣做作業,參加什麼課外活動,做什麼遊戲,幫助家長做什麼家務,做一個什麼樣的學生等。這些方麵的內容不一定麵麵俱到,也不要求寫得很規範,隻要自己能給自己提出要求,並能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做。

(2)進行技能培訓

啃老族需要改善就業能力,首先得讓他們有一技之長。使得啃老族們學會自己的一技之長,這樣才可以為擺脫啃老打下基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促進啃老族就業、自立的必由之路。

(3)進行思想教育

對抱著怕苦怕累和眼高手低兩種心態的啃老族,要進行思想上的教育。這個工作可以由社會輿論和家長來完成。其實年輕人缺的並不是崗位,而是有些工作他們不願意去做。

家長要通過各種渠道告訴自己的兒女,一個人應該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往前走。隻有具備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精神,才能改變自己的境遇。缺乏恒心、毅力和苦幹精神,沒有對工作、對生活的熱忱,今後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4)父母態度明朗

父母不能因為心疼孩子而無原則地退讓,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很多事實表明,隻要家長割斷“臍帶”,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能自立成才。

對於那些通過啃老達到好吃懶做目的的人,父母要進行批評與勸導。父母不是天生的保姆,沒有義務提供精力、財力和體力來哺育已經長大的子女,更沒有義務成為子女永久性的銀行取款機和備用金庫。

總之,青年朋友要盡快的從啃老族中走出來,嚐試一些辦法使得自己自立自強,這樣就能緩解老年人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你是否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啃老,以下幾種類型,讓你看清自己是否有啃老情結: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裏很舒服。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

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幹脆就離職。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隻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第二節正確地看待蟻族現象

所謂蟻族,並不是一種昆蟲族群,而是指沒錢租房子,更沒錢買房子,而住集體宿舍的人群。蟻族是對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蟻族的數量很龐大,而不是指小部分大學生。根據目前有關統計數據,全國各大城市的蟻族總人數約為300萬人。

1、認識蟻族形成的原因

蟻族現象的產生,表現了當前社會就業形勢的嚴峻,同時也有大學畢業生本身個性的問題,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普遍不願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並以此宣泄情緒,那麼這個龐大的族群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1)城市的吸引力

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其經濟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與一些小城鎮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優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發展空間,畢業生當然會盡可能地選擇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區就業。

(2)就業形勢變化

我國就業壓力空前增大,大學畢業生人數便連年增加,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正經曆城市化、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等一係列結構性因素的變化。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在我國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現大學畢業生滯留現象。

(3)各種條件優勢

房租低廉與交通便利是蟻族形成的客觀原因。隨著中心城區和近郊區各項管理措施逐步到位,流動人口必然向周邊環城帶地區遷移。同時由於環城帶地區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開發利用土地相對較多,開發建設速度加快,就業、創業機會亦相對較多,加之這些地區大量合法和違章建設的出租房屋使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此落腳成為可能,勢必在此形成聚居。

(4)追求獨立生活

對獨立生活狀態的追求,導致了少量在校生選擇在聚居村居住,其中,有些在校大學生是出於性格缺陷而在聚居村居住。這部分學生或者不善於處理同學關係,或者不習慣集體生活。

由於高校青年們來自不同地區,室友們在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方麵都存在一些差異,因而在集體生活中往往難以相融,甚至產生矛盾或糾紛。於是一部分同學便懷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避而遠之,在校外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間。

(5)需要群聚空間

追求群體間的認同是蟻族形成的主觀原因。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社會,熟悉的人群能給其以較大的安全感。因此,他們往往在畢業前夕和師兄師姐聯係,希望與他們居住在同一區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

這時的聚居村就像一個相對熟悉的港灣,畢業生那疲憊的航船要在港灣中拋錨、躲避。不論港灣同意接納與否,也不管港灣是否能夠承受,尋求庇護的航船紮堆似的往裏擠。

與現實生活中蟻族的龐大數量相比,在社會關注度上,蟻族卻是一個極少為人所知的群體。他們既沒有納入政府、社會組織的管理體製,也很少出現在學者、新聞記者的視野之中。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被漠視和淡忘的群體。

2、正確看待蟻族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像蟻族一樣的新群體是正常的,我們要理性地來看待。

(1)需要情緒訴求

蟻族們大多有自己的夢想,比如,希望在3年內有車,5年內有房等。盡管這些夢想是他們最大的精神支撐,但按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圓夢並搬離聚居村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堅守的蟻族們,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參與了網絡群體性事件,比如網絡簽名、網絡聲討、人肉搜索等。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合理的宣泄途徑,蟻族有可能通過虛擬環境和現實環境的互動,促成群體性事件的爆發,並將對自身和社會造成負麵影響。

對於80後的一代人來說,他們生活的時代剛好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常見的社會矛盾,比如失業率攀升、城鎮化差別等,貫穿他們的成長經曆。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令人感覺殘酷,出現相應的消極情緒也是很正常的,也有可能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之一。

(2)學會溝通平衡

蟻族在工作方麵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所以蟻族青年們要和單位主管多溝通,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樣即使苦點累點也感覺有希望。

在住的地方也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畢竟是“患難之交”要知道,這裏完全有可能是藏龍臥虎的地方,也許他們就是你以後事業的合作夥伴。

(3)學會放鬆心情

旅遊也是很好的放鬆方法,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可有效緩解壓力,疏導不良情緒。如果囊中羞澀,可以來個簡單的短途遊,去郊外有山有水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親近大自然。再不然,也可以去參加廟會花市,在人多熱鬧,有氣氛的地方,人的心情也可以得到放鬆。

另外,培養一些愛好,聽聽歌曲、健身等也是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方式。總之,要認識到困難是暫時的,積極的心態也是可以尋找、訓練、培養的。

總之,蟻族們應該是充滿智慧,不畏艱難,樂觀開朗,麵對現實,敢於接受挑戰,懷揣夢想,有著質樸的信念,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尤其相信通過奮鬥實現自己的理想,絕少抱怨。他們知道,大學校門已走出,而社會的大門還沒有完全敞開,這是一個艱難的過渡,也是一個必然階段,人生的經曆本就包括艱難和辛酸,條件差正應該是艱苦奮鬥的起點。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如果你是蟻族族群的一員,每天還生活在生活的焦慮和工作的壓力之中,那麼不如來試試以下的方法來幫助你擺脫這樣的不良心理:

一是要即時舒緩,可以運用深呼吸,配合正麵的自我暗示,調節自己,幫助自己放鬆身心,可以做運動或找人傾訴。

二是要改變思想,如何擺脫焦慮症還要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來改變焦慮的程度;克服不安的關鍵在於能客觀地評估情況,將事實和負麵的想象分開。

三是要敢於麵對,如果你能麵對挑戰,有意識地逐步做一些你一直在逃避的事情,你會發現情況比你預想的更好,其實你擁有應付的能力。

四是要付出行動,把焦慮化為積極的行為,跨出一步,有一點進步,你的壓力就會減輕一些。

我們常常會被一些不快的事情所困擾,如果不及時排解就很容易患上某些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症等。其實,生活中並不缺乏快樂因素,關鍵是自己以何種心態去看待,又以何種方法去解決。第三節理性地看待就業難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和諧之要。然而在我國國內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逐年遞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也日漸明顯。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當今的一個社會問題。客觀地說,造成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認真地分析。

1、認識就業難的原因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存的理由,要讓自己的影響最大化,首先要有理想和職業規劃。對自己以後的職業進行一下精打細算,規劃一下,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每天過的盲目。

(1)就業期望過高

有人說,如今大學生就業其實不難,難的是擇業難。畢業生擇業時普遍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等,並且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都以自己所想為要求,作出不切實際的高期望想法。而對於一些欠發達的地區,如西部地區等,即使用人單位開出較好的待遇條件,畢業生也不願意去選擇。以上問題勢必限製畢業生求職的選擇麵,從而影響其就業。

(2)自身素質不高

有些畢業生由於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不過關,所掌握的知識不夠,甚至用假文憑去應聘。但經用人單位麵試後,就暴露無遺了。試想一下,有哪個用人單位會聘用這樣的“人才”呢?所以,專業本領還是最基礎的,隻有真功夫才經得起考驗的,必須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術才會在求職中占得先機。

此外,用人單位盲目提高用人標準的現象也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的狀況。隨著就業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有人單位不管實際崗位是否需要,把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合格證書等都列入招聘條件,甚至把應聘者的身高、長相、氣質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選擇條件,這必然會造成人才錯位、紊亂,甚至埋沒人才。

那麼,如何解決大學就業難的問題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來解決。這就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及學生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2、化解就業壓力的方法

如何麵對就業壓力成了大學生關心的話題,很多大學生麵對就業壓力不知所措,感到前途一片渺茫,而很多大學生正視就業壓力,積極對待社會競爭,在競爭的浪潮中脫穎而出。

麵對大學生就業壓力這樣一個熱門話題,我們希望通過調查,了解更多的現狀,使廣大學生正確認識壓力,積極應對壓力,以飽滿的熱情和自信的態度來麵對就業競爭,成就完美人生。

(1)打好基礎

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我們相信學好知識,打好紮實的基礎是十分關鍵的,隻有具備足夠的實力,我們在選擇工作時,才能足夠自信,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在大學期間,我們可以多看一些書,多學一點東西,提高自己的素養,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

(2)樹立自信

大學裏有很多成功人士的講座,他們或是“海歸”博士後、或是在事業上如日中天。實際上,這些人無論是智力還是外貌,與我們並無大的區別,在資質方麵很普通,上天也沒有對他們格外地眷顧。成功者的態度包含眾多的層麵,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

(3)合理定位

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其人生中所麵臨的重大抉擇和重大轉折,這對於他們今後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目前就業的嚴峻形勢來看,情況也許不容樂觀,曆屆畢業生中仍有不少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這當然有其社會方方麵麵的原因,但是,他們自身所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也是影響他們就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所以,對自我做一個合理的心理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4)體現長處

有的畢業生存在過分的自卑心理,總認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去比,因而不敢主動地推銷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成功人生的訣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

在選擇職業時要注意發揮自己一技之長,把最能發揮你個人優勢的職業作為首選,因為,你若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錢是可以慢慢積累的,經營自己長處能給你的人生增值。

(5)增進交往

現代企業和機關單位都不可能是單打獨鬥,人類的生活總是離不開集體和社會。如果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學會盡快融入你所在的單位、企業或工作環境中,扮演恰當的角色,具有一種與上級、同事等有關人員協調和溝通的能力。

這本來是一種基本的能力,也許過去傳統的學校教育並沒有教會你,但你得重新學。一個人想要被某個集體和同事所接納,就得想辦法接受和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個人英雄主義、目中無人等態度是行不通的。

(6)提高能力

傳統教育體製下培養的大學生常因為缺乏動手能力而減少了自己就業的機會,這其實也是對我們傳統教育方法的一種挑戰。發達國家很重視學生個人實際動手能力,雖然也講學曆,但是不唯學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客觀導向,我國目前存在的單純強調學曆、文憑的觀念將逐漸糾正,而學曆與技能並重的觀念將會逐步被社會認可。

(7)迎接挫折

失意與挫折是當人們某些願望不能實現,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感受到的一種心理體驗,對於一直風調雨順的某些大學生來說,在上崗前就要有迎接挫折的心理準備。

從學校剛走上社會時,大學生對社會有諸多的不適應,加上工作常常受挫,因而可能感到心理有很多的不平衡。因此,對自己感覺不平衡的人、事、物,要能以客觀的態度對待,不要過多地抱怨,因為發牢騷不會解決任何問題,隻有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才能求得今後的進一步發展。

(8)知己知彼

大學畢業生還要不斷調整心態,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了解擇業的社會環境和工作單位,正確認識麵臨的就業形勢,了解當今社會的需要;知己就是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興趣與特長,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總之,剛畢業的大學生,隻有理論知識,實際經驗少之又少,所以剛畢業找工作時,不要貪高,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在工作中學習新的知識與經驗,充實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就會對工作越來越有信心,所以現在我們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

從小事做起,從底層工作做起,慢慢的你會發現不知道不覺中你已經在這個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貼心小提示

大學生在找工作之前,要給自己製訂一個小小的計劃,這些計劃能夠使得你們變得不盲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近期的職業規劃已實施或待實施的時候,要有第二步職業規劃,想想自己三五年後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還有什麼需要現在學習。

二是選擇一個值得學習的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剛就業,不一定要很高的薪酬,最重要的是看能學到什麼東西,如果公司能提供很多的學習機會,即使工資不高,這樣的企業也是能進的。

三是無論做什麼選擇,需要明確的一件事,任何人所適合的職業或者專業都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點。因此,很難說,一個人隻有在某一個領域才有興趣和能力。

學生還需要牢記,無論職業選擇還是專業選擇,都是雙向的。在雙向選擇的情況下,就需要妥協,隻是不同學生妥協的程度不同而已。一旦選擇的決定作出,就要在一段時間內對所作出的決定給予承諾,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和成熟的表現。第四節慎重地對待放棄專業的問題

走出校門的青年人急於就業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而由於現實中存在著一定的專業與就業的矛盾衝突,一部分青年人認為剛走出校門,缺乏社會經驗,隻要有機會找到工作,即使專業不對口也會接受,並且認為找工作時對專業對口與否並不關注,他們認為周圍許多同學已經找到工作了,即使再“不對口”的工作都會接受,有了工作經驗之後,可以再去找自己喜歡並樂意從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