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古裏安——以色列國父(3 / 3)

麵對這個結果,本·古裏安感到臉上挨了重重一個耳光,他一言不發起身回家,當晚通知內閣辭去總理和國防部長之職。這一下,內閣及委員會成員驚呆了,軍官們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性,隻好宣布撤回辭呈,服從政府的命令。

就這樣,在7月7日的內閣會議上,大家發泄了一通對本·古裏安的不滿後,決定向榮譽讓步,一致呼籲本·古裏安回朝執政,並把五人委員會的報告扔進廢紙簍。

為期四周的停火,使以色列從軍火到人員都有了大幅加強。因此,重新開戰僅10天,戰況就讓阿拉伯人與外界大為驚訝。新的停戰協議麵世,這次宣布無限期停火,“和平使者”伯多特伯爵踏上中東大地。

伯納多特並沒有為中東帶來和平,他的許多建議和計劃尚沒有付諸實施,便在那路撤冷街區被人槍殺,而這樁謀殺案,又為本一古裏安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平使者”之死使世人憤怒,也使許多以色列領導人騷動不安,但本·古裏安卻以此為借口,解散了以色列所有的地下軍事組織,並製訂了一個代號為“約夫”的軍事行動。

10月15日,一支補給車隊向內格夫地區出發,以引埃及人出兵阻止,從而違反停戰協議。埃及人果然中計,本·古裏安立即命令以色列軍隊在整個南線陣地發起全麵進攻。

南線取得重大勝利後,本·古裏安又在北線發動閃電戰,60小時內占領了中加利利並奪取黎巴嫩14個村鎮。此後,又在東線采取軍事行動,控製了紅海之濱的埃拉特地區。

此後不久,本·古裏安又下令在東線采取軍事行動,控製了紅海之濱的埃拉特地區。但鑒於外交上的原因,本·古裏安放棄了占領西岸北部的企圖。

1949年7月,獨立戰爭結束。

政治周旋

獨立戰爭結束後,本·古裏安致力於猶太流亡者的聚集,他在幾乎隻有他一個人舉手讚成的情況下,強迫大家接受了他的決定:對大量移民敝開國門!

本·古裏安的目標很明顯,就是四年內把以色列的人口翻一番,事實是四年後人員實際增長了120%,並在政府的努力下,闖過了經濟上的難關。

對此,本·古裏安稱這幾年是“偉大的年代”。

但在議會中,本·古裏安並非一帆風順,首屆議會選舉,沒有一個政黨能獲絕對多數,工黨也僅獲相對多數,120席中的46席,鬆散的議會導致不斷發生內閣危機。

在這樣動蕩不定的背景之下,作為總理的本·古裏安不僅要處理極不尋常的國內事務,而且還要製定不尋常的對外政策。

1949年12月5日,外交部長夏裏特從聯合國打來電話,說把耶路撒冷國際共管的建議將獲得絕大多數國家讚同,而以色列的反建議恐怕隻有自己的一票,本·古裏安說:“那一票也算數。”幾天後,聯合國投票采納國際共管耶路撒冷的建議,本·古裏安又一次以獨特的行動進行回應:遷都耶路撒冷。

本·古裏安說獨立戰爭期間,因耶路撒冷被包圍,政府才不得不設在特拉維夫;“但以色列現在和將來都隻有一個首都——永恒的耶路撒冷!”

世界各國對此強烈反對,紛紛抗議,但叫喊了一陣,誰也沒有作出實際行動來阻止。幾天後,政府各部陸續遷到耶路撒冷,隻有國防部和外交部留在特拉維夫,一個是為了安全;另一個是外交部長夏裏特對此持反對態度。

到1953年,在本·古裏安一再施加壓力下,外交部也不得不遷到了新首都。

隨後,由於政府的財政困境,本·古裏安提出就德國納粹劫掠猶太人財產進行索賠,西德政府表示願意向作為受害人繼承者的以色列政府支付賠款。

但這個提議在以色列公眾各階層激起前所未有的反對和厭惡。本·古裏安不得不把個人威信的全部份量都壓了上去,並在精神上承受著極大痛苦,他認為:“被納粹殺害已經不能開口的600萬同胞在命令著,要以色列崛起、強大、繁榮,以此維護自身的和平、安全,這正是為了永遠不要讓猶太民族的悲劇再次重演。”

以貝京以首的反對派和以本·古裏安為首的支持者暴吵了幾天後,議會在1952年1月9日進行了記名投票,兩個陣營各自動員了自己所有的力量。當時,尚在國外的的一位統一工人黨議員被通知緊急趕回,自由運動黨的一位議員忍著心髒病的發作被人用擔架抬來。

最後,索賠議案以61票對50票被通過,一個月後,簽署賠償協定,西德政府保證在12年裏向以色列提供8億美元的商品和勞務。

人口翻番、簽署賠償協定、建立軍隊的立法和永久性結構、采取親西方的外交姿態等,這是以色列獲得新生的英雄年代。本·古裏安在所有這些成就中都起了決定作用,但內閣經常出現的危機與黨內的激烈爭吵,使他筋疲力盡。

1953年月11月,本·古裏安提交了辭呈,離開軍隊、內閣與政府。

本·古裏安辭職後,總理由夏裏特擔任,國防部長由拉翁出任,但公眾對夏裏特缺少權威的領導極為不滿。同時,夏裏特同拉翁,總參謀長達楊、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佩雷斯與拉翁之間存在著明顯不和。

在主張情況下,許多高級官員懷念本·古裏安,就發起了一場讓本·古裏安重新掌權的運動。1954年發生“拉翁事件”,即拉翁被指控應對以色列特工以在埃及的慘敗負責,這次事件導致工黨內部的派係鬥爭,1955年2月拉翁被迫辭職,本·古裏安重新回到政府,執掌國防部大權。

本·古裏安回來後,與夏裏特的關係急劇開始惡化。本·古裏安建議采取軍事行動,把埃及人趕出加沙地帶,而夏裏特強烈反對。

此時,總參謀長達揚向內閣提交了一分報複埃及人的行動計劃,夏裏特不允,達揚便向本·古裏安提交了辭呈。本·古裏安把辭呈帶到內閣會議,對各位部長說:“要麼站到夏裏特一邊,要麼站到本·古裏安一邊,因為輪流追隨兩個人,帶來的不是別的,隻是破壞。”

最後,沒有辦法,夏裏特隻得投降,他立即批準了達揚的大規模報複行動。

1955年10月的第三屆議會選舉中,本一古裏安再次受命組閣並出任總理,他暫時並沒有一腳踢開夏裏特,而是堅決挽留他做外交部長。

但隨著矛盾的進一步加劇,本·古裏安策劃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把夏裏特從政府趕走,叫他去做了巴勒斯坦工人黨的總書記。

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激起了西方國家的憤怒,英法二國出兵幹預,本·古裏安決定趁機進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發動西奈戰役,在6天時間內占領了西奈半島與加沙地帶,後來在美、蘇的壓力下,又被迫把這些土地歸還埃及。

表麵上以色列遭到了失敗,但這場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10年寶貴的和平。

西奈戰役開創了以色列與本·古裏安的黃金時代,這期間他展開強大的外交攻勢,頻頻與各大國及周邊國家領導接觸,並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最後歲月

作為西奈戰役凱旋歸來的領袖,本·古裏安又連任四年。但“拉翁事件”的狂瀾開始卷走“老人”的輝煌。

“拉翁事件”,是指1954年時任國防部長的拉翁被指控應對以色列特工人員在埃及慘敗負責的工作失誤事件。這次事件引起了執政的巴勒斯坦工人黨內部的派係鬥爭。

拉翁1955年2月被迫辭職,使本·古裏安重掌國防部大印。拉翁辭職後不久,當選為猶太工人黨工會的總書記。1960年,拉翁得知當時調查此事的委員會的證明材料中有兩處偽證,就要求重新調查特工失敗的責任問題。

後來,經過委員會再次調查,認為拉翁對事件沒有責任。但本·古裏安認為這不是結論,又使政府批準成立一個以司法部長為首的委員會再調查二個月,部長委員會也一致認為拉翁是無辜的。

但本·古裏安仍拒絕接受調查結果,要求工黨中央委員會給拉翁處分,否則他將辭去總理職務。

“拉翁事件”的背景是工黨內部“青年衛士”與“老衛士”二個派係的鬥爭,本·古裏安支持“青年衛士”一派,這促使他的老朋友與老同事一個接一個與他斷絕關係,夏裏特、拉翁、果達爾·梅厄夫人等人都對他展開猛烈抨擊,反對黨也借這些事件來攻擊工黨。

但為結束拉翁的政治生命,本·古裏安不惜發表聲明:“我將不會同拉翁坐在一起。”無疑,這是要求工黨在他與拉翁之間進行選擇。

“老衛士”雖然同情拉翁,但考慮到本·古裏安的威望,失去他會削弱工黨地位,就被迫犧牲了拉翁。

1961年2月4日,工黨中央委員會罷免了拉翁的中央委員和猶太工黨總書記的職務。

但本·古裏安與他的熱情支持者沒有想到,這也是本·古裏安統治末日的開端。在這次事件的鬥爭中,本·古裏安的道德形象和可依賴性被破壞了,人們把他的表現視為一個蓄意報複、把個人意誌強加他人的獨裁者。

就這樣,在他的黨和人民眼裏,本·古裏安永遠失去了他先前的地位。這些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

1963年,以色列獨立日前夕,本·古裏安最後一位密友本·茲維去世,他非常傷感,情緒越來越沮喪。當年6月,他遞交辭呈退出了政府。

辭職後,本·古裏安向繼任者艾希科爾提出重新審理“拉翁事件”,但艾希科爾予以拒絕。之後,本·古裏安與艾希科爾、梅厄夫人等工黨元老發生針鋒相對的較量,最終導致他帶著一幫支持者從工黨分裂出來,成立了一個新團體——以色列工人陣線。

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本·古裏安積極介入以色列的政治活動,但他很快發現,他已處處遭到冷遇,他的政治生命已抵達終點。

在生活的現實前麵,本·古裏安低下了自己的頭。戰後他開始退出政治舞台。1970年他最終退出議會。來到1953年生活過的基布茲薩代博克,撰寫回憶錄。

在薩代博克的最後幾年,本·古裏安不再是籠中的雄獅、雄心勃勃的先知和怒氣衝衝的鬥士,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虛懷若穀、與世無爭的老人,他與梅厄夫人開始和平相處,對拉翁也采取溫和的態度,甚至與貝京也握手言歡。

85歲生日時,本·古裏安得到了舉國慶賀,以果達爾·梅厄為首的內閣拜訪了他,議會還通過一項特別議案,允許他再次對議會發表講話。

1973年時,他停止了記日記。在生命的最後幾周裏,他因為中風倒下了。因此,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已經不能說話,但仍然保持著清醒的意識,努力地同每一個人握手。

12月1日,在以色列剛經曆了“十月戰爭”的急風暴雨後,87歲高齡的本·古裏安因腦溢血去世,他被葬在薩博代克。根據他的遺囑,他的葬禮沒有頌詞,隻有無聲的默哀。他的去世被以色列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作為一個政治家,本·古裏安的政績是輝煌的,他是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他憑借敏銳的直覺和務實的精神,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裏一直是猶太民族的領袖。他領導創建以色列國,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