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古裏安——以色列國父(2 / 3)

當時,猶太複國主義者曾經一度認為猶太人回巴勒斯坦是“一個沒有土地的民族回到一片沒有民族的土地”。這種烏托邦式的空想已經被本·古裏安安摒棄。

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的本·古裏安態度務實,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巴勒斯坦存在著真正的衝突,我們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政治衝突。我們都想成為多數”。

因此,認識到此後,本·古裏安把工作重點放在向巴勒斯坦進行猶太移民上,他要在巴勒斯坦使猶太人成為多數。

1937年,英國為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此時,本·古裏安憑借自己的政治嗅覺,捕捉到“國家”這個詞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於是,本·古裏安立刻對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他還明確指出:“猶太複國主義不是走在一根結實的繩子上,而是在一根頭發絲上。”

但兩年後,英國政府否定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建議,並發表白皮書,壓縮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最低限額,禁止猶太人購買巴勒斯坦土地,本·古裏安堅決反對這一政策,並號召通過遊行示威、增加非法移民和定居等手段與之頑強抗爭。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本·古裏安創造性地製訂了新政策:“我們必須幫助反希特勒戰爭中的英國,仿佛不曾有白皮書一樣;我們必須抵製白皮書,就仿佛沒有戰爭一樣。”並把猶太代辦處領導下的地下軍事組織“哈加納”的指揮官們召集起來:“我們要締造一個猶太國家,並建立一支軍隊。”此後,他分出許多精力進行組建一支猶太軍隊的活動。

1940年夏天,本·古裏安在倫敦度過。當時,英國人在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勇氣,給他以強烈的震撼。

同時,本·古裏安也清醒地認識到,二戰將摧毀舊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在戰爭結束時,西方世界的領導權將從英國轉到美國,而猶太人也需要把美國變成自己新的庇護人於是,1941年11月12日,本·古裏安來到了紐約,他的主張得到美國猶太社團的廣泛支持。

1942年5月,在本·古裏安的積極倡議和參與下,魏茲曼等猶太複國主義領導人,在美國紐約比爾莫特飯店製訂了複國運動的新政治綱領。

這個綱領規定,猶太複國運動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猶太國。這個綱領打破了猶太複國主義的神聖禁忌,終於宣告了猶太複國主義的最後目的。

但圍繞這個綱領,他與魏茲曼再次產生深刻分岐,魏茲曼認為:“綱領中有很多吹噓的成分,本·古裏安過於小題大作了。”但本·古裏安針鋒相對:“我相信,戰爭結束後,這一綱領將成為全世界猶太人的奮鬥目標。”

會議後一個月,二人的衝突達到白熱化,甚至斷絕了一切通訊聯係,複國主義領導人為他們安排了一次非正式會議,會上大多數人接受魏茲曼的觀點,拒絕本·古裏安的指責,他在這次鬥爭中遭到慘敗,沮喪地返回巴勒斯坦。

本·古裏安帶著比爾特莫爾綱領回到巴勒斯坦後,便為該方案奔走呼號。他擬定的移居200萬猶太人的計劃,可望徹底解決對猶太人大屠殺後造成的難民問題,同時又可保證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占多數;提出要求政治獨立的口號給所有猶太人帶來了希望,展現出使猶太人問題得到真正解決的前景。經他的努力,比爾特莫爾綱領逐漸成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新指南。

1945年5月8日,本·古裏安在倫敦街頭注視著興奮不已的人們慶祝德國納粹垮台,他在日記中寫道:“勝利之日:非常悲哀。”他為600萬遭屠殺的猶太人悲哀。

二戰結束了,但英國並不打算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時的本·古裏安已經預見到英國的撤離和猶太國的建立,並且預見到新生的猶太國家必定會與阿拉伯鄰國發生衝突。而這必將激起阿拉伯國家的入侵,產生血腥的對抗,必須對未來的戰爭有所準備。於是,他一方麵組織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秘密反英軍事行動,一方麵竭力籌措資金購買軍火。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把巴勒斯坦分成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人國家的分治方案。當夜,興奮的猶太人到街上跳舞,但本·古裏安卻意識到,他們麵臨著戰爭。

在一次“哈加納”領導會議上,軍官們談論著司登衝鋒槍與步槍時,本·古裏安突然問:“那麼大炮呢?飛機呢?”房內一片沉默,軍官們麵麵相覷,有的差點笑出聲來。

本·古裏安嚴肅地告誡他們:“一場戰爭將要來臨。阿拉伯國家將會聯合起來……這不再是一場連排規模或者小型部隊的戰爭,我們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現代化軍隊,有必要考慮一下現代化軍隊的需求。”

隨後,本·古裏安竭盡全力大規模購買武器及擴大軍隊,缺少錢,就到美國猶太人社團去籌集,另一位猶太複國運動傑出領導人果達爾·梅厄夫人承擔了這個任務,她帶著10美元到了美國,二個月後帶回5000萬美元。

果然如本·古裏安所料,聯合國投票決定巴勒斯坦分治後,獨立戰爭便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一些非衝突地區開始。本·古裏安擔任猶太代辦處執委會國防部主任,親自指揮尚沒有成立的國家的自衛戰爭。

英國人在結束委托統治之前,不時同阿拉伯人聯合起來向猶太人挑畔,而美國也向聯合國提出建議,要求取消分治方案,建立一種“臨時托管製度”。

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內部一些溫和派則認為猶太國應暫緩建立。本·古裏安卻象以往一樣,對建國策略堅定不移,他首先建立一個由13名成員組成的名義為人民政府的臨時性政府,隨後,采取了一個代號為“納赫尚”的強硬軍事行動,打通了通往耶路撒冷的交通道路,向駐守在那裏的部隊輸送武器和糧食。

這次行動的軍事結果是有限的,不久之後這條道路又被封鎖了。但從政治角度看,卻具有巨大意義,以至被稱為“一場革命”、“一個轉折點”,象征著“哈加納”力量新的戰略和軍事方針的開始。也代表著本·古裏安開始以一名真正的軍事領袖登上舞台。

隨著英國委任統治結束時間的臨近,本·古裏安也經曆了二次嚴重的內部危機,差點毀掉期待已久即將建立的國家。

第一次即所謂的“將軍兵變”,起因是本·古裏安決定取消哈加納全國總部司令官一職,這一決定引起軒然大波。這個職務的擔任者加加利是反對黨統一工人黨成員,哈加納許多高級指揮官都是該黨忠實支持者,他們聽到決定後怒火中燒,立即威脅要集體辭職,並給本·古裏安下了最後通牒:“如果這件事(讓加加利恢複原職)在未來幾小時內不能做到的話,我們將不再對我們的行為負責。”

但本·古裏安十分強硬,堅決拒絕恢複加加利職務,隻作了讓加加利在總參謀部任職的讓步;最後,以加加利接受本·古裏安的讓步平息了此事。

但這時猶太社團的領導人對宣布獨立越來越感到沒把握,猶太人能抵擋即將入侵的阿拉伯國家軍隊嗎?能承受美國製止宣布獨立的壓力嗎?不論從外交還是從軍事形勢看,都是十分嚴峻的,未來充滿了陰影。

麵對大家的質疑,本·古裏安作出各種努力,使大家恢複信心,堅決主張在英國托管結束後立即宣布國家獨立。後來亞丁評論道:“有關宣布獨立的決定主要歸功於本·古裏安,就其意義及影響來看,那個決定比得上成千上萬次的軍事行動!”

英國的委任統治將於1948年5月14日結束。這一天,在紐約、巴勒斯坦以及所有猶太人居住的地方都舉行了慶祝會,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的交通中斷,人們載歌載舞直到清晨。

但本·古裏安在這一晚卻異常冷靜。他回憶說:“那一晚,人們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們麵臨著戰爭。在戰爭中,我們將失去最優秀的青年。”

喜悅中的猶太人認為,最大的威脅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暴動,但本·古裏安卻意識到,有可能到來的是阿拉伯鄰國正規部隊的進攻。他一邊派果爾達·梅厄去美國籌款,一邊打著埃塞俄比亞的旗號通過秘密渠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軍火。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37分,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本·古裏安用小木槌敲響桌子,用粗啞的聲音大聲宣布:“以色列國成立了!”

戰爭風起

建國的興奮,無法掩蓋以色列嚴重的生存危機。建國次日,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

於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一時間,以色列在各個戰場付出慘重代價。

最初的戰爭沒有擊潰以色列,6月11日,在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停火的壓力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放下武器,停火四周。這真是一個“上帝的恩賜”,使以色列國生存不成問題。

然而,此時以色列內部又爆發激烈衝突:已集體加入國防軍的猶太人地下軍事組織“伊爾貢”,私自將一艘載有大量軍火和800名青年的船隻“阿爾塔列拉號”駛近以色列海岸。“伊爾貢”司令貝京向政府提出要求:20%的軍火分給“伊爾貢”,餘下的80%也應當首先用來武裝參加國防軍的“伊爾貢”部隊。

本·古裏安對這種“妄圖單幹”的要求絕不能接受,他在內閣會議上指出:“不會有兩個軍隊,貝京先生……倘若不讓步,我們隻得兵戎相見!”

同時,本·古裏安向貝京發出最後通牒:“沒收運抵以色列國海岸的武器及其他戰爭物資!”

但貝京拒不執行,本·古裏安怒獅一般咬牙切齒地發出命令:“集中武裝力量、火力、火焰噴射器及我們掌握的各種武器,迫使該船無條件投降!”

當時,內閣其他成員都傾向與貝京談判,作出讓步以免兄弟鬩牆,但本·古裏安以堅定的口吻說:“沒有任何妥協,我們唯有戰鬥。”

6月21日下午4點,本·古裏安命令用加農炮炮擊“阿爾塔列拉號”,炮彈擊中船艙,頓時起火,船上人員迅速撤離,片刻後,發生大爆炸,整船軍火被毀,幾十名“伊爾貢”人員被擊斃。

當晚,貝京通過地下電台聲淚俱下地咒罵本·古裏安是“傻瓜、白癡”,“伊爾貢”發表充滿仇情的聲明,稱本·古裏安是“狂熱的獨裁者”,他的內閣是“暴君政府”、“叛徒”和“屠殺兄弟的人”。

而本·古裏安在當晚的人民理事會上,也發表針鋒相對的聲明,認為軍火既然不是運給國防軍的,其毀壞倒是好事:“感謝上帝,加農炮擊中那艘該死的船!”

這句話話使“伊爾貢”對本·古裏安恨之入骨,整整一代人為此憤怒地發動反對本·古裏安的運動。當時,“伊爾貢”激進分子曾要求幹掉本·古裏安,但被貝京否決。

擊毀“阿爾塔列拉號”後,本·古裏安並沒有牢牢掌握武裝部隊。當時,總參謀部對他在作戰行動、人事任免、軍隊部署、武器分配等事上事無巨細的幹預十分不滿,許多司令官與高級軍官與他經常發生摩擦。

而本·古裏安對許多表現平平的軍官不滿意,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組,圍繞改組方案,他與以亞丁為首的總參謀部發生尖銳矛盾。但本·古裏安不顧他們的強烈反對,強行簽署了他擬定的任命名單。於是,以亞丁為首的一批人員提出了辭呈。

此時,再過8天停火協議就將期滿,可總參謀部及下屬頭頭都甩手不幹了,臨時政府的成員們大為驚恐,內閣緊急組成一個五人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認為,本·古裏安與高級將領之間存在嚴重的不信任,他的改組計劃應予以凍結,並提議任命加加利為國防軍總司令一職,以鉗製本·古裏安作為國防部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