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我成長與人格力量1(2 / 3)

我們必須正視成長道路的停滯問題,就是說要正視停止成長和逃避成長、固執、倒退,以及防禦的問題,即心理病理學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像許多人喜歡說的疾病問題。

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沒有真正的同一性,為什麼他們如此缺乏做出自己的決定和抉擇的能力,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首先,這些指向自我完成的衝動和定向傾向,雖然是固有的,然而卻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同具有強烈本能的其他動物形成了鮮明對照,人的這些衝動可以輕易地被習慣、被對它們不正確的社會態度、被創傷事件、被錯誤的教育所淹沒。因此,選擇和責任問題在人類上比在任何別的物種上要尖銳得多。

其次,在西方的文化中,曆史已決定有一種特殊的傾向——把人的這些類似本能的需要,設想為是壞的或惡的。作為這種傾向的後果,便以控製、壓抑、鎮壓、約束人的這個原初天性為目的而設立了許多文化機構。

最後,在成長的道路上,作用在個體的力不隻是有一種而是有兩種。除了有一種把他向前推向健康的壓力之外,還有一種可怕的拉他倒退的力,使他生病和軟弱的力。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或者是向前,朝著“高級”前進,或者向後,朝著“低級”倒退。

我覺得,沒有足夠的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學的知識,是過去和現在的價值理論和倫理理論主要的真正的缺點。在整個曆史上,博學的人已在人類麵前宣述了德行和善的美妙、心理健康和自我完成固有的稱心如意。然而,大多數人仍然隨便地拒絕領受奉獻給他們的幸福和自尊。除了不斷交替著的惱怒、急躁、幻滅、斥責、規勸和失望之外,那些導師們沒有收到任何東西。很多人已經舉手讚成,並且談論起原罪和固有邪惡來了,而且還推論出人隻能被人類以外的力量所挽救的結論。

在這中間存放著大量的、豐富的、有啟發的動力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文獻,這是一個有關人的弱點和畏懼的巨大知識庫。我們了解到許多人做壞事的原因,他們造成自己的悲劇和自毀的原因,他們墮落和生病的原因。而且從這裏出發也洞察到,盡管不是全部,但人的大量邪惡是由於人的軟弱和無知,而這種軟弱和無知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寬恕的,而且也是可以治好的。

我認為,在談論人的價值的善惡時,如此眾多的學者和科學家,如此眾多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完全無視下述這些明白無誤的事實:即專業的心理治療學家每天都在轉變和改善著人性,每天都在幫助人變成更強大、更有道德、更有創造性、更和藹、更熱愛、更利他、更安詳的人。這種情況有時是可笑的,有時是很可悲的。人的這種提高,隻是改善自我認識和自我承認的一些後果。這種自我認識,還可能在各種不同的程度上產生許多其他後果。

這個問題也太複雜了,我能做的一切隻是勾畫出價值理論的為數很少的幾點結論。

自知雖然不是自我改善的唯一途徑,卻是主要的途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知和自我改善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巨大的勇氣,並且需要通過長期的鬥爭。雖然熟練的專業治療專家的幫助,可以使改善的進程容易得多,但是,這絕不是唯一的道路。從治療中學到的許多東西,可以運用到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去,也可以用到指導一個人自己的生活中去。一個人想要學會恰當地尊重和欣賞這種畏懼、倒退、防禦和保險的力量,隻有通過心理病理治療的研究。學會尊重和理解這些力量,就使得幫助自己和別人健康成長的可能性變得大多了。不真實的樂觀,最終意味著幻想破滅、憤怒和絕望。

概括地說,在沒有理解人的健康傾向的情況下,我們就永遠不可能理解他的弱點。否則,隻會造成治療上的錯誤。但是,同樣在沒有理解人的弱點的情況下,我們也永遠不可能充分理解人的力量並幫助他。不然的話,我們就會犯過分信任理性的錯誤。

如果我們希望人成為更完善的人,那麼我們就必須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健康一麵,而且要認清他們,同時也要幫助他們認清不健康的一麵。隻有充分認識疾病和健康之間的這種辯證法,我們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趨向更健康。我所構想的防禦力量和成長趨勢之間這個基本的二難推理或衝突是存在主義的,它埋藏在人的深邃本性之中,無論是現在還是遙遠的將來都是這樣。

防禦缺失性需要的倒退力

這是一個不太成係統的成長理論範圍內的嚐試。一旦我們接受了成長概念,許多細節問題就應運而生了。成長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兒童成長和不成長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們怎樣認識成長的方向呢?以及他們又是怎樣擺脫病態的方向呢?

自我實現、成長和自我的概念畢竟全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我們必須緊密地接觸現實、原始資料和活生生的具體事件。

自我實現、成長等是長遠目標。健康成長的嬰兒和兒童並不為長遠目標或遙遠未來而生活;他們正進行著快樂的生活,並且自發地為現在而生活。他們正生活著,而不是正在準備去生活。他們怎麼能隻是自發地存在著,而不努力成長,隻是追求享受當前的活動,卻又一步一步地向前運動呢?即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長,顯示他們真正的自我呢?我們怎麼能夠使存在的事實與形成的事實一致起來呢?在純粹的狀態中,成長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自我實現也不是這樣的目標,自我表現也不是。與其說兒童在探索,不如說他是在發現。缺失性動機和有決心獲取的規律並不適用於成長、自發性和創造性。

純存在心理學往往傾向於靜態,而不表明運動、定向和成長的真相,這是很危險的。我們傾向於把存在、自我實現的狀態描繪成完美的涅狀態。一旦你達到了涅狀態,你就會在那裏停止下來,似乎你能做的一切就是止於至善而心滿意足。

我認為,令人滿意的答案其實說出來很簡單,這就是,當再前進一步的感受和我們所熟悉的、甚至厭煩的以前的滿足相比,在主觀上是更高興、更喜愛、內心更滿意時,成長就發生了;要認識什麼事物對我們是適當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我們主觀上的感受,覺察到它是所有選擇中最好的。新的經驗由經驗自身批準,而不是由任何外部準則批準的。

我們並非是出於自我的利益而去這樣做的,或因為心理學家讚成這樣做,或因為有人吩咐我們這樣做,或因為這樣做能使我們長久生存,或因為它對人類有好處,或因為它能帶來外部獎賞,或因為它是正當合理的。正如我們在餐後選擇甜食時挑選這一種而不挑選那一種一樣,我們也以同樣的理由做這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我曾把這一點說成是戀愛和擇友的基本機理,即吻這個人比吻其他人能引起更多的幸福感;與甲交朋友比與乙交朋友在主觀上有更大的滿足。

而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認識到,我們做什麼事情時是愉快的,我們真正喜歡什麼或者不喜歡什麼,我們的感受、判斷和自然傾向是什麼?一句話,這就是我們揭示自我和回答最終問題“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的方法。

出於純粹的自發性去采取步調和選擇完全發自內心,好奇、探索、質疑和興趣盎然是健康的嬰兒或兒童作為自我存在的一部分偶然表現出來的。甚至當他沒有被日常各種缺失所激發,沒有目的、沒有要求、隻是自發表現的時候,他也傾向於試驗他的能力,伸出手腳,專心地、迷戀地、興致勃勃地玩弄和操縱各種東西,想了解它們。

探索、操作、體驗,被吸引,挑挑揀揀,歡欣鼓舞,享受生活,全都可以看作是純粹存在的特性,而且會轉為形成,雖然這是以一種偶然的、無計劃的、沒有預期的自發方式進行著。這時自發的創造性經驗,可以而且已經在沒有預期、計劃、預見、目的或目標的情況下產生。但奇怪的是,藝術體驗不可能有效地用於這個目的,或任何別的目的。

藝術體驗,就我們對目的一詞的理解來說,很可能是無目的的活動,它可能隻是一種存在體驗——存在,即人的有機體在幹它必須幹的、是它的特權的事情——強烈地和純粹地體驗著生活。以它本身的方式費精力,並創造著美的東西——而增強的整合性、效力和幸福感,則是副產品。隻有兒童享受夠了,變得厭膩了的時候,他才迅速地轉移到別的、或許是“更高的”令他愉快的事情上去。

那麼,就理所當然地產生了下述問題:使他倒退的東西是什麼呢?什麼東西阻止成長呢?衝突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向前成長的替代物又是什麼呢?為什麼一些人向前成長是如此艱難和痛苦呢?在這裏,我們必須對沒有得到滿足的缺失性需要的固執力和倒退力,安全和安全感的誘惑力,針對痛苦、焦慮、損失和威脅的防禦和保護機能,以及為了向前成長需要勇氣。

每一個人在他內部都有兩套相矛盾的力量。一套力量出於畏懼而堅持安全和防禦,傾向於倒退,緊緊依附於過去,害怕成長會脫離同母親的原始聯係,害怕承擔機遇和風險,害怕損害了他已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由和分離。另一套力量推動他向前,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充分發揮他的所有潛能,建立麵對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時也認可他最深邃的、真實的、無意識的自我。

這裏有一個簡單的圖式可容納這一切,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理論性。我所構想的防禦力量和成長趨勢之間這個基本的二難推理或衝突是存在主義的,它埋藏在人的深邃本性之中,無論是現在還是遙遠的將來都是這樣。如果用圖表示,就是:

安全〈人〉→成長

於是,我們就能用一種並不複雜的方法,很容易地把各種成長機製劃分為:

增強向成長方向的矢量(動力),例如,使成長更有吸引力和更易於出現。

充分縮減成長畏懼。

充分縮減安全超向的矢量(動力),即使它減少吸引力。

充分增加對安全、防禦、病態和倒退的畏懼。

於是,我們就可以在我們的基本圖式上增加這樣四組引拒值

增加危險增加吸引力

安全←〈人〉→成長

縮減吸引力縮減危險

所以,健康成長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係列永無止境的自由選擇,而這種情況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遇到。在這裏,他必須在安全和成長、從屬和獨立、倒退和前進、不成熟和成熟這樣兩類樂事之間進行選擇。不僅安全具有焦慮和快樂這兩個方麵,而且成長也有焦慮和快樂這兩個方麵。當成長的快樂和安全的焦慮比成長的焦慮和安全的快樂更大的時候,我們就向前成長。

上述理論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對於極力要求客觀和公開的那些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來說,這些並不能不言自明。曾經需要進行許多動物實驗和推論才能使動物動機的研究者相信,要解釋在自由選擇實驗中得出的結果,應當求助稱之為超越需要縮減的快樂因素。例如,糖精在任何方麵都不是縮減需要的,然而白鼠卻寧願選擇糖精水而放棄純水,可見,它的(無益的)口味必定與這種快樂因素有某種關係。

另外,我們可以認為所看到的主體的快樂體驗是適用於任何有機體的某種東西,換句話說,它既適用嬰兒,又適用於成人;既適用於動物,又適用於人。

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理論學家們一直投入極大興趣的各種可能性。所有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以及心理健康等這些高級概念,或許都可以納入選用動物的食欲實驗、嬰兒的進食、占有等的自由選擇的觀察、大量的體內平衡的研究進行解釋的體係中來。

我們通過成長公式可以得出必然的假設:就成長的意義上說,我們體驗良好的事物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我們這裏依據的是這種信念,即如果選擇是真正自由的,選擇者又不太厭惡或畏懼選擇的話,那麼,他通常會更多地選擇有益健康和成長的方向。

遺憾的是,這個假設隻是在大量動物水平的實驗中得到證實,而沒有應用人的自由選擇來進行詳盡的研究。對於壞的選擇和不明智的選擇的原因,與我們已經做過的研究相比,我們必須更多地在體質和心理動力水平上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