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城遺址調查(1 / 3)

梁王城遺址調查

1986年8月8日11時許。

調查地點:西集鎮東集河北村西,龍河北岸。當地人稱之曰:“城嶺(頂)”,麵積約八千平方米。現嶺上止存文物為關帝廟(塑像佚失),餘者為農田。

廟堂有三間,約為近代建築(明清代?),房頂為魚鱗瓦,脊高約30~40公分,房簷瓦有下垂護簷,呈三角狀,上有較細致的花草圖案。房脊兩側有凹斷三處。房兩側各有三道縱脊,高20~30公分,各以半圓瓦嵌成。房結構為磚石木結構,底部為厚長方塊石灰石,依次向上小之。上方為大方青磚,縫間為石灰和小石片。

東西兩側房壁麵(外側)上方三角狀處均有一菱形圖案,內為單龍戲火珠,其龍角小,尾鈍,腳下及身前後卷飛雲朵呈碗碟狀嵌之,畫麵壁黑色,逼真傳神。

殿內已無他物。房二窗二門,均為拱形。北麵止有一小後門,二窗列大門兩側,麵南。小窗拱上方有四方孔六七個(已無門窗),後門下有放二活門檻之凹槽。

房內有四根木柱,頂端刻製蓮花瓣紋飾,下端無物,止有凸石托之。柱徑30~40厘米,上有四橫木與四柱頂相接成方形架,南北方向的兩根,兩端刻木紋呈雲朵狀,架梁為層梯塔狀。地為青磚所鋪,房頂已開始漏水。

廟南有市政府立碑一通: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王城遺址

棗莊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年九月十五日

“城嶺”為方土城,其四麵壁立如削,剝落的痕跡非常明顯,高約4米,內有較規則的石塊嵌之。東側距河北村約20米,西側原為村莊,後搬遷。北側連接菜地,為當地名產“河北綠瓤黃瓜”產地,再往北約1華裏處有山。南側下為耕地,再往南20米許有钜龍河自東向西流過,河北岸為一高約5米的土壁,似為河流常年衝刷所致。

據民間傳說,此城為山裏人進城途中歇息時磕鞋土所積而成。城南有一古井,今已坍塌淤平。此廟為關帝廟,供奉九神。關公居中,左右各四,為紅、花、白、黑等各色臉譜。

臨城劫車案資料考

1986年7月30日采集於山亭區付莊鄉政府,鄉黨委統戰委員、紀檢書記安廣喜提供。

臨城劫車案起事者孫美珠、孫美瑤,山東省嶧縣(今棗莊市山亭區)付莊鄉白莊村人氏。

其家微殷,後為官府所逼,乃散家財買槍自立(待考),嘯聚以東山區,占抱犢崮,打家劫舍。自1918~1920年間率眾於臨城車站(今薛城)劫持七國洋人,押上抱犢崮(過程及結局待考)。民間傳說為民國16年。

美珠率眾攻擊西集,得手。乃死於西集東門外(今老郵電局)農舍豬圈內。傳聞應其名“美珠”(黴豬)是也。

後美瑤為國民政府收編,其任新編第五旅旅長,有編製而無兵員,但遂為棗莊之霸。首霸為西集馬莊之地主民團頭目褚思德(民間之謂褚大害)。因二人之爭而至嶧縣府打官司(原因過程結局待考)。嶧縣縣令劉某為褚之好友,原為臨沂人,蓋因褚之資助而放嶧縣令。

劉縣令稱為兩人和解,在棗莊中興公司(原南馬道,今棗莊市百貨大樓對過,中心路照相館處)設宴為兩家調和。美瑤應邀赴會,乃入小樓,登木梯,樓上止有房兩間。時美瑤方及半梯,忽自門內扔出石灰包,正中其麵,及身後兩護衛開槍,房內已下手矣。據聞,美瑤係被砍頭而死,其狀甚為慘烈。

今白莊村(付莊鄉政府駐地西)尚有一橋,原橋為美瑤所建,橋東有古槐兩株為美瑤開槍所護(至今約300年)。因防人盜伐解板牟利,美瑤開槍自東西兩側以槍彈嵌之而阻之。今古槐僅存一株。

據考,時中共亦想介入褚孫之爭,因美瑤素有正氣,故欲收編之。

其過繼孫名長啟者,現為付莊鄉政府炊事員。

臨城劫車一案,在棗莊民間廣有流傳,有按月份吟唱之民謠在齊村鎮柏山一帶傳唱甚廣。池之姥姥即會吟唱,池幼時曾多次聽過。現隻記得片段如下:

正月裏正月正,正月十五看花燈。

二月裏

三月裏三月三,

四月裏

五月裏

六月裏三伏天,……萬兩黃金不賣她。

七月裏七月七,洋人拉著大飛機,飛機拉到車站上,有心鎮壓當兵的。

八月裏秋風寒,大兵圍山好可憐。商商量量招安吧,棗莊車站安營盤。

九月裏大重陽,披紅掛彩過山莊。……光發皮帶不發槍。

十月裏立了冬,

十一月下大雪,……砍了司令塌了天。

十二月整一年,個個兵帽紅布幔。死了司令繳了槍,半斤饃饃回家鄉。

關於在中興公司設鴻門宴之事,大害之衛兵侯某尚在,今已80餘歲,東集河北人氏。

神堂山北極廟考

考查時間:1986年8月8日13時許。

原址位於西集鎮東集河北村東,巨龍河以北,有山曰神山。山為石灰岩質地,山體綠化忒差,幾無一樹。山頂荒蕪的廟址內雜生一叢叢海州常山(俗名謂之臭牡丹),正盛開著紫色的花朵。山腳下已有人在開采石頭。

廟址上可以看出有廢棄的戲台及北殿,綠草覆蓋,頗為荒涼。廢墟方圓約百米,有殘牆斷壁。整個廟址位於山頂偏西。

廟址上有殘存石碑五通。從其一的碑文看,此廟始修於明代萬曆年間,清代同治和光緒年間又三次重修。最後毀於文革期間。五通殘碑,有四通毀損,僅光緒年間重修碑較為完整。所幸碑文均基本完整,現錄有關文字如下:

其一:重修北極廟記

蓋聞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士優如此,而況致力於神乎?嶧邑西北六十裏東暨村首有山曰神堂,四為山色宛分仙境,於蓬萊水聲夜接清流,於海島山上有廟曰北極。神光普照,善惡分明,一切祈禱無不靈驗,間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

去歲三月三日,會四方善士宴集於此,見廟宇傾圯,神像凋殘,君子仁人不忍坐視。酒半合□(辭或族)而言曰:‘北極不修且壞!’眾應曰:‘諾!’於是鳩工庀材共□(勘)善舉。則凡楹桷楝樑之撓折者,金麵法身之損缺者,靡不煥然維新矣。不侈前人,不廢後觀。工即告訖,爰勒於石,永垂不朽!雲爾。

邑童薑桂枝撰文薑嗣學書丹

石工朱存學

大清光緒歲次丙申和月上□

榖旦立

其二:創建北極廟記兗州府

嶧縣西北六十裏許曰東暨村者,東北有山,[殘],水曰靈泉水,清泉源深流大,钜龍河西南彙於漕北,火[殘]升雲浮庸非邑之奇觀耶,裏人王君汝魁,乞君守義者[殘]不建以神堂可興善念,輒捐己資,慨然創建北極殿於[殘]幹祚,畬翳鏨鑒峻峭□者平之,漥者實之。樹以鬆柏楷檜之木[殘],塑以北極像及護衛諸神。東建小殿,□楹安置靈官,廟貌肅嚴,金[殘]隂精也。奉上帝赦□鎮攝坎位,以神武迅掃天下妖邪,自茲[殘]東魔軍賴以殄滅,諸善興□□煞相旦也。若詭隨□□□繾綣□[殘]妖邪纇也。□斯山也,則□□止心生;登斯殿也,則見畏慄心生。長煙[殘]誌□□漬漬然而化也,其右□□世教也,豈不甚閎钜哉,餘儀二公之[殘]敝而□□茸馬。庶垂之不朽

石匠梁棟段思忠

大明萬曆□四年歲次丙戌仲夏

榖旦立

其三:重修北極廟碑

山名神堂誌靈也,環嶧皆山,豊北□靈殆靈,能□人而人靈之也。昔王[殘]建北極殿於北山,歲久梁桷□圖,眾默潘援級夷門庭禿缺,褚君慎騫,王者良溯,牛君臨□,自□神傷。倡眾率資更為飭整,己巳七月全工告竣,倔佹雲起□□離樓星懸,虹指磥垝□□下,岪嶎以窶數上崎,[殘]……

邑癝生褚文

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月

邑庠生丹

其四:施主芳名碑

北極廟施地碑記

萬朝忠施山西東西地一段計一畝餘

薑明鄆助錢十千

許照鬆書

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月在林鍾

榖旦立

其五:施主芳名碑

……,……

大清同治十□年……

旦立

榖旦立

西集傳說

其一:某年年集。有老者售雜貨,其子誤將蒲葵扇運來。時為隆冬,而離家甚遠。老者怒而責罵不已。

後晌天陰,風頗緊,又降雪粒,隨寒風擊人麵如割,眾人避之不及。

忽一人見老者貨攤之蒲葵扇,乃詢之售價幾何?老者不以為然隨口而答之。客果購之,手執其柄,以扇麵遮麵以避風雪。

時人見之,莫不效仿。乃搶至老者攤前爭購蒲葵扇。老者父子忙之不迭,往返搬運售之,底貨告罄。

其二:一生隨魯班學藝,諸藝皆通。後見班以唾液作膠(當地方言曰bìao),甚奇之,乃求學於師。師曰:“以汝口啖吾痰。”言訖乃以九牛之力咳之,欲以濃痰入生口。生惡其肮髒乃吐入溪水,為溪中烏魚啖之。於是乎此後烏魚皮多粘液,可以熬製膠(當地方言曰bìao),用以粘連木材無不靈驗。然爾後木工遂無此藝。

1986-8-2

钜龍河源考

1986年8月10日10時許至18時許,自西集鎮東集河北钜龍河南岸逆流步行而上溯其源。

據神堂山北極廟碑記載:“钜龍河西南彙於漕北。”歸宿即知,本次考察意在尋其源頭以解兒時之惑。

岸邊依稀有路,草木若有若無,可見人之活動較為頻繁。自東集河北而上,沿河村莊依次為羅莊、孟莊、李山頭、西河岔、東河岔、南河岔、東鳧山鄉西鳧山(河南、河北)、東鳧山、河口、邱峪。

钜龍河自東河岔和孟莊之間分為兩條支流。

北支流自孟莊往北至東鳧山鄉馬頭村再一直往東,發源於付莊鄉原鄉政府駐地以東一帶。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去考證。

南支流至東鳧山村西又分為南北兩條分支流。

北分支流東北向,源於四華裏之內的東鳧山水庫,水庫東有軍用倉庫(隧洞),庫麵較雲穀山水庫大,但流域麵積較之小些。集水坡麵呈扇麵狀。此地山勢較為峻美,綠化情況一般,山坡上多栽植山楂苗,皆出葉枯死。水庫壩體長約三百米,寬十餘米,南北向。背麵斜坡植有白臘條,壩中心處有泄洪口,清流奔湧而出,此即為钜龍河之三分之一源頭矣。其水穿東鳧山村而過,流激而清蓮,河邊多有村婦濯洗,相互嬉戲,其樂陶陶。

南分支流呈東西流向,河闊流緩,水清且淺,兩岸農田鬱鬱蔥蔥,多植穀物、高粱、豆類及瓜類。水流繞河口村而過,源自河口村東南之雲穀山水庫。環境及壩體狀況與東鳧山水庫較為相似。唯河口村一帶山嶺綠化較好,林木蔥鬱,頗有幾分出世的幽情可發。兩水庫皆有長流的泉水為源,而尤以東鳧山水庫為甚。故此,钜龍河常年不涸。

雲穀山水庫泄洪口有碑雲“雲穀山水庫,一九六六年五月”。有對聯分左右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艱苦奮鬥改造自然”,可為時代之寫照。

概而觀之,河岸樹木時有時無,有者也為以楓楊為主的自然雜生林,稀疏間約有三四處。觀兩水庫之周山,綠化情況尚可,故此庫水清澈見底。山上林木多以刺槐、柿、棗等為多。雲穀山以北有黃連木六七株,當地百姓呼之為姥姥樹。山地基岩為石灰岩和頁岩,頁岩多為紫紅色,粉碎狀,故此地土壤多為輕壤土,稍有沙礫,富含磷,此地百姓多種花生。

地雖處山區,但沿岸百姓皆以農事為業,間輔以采石、林果。唯百姓安居樂業,所到之處皆無雜亂之音,所見之人皆和善有禮,其樂也陶陶。田園之側,水塘之左,林蔭之中,水波之內,多有頑童嬉戲。溪水之邊,河庫之濱,有牛羊悠然而食。人之和樂,曆然如麵。老者攜筐而遊,壯者或下田或采石,少者以牧牛羊為樂,幼者追逐嬉鬧童真儼然。至於婦嫗人等,則門前,樹下,街邊,三五成群,老者借眼鏡穿針引線,縫衣補綴。健壯秀美之村姑,或跳水疾走,水珠在鋪路的鵝卵石上跳宕;或河邊洗衣,搗衣聲乒乒乓乓此起彼伏。村婦則忙於家務,或奶娃作羹,或作潲喂豬,急急火火,一付忙中有序的模樣。

水濱之鬱林內偶見讀書君子,膝上臥書,目行遠山近水,作沉醉長思狀。

登山而觀,但見水庫掩映,山色如畫,村煙繚繞,村居儼然,百姓或牽耕牛,或驅羊群,以山歌口哨互為唱答,散散進山入野。

山裏村少人稀,三百人即稱之曰大村。

山間習俗絕佳,又勝似世外桃源,似無改革之蛛絲馬跡,其間亦無廠礦企業。

少古跡,亦沒有采訪到民間傳說之類。

回程時腹饑難耐,精疲力竭。幸遇一守瓜大媽以瓜相贈,遂飽食得以歸,至今仍口有餘香。

東集河北村至此約二十五華裏之遙。

馬莊民團考略

馬莊,西集鎮名村也。棗濟路西側,西集鎮原駐地以東,現駐地以北。曾記得兒時馬莊村東頭知識青年宿舍東牆上刷著的一條標語頗為有趣:南一山牆上刷白色石灰字“大養”,中一山牆上刷“馬莊”,北一山牆上刷“其豬(此二字顏色略淺)”。初中時與馬莊同學相戲失利,往往大叫“大養馬莊”,往往得奇效耳。

馬莊民團首領為褚三害,馬莊褚姓為大姓,在此興旺三百年之久。傳曾為明代尚書。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時,褚三害嫡親兄弟三人,為思字輩,依次名為“大害”、“二害”、“三害”。

其家擁有田產二三千頃,東西長近三十裏,西至木石鎮張莊一帶(今屬滕縣)。院產豪闊,為類孔府之古建築,有兩個跨院(花園),植藤蘿及望江南於內。村落外有環村土壕溝兩條,內貯深水,水中遍布棘刺、竹簽、鐵釘。壕溝內為四五米高的圍牆,東線南北各有碉堡四座,計十六座。止南北兩麵設門置吊橋。南門臨钜龍河,北門外有柏樹林墓地。

當時百姓“跑反”(周圍百姓為避土匪禍害而逃離家園)皆入馬莊躲避。馬莊又為奉軍(馮玉祥部)招兵點,褚大害為民團團長,有精壯家丁二三百人,裝備極為精良,頭目為褚七,有勇謀。村內之人除三人外皆曾入過民團,三人之中,因為一位姓褚而被稱為“半個好人”。

三兄弟中,大害權兵,多勇少謀,交友甚廣,後病死。二害為人中庸,後亦病死。三害精明多謀善斷,尤其善於籠絡人心。其厚交民眾,待仆從如嫡親骨肉。三害死後,其仆人一直伺候其子直至其成親後才離去歸鄉。三害待人之厚可見一斑。三害又寬待佃戶,每逢收租之時,佃戶多繳納秕黴之穀,其亦不怪罪。三害所用勞工,好茶好飯招待。又廣為周濟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