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聖經》的基本教義是不容修改的。”計先生說。
“《古蘭經》的基本教義也是不容修改的。”尹先生說。
“佛教的基本教義也是不容修改的。”符女士說。
“對,基本教義是不容修改的,沒有人要你去修改基本教義。但是要知道,各個宗教的經典,也並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聖經》不是一個人的著作!是經過了多少代人集體的共同的創作呀!《聖經》的創作可以經過幾次三番的修飾,今後為什麼就不能再作進一步的修飾了呢?《古蘭經》也不是穆罕默德一個人創傳的,而是經過後世多少代人陸續修補定稿的,在今後的發展中難道就不能再作一些修飾了嗎?”戴先生是這麼認為的。他接著說:
“其實,經過改革,隻能使各種教義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充實,越來越適應時代的要求,越來越得到教徒們的認可,不能總是千年一貫製呀!事實上,千百年來宗教已經作了不少改革,以適應教徒們的普遍要求。總之是要改革那些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某種教規、製度、習俗、辦法,而不是去修改教義的根本理念。譬如說,伊斯蘭婦女穿長袍,包裹了全部身體,隻能露出兩隻眼睛,這是一種習俗,是不是可以改一下呢?事實上有些阿拉伯婦女已經改了。中國古時候婦女不能露出一點肉,露一點肉就是不貞,後來不是改了麼!是不是可以容許穆斯林婦女穿短褲,參加各種田徑活動或遊泳項目?這是一種體育鍛練,有利身體健康呀!又如實施體罰、絞刑,是不是也有必要呢?如果說一千年以前對罪犯處死普遍采用絞刑,那麼一千年以後是不是必須要采取原來的刑罰呢?中國古時矦還有對犯人采取劓刑,宮刑等等處罰的,後來不是也廢除了嗎?時代不同了,改變一下某種具體做法,使之更適應現代的潮流,不是更容易為教徒們、徒子徒孫們接受嗎?這就叫做古為今用,洋為我用。不過這樣的改變或改革,一般人恐怕做不到,不敢做,還是需要有先知出來登高一呼的。”
在座諸位先生對戴先生的一席話,既有點被打動,又有點懷疑,不過人家既言之,則我聽之,將來究竟怎麼樣,要看後效如何了,凡事不能勉強,主要靠自覺。
當然,每進行一項改革,都會遇到世俗觀點的阻撓,都會碰到許多困難。但是有困難不要緊,正是因為有困難,才要人去思考,用智慧來克服,解決困難,不能設想一點困難也沒有就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呀!一部基督教的發展史,一部伊斯蘭教的發展史,一部佛教發展史,就是一部克服困難,繼續前進的發展史。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也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發展起來的。什麼叫智慧?克服困難就是智慧。什麼叫先知,能率先克服困難的就是先知。”茹先生又補充了這幾句。
小明、小路、小沈等幾位同學提出:“能不能請諸位老師就與智慧有關的其他一些方麵作一些表述?”
茹先生說:“好呀!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智慧不是唯一,智慧和為人的其他許多方麵關係非常密切,這些關係必須擺正,如果不擺正,你有再大的聰明才智也是白搭。”
茹先生繼續說:“與聰明才智關係最密切最基本的當然就是為人的品格、品德。公正、公平、正義、正直,這是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個人為人奸詐,口蜜腹劍,欺世盜名,無惡不作,這樣的人品,那怕你再聰明,再有智慧,也是被人們不齒的。人們對忠義之士都是十分敬仰,而對於奸詐小人則十分痛恨。曆史上那些奸雄、梟雄,不是他們不聰明、沒有智慧,而是因為他們沒有人品,沒有人格,雖然也留下個名,卻是遺臭萬年,不足為訓,僅僅是被人恥笑、唾罵而已。所以,智慧與品德,品德是第一位的,智慧要服從品德,沒有品德,其他什麼都談不上。中國傳統上把智、仁、勇三者聯係起來,看作是為人的基本倫理標準。《論語》上說:‘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中庸》上說:‘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一個滿口仁義道德而內心險惡、男盜女娼的人,是一個最無恥、最無知(智)的人,那裏談得上什麼智慧、智能!”茹先生說得振振有詞,義正辭嚴。大家也都覺得光有智慧沒有用,首先要知道怎麼做人呀!
符女士說:“我說說人的智慧應該如何運用吧!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總要有所用,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不用,持才傲物,都是一種浪費,非常可惜。問題就看你用在哪裏?怎麼用?是為自己用呢,還是為別人(人民)用?有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首先要為自己用,然後才為別人用。錯了,應該倒過來,先為別人用,然後才為自己用。為別人用,實際也就是為自己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天經地義。為人民服務是第一位的。俗話說:‘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說到底是先有國家,後有我呀!這不是人類學上認為的先有人,然後才有國家統治機構,而是說,沒有國家,你將無法生存。猶太人喪失了自己的家園,在世界各地到處遊蕩,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塊地方,完成了複國之夢。亡國之痛是最大的痛。再說,光靠自己一個人,是無法生存的,衣、食、住、行,哪一項離得開別人?所以為人民服務,無論從邏輯意義上說,還是從實際需要說,都是首要的,這是一個基本的理念。一個人過於自私,隻顧自己,不顧別人,隻想占便宜,不想作貢獻,必然是要被淘汰的。把我的聰明才智放到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上來,這是人類的需要,也是自己的需要。”
“那麼,用什麼方法來運用自己的智慧呢?”小王、小陳進一步問。
“對!這個問題很重要!”符女士隨即說:“概括地說,就是要以正道、正派的方式來運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靠歪門邪道、投機取巧來運用自己的智慧。所謂正道、正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公正、公平、公開,合理、合法、合情;搞陽謀,不搞陰謀。用正常的渠道來進行各種活動,而不是靠溜須拍馬,投機鑽營,欺行霸市,蒙混拐騙,貪瀆賄賂,買官賣官,坑害百姓,心懷叵測,損人利己,寡廉鮮恥。走正道,你的智慧發揮越充分,對人民群眾的好處就越大,否則,你的智慧發揮得越大,對人民的損害也就越大,是決不會長久的。”
尹先生說:“在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上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做到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有機結合。事實上,個人再聰明,再有智慧,總不如集體的智慧呀,許多人出謀劃策,總比你一個人閉門冥思苦想要有效得多。我國戰國時期有一本叫《淮南子》的書就說:‘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意思就是依靠許多人的力量,沒有辦不成的事。眾誌成城,眾口鑠金,三個小皮鞋湊合成一個諸葛亮,集思才能廣益,獨木不能成林。我們搞氫彈、核彈也是集中了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不是一兩個人能搞得起來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發揮集體智慧的人。”
尹先生又補充說:“發揮集體智慧,實際就是建立民主製度,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提高一點來說,這也是搞專製獨裁與實行民主製度的分界線。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府能夠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遵循人民的意見,就是民主製度實行得最好的政府,它的領導人就是最有聰明才智的人。”
計先生說:“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呀!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有通才,也要有專家,不能對某個人提出苛刻的要求,求全責備,要允許失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機智特長,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都發揮出來了,整體的智慧也就有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用人之道,也是發揮智慧之道。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說:“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計先生接著又補充說:“用人不能光看表麵,而要看實質。有的人聰明全在臉上了,連眼睛、眉毛都能說話,眉飛色舞,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不一定有真才實學;有的人聰明不外露,不顯山,不露水,外表呆滯,木訥於言,在實際工作中卻顯露出了他的才華。”
學生小陳說:“這也就是知人善任的意思吧!”
計先生說:“對,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知人善任,智在其中矣!”
戴先生說:“一個有聰明才智的人,常常是光明磊落、知足常樂的人。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崗位上的時候,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盡職盡責;不在崗位上時,我就自己繼續學習,在書中尋求快樂。這種人的修養特別高,隨遇而安,心安理得,無所顧慮,自由自在。”
學生小王、小朱說:“《論語》上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喜歡水,水是流動的;仁者喜歡山,山是莊嚴的。看來聰明的人喜愛活動,而莊嚴的人喜愛平靜。但如果她既喜愛活動,又喜愛平靜,哪怎麼辦?”
戴先生輕聲地說:“這樣的話,你們兩位將來找對象恐怕就不太好找了。”一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
大家在這樣的討論中,似乎都豁然開朗,心知肚明,就是說心往一處想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