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信實無價
“今天我又要拆字了。”茹先生麵帶微笑向著與會的在坐諸君。
“你是不是又要對《易經》上的八八六十四卦作新的注疏了?”戴先生的問話似乎帶一點戲謔的味道。
“豈敢,豈敢,我隻是想把‘信’字做一點分拆,把大家的興趣吸引一點過來罷了。”
因為今天討論的主題是“信”,所以茹先生把“信”字端了上來。
“你想說‘信’是由人、言構成的吧!”戴先生似乎未卜先知茹先生想要說什麼。
“對啦!對啦!這雖是簡單的分拆,但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係統分析字形和考察字源的字書,它對字的分析有權威性,它的分析你總不能不信吧!”
與會各位齊聲說“信”。
茹先生接著說:“《說文解字》上說:‘直言曰言’。直言就是說直話,說實話,說真話。說實話才叫言,不說實話就不能叫言。‘信’,人字加一個言字,就是人要說實話,說真話,不說假話。人如果不說實話,不說真話,光說假話,就不能算是說話,說得粗一點,就等於放屁,說了也等於沒有說,人們壓根兒就沒有把你說的話當作話,因為你說的都不可信呀!”
茹先生這麼一說,把‘信’的份量加重了。
計先生笑說:“話說得再多,都不是真話,這叫做滿口噴糞,比放屁還臭,有誰願意聽呀!”
尹先生說:“別看這‘信’字好寫,要做到卻不容易。”
戴先生說:“‘信’不是叫你寫出來的,是叫你做出來的。”
符女士說:“心裏有信,說話才有信,心裏無信,說一百遍、一千遍也沒人信。”
學生小米說:“什麼叫‘心心相印’呀!心心相印就是有信,心心不相印就是沒有信,男女談戀愛關鍵就是一個信字。”一句話說得幾位長者捧腹大笑,幾位學生倒有點靦腆起來,但小米說的卻是真話、實話。
戴先生說:“你們口口聲聲說要說實話,說真話,可人家一說實話,你們就笑話起來,以後誰還給你說實話?”戴先生轉向那位小米說:“以後別跟他們說真話,他們都是一些騙子,口是心非的人,連他們自己都不一定有幾句真話,還叫人家說真話呢!”
戴先生這麼一說,大家又笑了。茹先生衝著戴先生說:“那你過去說的都是真話呢,還是假話?”
戴先生說:“真作假來真亦假,假作真來假亦真,信不信由你!”
於是大家又言歸正傳。
計先生說:“信,包括信實、信用、信義、誠信、信任、信譽等等,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是確實存在的。”
尹先生說:“信,是無價之寶,你能花多少錢買到一個信字嗎?不能,但是你不用花一分錢就能得到信。有信走遍天下,無信寸步難行,有信朋友滿門,無信孤家寡人。”
“那怎樣來證明你說的是實話、真話呢?”學生小路問。
茹先生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這句話說了兩千年,到現在還適用。”
計先生說:“對,這話很重要,《聖經》上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動也是死的。’要行道,不要單單地聽道,光聽道而不行道,就像人對著鏡子照看自己,當時似乎很清楚,一離開鏡子就又不清楚了。”
“信就這麼重要嗎?”學生小丁問。
茹先生說:“信的威力大得很呢!有史為證,曆史上因不講信用而致喪身亡國的事不勝枚舉,觸目驚心。隨便舉一個例子。周朝時規矩,每當敵國來侵犯時,烽火台上都要舉起火把,以便各處軍隊趕來勤王。紂王的寵妃袒己看了,覺得很新鮮,就對紂王說,以後沒有敵人進犯,你也叫手下人舉起烽火,讓大家都來救駕,多好玩呀!紂王為了討好寵妃的歡心,就叫手下的人在沒有敵人進犯時也舉起烽火。各處士兵看見烽火台舉起烽火,以為一定是敵人來了,一個個奮勇當先,急急忙忙趕到京城來勤王,哪知是假的,沒有什麼敵人來進犯,知道受了騙,上了當,所以以後京城烽火台舉烽火時,各地都以為是假的,就不再趕來勤王了。後來敵人真的來進犯了,城上舉起了火把,各地軍隊也就不來了,紂王就處在危殆之中,這就是紂王失掉了一個信字。”
計先生緊接著舉了《聖經·舊約》開頭的例子。亞當和夏娃奉上帝之命看守伊甸園,上帝指示園裏的什麼都能吃,唯有這顆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吃,亞當和夏娃答應了。但是他倆經不起惡魔毒蛇的誘騙,說是沒關係,你們吃了,你們的眼睛就明亮了,就能像神那樣知道善惡了。夏娃經不起引誘,就摘下樹上的果子吃了,又叫她丈夫也吃了,兩人果然眼睛明亮起來,發現自己赤身露體,不好意思,就趕緊把無花果樹的葉子遮住了下體。上帝發現了這件事非常憤怒,他一麵責令蛇永遠在地上爬,用肚子行走,永世翻不了身;一麵又將當亞和夏娃下到人間,嚐盡人間的歡樂和艱苦。亞當和夏娃之所以受罰,就是因為他們不守信用,這是世界上第一宗犯罪,叫做原罪。”
尹先生說:“我們伊斯蘭教講信用最這實際,《古蘭經》中多次提出,人與人之間要互信,要文明經商,反對暴利,反對大鬥進,小鬥出,反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古蘭經》明確指出:反對那些教唆者、誹謗者、說謊者、詆毀者、詐騙者、誣陷者、偽裝者、進讒者、相欺者、背約者、忘恩負義者、搬弄是非者等等,所有這些人都是不講信義的蕞爾小人,是不能讓人相信的。”
尹先生接著說:“伊斯蘭教最痛恨那些欺騙真主的假信士。《古蘭經》上提到:有些假信士對信士說:‘我已信道了。’但一轉身見到惡魔,又說:‘我確是你們的同黨,剛才我不過是愚弄他們罷了。’《古蘭經》痛斥這些人是聾的、啞的、瞎的,他們隻能在黑暗中行進,見不得陽光。”
戴先生說:“信實,簡單一點說,就是實實在在。實實在在就有信,不實在就沒有信。言必有信,言而有據,切不能嘴上說一套,心理想的是另一套,信誓旦旦,實際心中無數,客裏空,誇誇其談,虛有其表,捕風捉影,並無實際,似是而非,令人難以捉摸,這是最難令人容忍的。”
“就拿學術、學曆造假來說”,戴先生接著說:“這類事早先似乎並不突出,當然也不是沒有,隻是很少發現,人們不太注意而已。大概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實行技術職稱製度,需要自己申請,自己寫報告,評委會審議通過,才能正式承認。對這類事情,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特別是那些老知識分子,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為了顯示謙虛,填表時對自己的學術成就不願意寫得很滿,對自己的學曆也不是很看重,而外國人則不然,是什麼就是什麼,對自己的工作成績要寫到,寫夠,學曆也都是往高裏寫。中國人對此初期很不習慣,有些領導同誌甚至不願意申報職稱。但這不行呀!領導不申報職稱,要影響下麵同誌申報職稱呀!於是也就申報了。既然申報了,就應該寫實。起先大家還都能據實填寫,後來有些人就不客氣了,三分成績的寫五分,六分成績的寫八分,成績填得越大越好,學曆填得越高越好,深怕漏掉了。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各種學術職稱的待遇不一樣呀!就拿編輯部門來說,有所謂編審、副編審、編輯、助理編輯四檔,編審和副編審算是高級職稱,編輯和助理編輯就算是低一檔的了。為了盡可能地評上高檔的,學術成就和學曆就盡量往高裏寫,也沒有個核實製度,於是就出現了虛假。久而久之,一些人嚐到了甜頭,學術、學曆造假的就越來越多。然而要知道,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不會是假,假的成不了真,真假自有公論,一旦公諸於眾,被人識破,弄巧成拙,身敗名裂,這就叫做信實不符,自取其辱。”
“其實,這類造假的事並不自上世紀80年代始,早在新中國建立後不久就出現了製造假證、虛構經曆的事。”茹先生舉出了50年代發生的兩起最著名的大騙案。一起發生在人民銀行總行。一天,一個年輕人找到人民銀行總行辦公廳,拿出一封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的公函,說是國務院有急需,著即交付來人20萬元帶回。當時行長不在,一位主持工作的司局級領導幹部毫不懷疑,信以為真,立即拿出20萬元人民幣,裝了一麻袋,此人持款揚長而去。後來總行與國務院聯係查詢,根本沒有總理簽字要款的事,才知道受了騙。
“另一個大騙案發生在西安。在當時中國共產黨組織結構十分嚴密的情況下,竟也讓人鑽了空子。有一個姓李的無業遊民,假冒軍隊幹部,持軍隊轉業證書,到當地政府騙得了一個高級職位,不久又調到北京,擔任了副部長級職位,招搖過市,好不威風,終致露出馬腳,顯了原形。一位著名作家把這個真實的故事編了一個劇本叫做《西望長安》,演出後轟動全國。”
茹先生說:“近些年來,一些政府機關,有關學校,學術、學曆、經曆造假的事層出不窮,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但卻都是事實,這種信實不符的事情越來越令人不安。”
“為了適應學術、學曆、經曆造假的需要,一種新的職業應運而生,就是刻假圖章、製假證書、造假文憑的越來越多,這個行業大概生意不錯,人行道上,電線杆上,大樹杆上貼滿了造假場所的電話號碼。你貼我撕,我撕你貼,沒完沒了,屢禁不止,真是利令智昏呀!”茹先生頗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