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信實無價(2 / 3)

符女士說:“說到誠信,誠實才能有信,不誠實怎能有信呢!一些人沒有信用,人家不相信你,就是因為你不誠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總認為老實人吃虧,其實不然,老實人,你是少沾到一點便宜吧!你沒有別人爬得那麼高那麼快吧!你好像是吃了虧。要知道,一塊圓餅就那麼大,大家都想吃。你吃多了,別人必然要少吃。大家都想多吃,誰也不肯少吃,那這塊餅怎麼夠吃呢?不夠吃的呀!結果就動手打架,一打架,不要緊,把這塊餅砸個稀巴爛,大家也就都吃不成了。又如一個單位的職務,隻有這麼幾個位置,主任隻有一個,你想當,我也想當,大家都想當,於是說情者有之,行賄者有之,誣陷他人者有之,暗中使壞者有之,甚至大打出手,頭破血流,這那裏是什麼工作,簡直是搶劫麼!結果是誰也沒有搶到手,為什麼呢?你不誠實呀!任人唯賢,這個賢就是誠實,這是用人的基本原則,誰願意用不誠實的人呢?不誠實辦事就不牢靠,就要出事。不是我不想把這個官位交給你,而是不敢交給你!所以一個人不要總認為誠實吃虧,老實人吃虧;其實並不吃虧,要說吃虧,無非是少掙幾塊錢,職位低一點,事情多幹一點罷了,然而你卻贏得了一個誠實的美名,這個誠實遠遠比你多掙幾個錢、位置爬得高一點要有價值得多。價值多少?無價!誠實是無價之寶,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一些人看不到這一點,吃了大虧,實際是得不償失的。”

“要做到信實無華”,符女士強調說:“需要建立一個相應的配套製度,就是做到信賞必罰,講信者有賞,不講信者受罰,功過分明,賞罰嚴明。立下規矩,大家才知所遵循了。”

計先生說:“誠信總是和信譽相連的。誰不想得到一個好名譽呢?好名譽古時候叫‘令名’。誰都想有一個好名聲,誰願意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呀?但好名聲不是自封的,而是做出來的。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的是好事,大家都能看到,你做了壞事,也是眾目睽睽。隱瞞是隱瞞不了的。《聖經·馬太福音》說:耶穌叫人們不要懼怕,指出‘凡被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好名譽靠自己建立,而不是靠自拉自唱、自我吹捧或幾個人互相吹捧捧出來的。現代社會有所謂作秀,就是自己宣傳自己,或者別人幫你宣傳自己,其中有些符合實際,倒也沒有什麼,有的則涉嫌炒作,有誇大、自我標榜之嫌。隻有真實可靠,才能贏得令名,才能曆久不衰,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

談到信任,尹先生說:“信任是為人處世的一個要害問題,它是相互的。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懷疑人家,就不要用人家,用了人家,就不要懷疑,放手讓他去幹。放手就是放心,放心和多疑是完全對立的,既用了人家,又懷疑人家,人家沒法幹,你也沒法幹,事情必然辦不好。”

尹先生接著說:“現在國際上為什麼有些問題老解決不了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互不信任。已經說好了的,不照辦;已經答應了的,又收回,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誰還相信你?失去了信用,就很難讓人再相信你了,縱然你有一百個、一千個理由,人家也不會相信你,結果偷雞不著蝕把米,你想占一點小便宜,反而吃了大虧,這是最要不得的。要在世界上建立一個互信機製,什麼事情就比較好辦了。”

計先生說:“《聖經》強調教徒要注重信義,指出:‘人是講義的,而義本於信’,‘義必因信而生’。同道之間要互相信任,特別要能忍耐。基督教初期在歐洲一些國家建立教會的時候,有些教會成員不是很團結,先知保羅、約翰等從羅馬給他們寫信,指出基督教徒要以忍耐來經受人世的苦難,並始終毫不動搖地保持對基督教的信仰。”

尹先生插了一句說“《古蘭經》上說:‘信道的人應當與堅忍者同在’,說明信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要永遠堅持。《古蘭經》上又說:‘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已經分明了’。”

計先生接著說:“耶穌在各地傳道過程中,用撒種來比喻聽道者信心的重要性,並宣布凡是聽了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都是自己的母親、兄弟。”

計先生說:“有一句話叫‘禍從口出’,《聖經》上說:‘舌頭在百體裏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舌頭是火,在我們百體中是個罪惡的世界,它能汙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所以要管好舌頭’。《聖經》又說:‘舌頭要說明白的話,不要說不明白的話,說不明白的話,誰知道你在說什麼呢?那就是說空話了,說了等於沒有說。首先要明白自己說的什麼,才能讓人聽明白你說了什麼,你自己還不明白自己說了什麼,怎麼能讓人聽明白呢?不要自以為我明白了的,別人也都明白。正因為人家不明白,才要你去宣講,不然何必要你去講呢?”

計先生繼續說:“耶穌篤信上帝,經受住了魔鬼對他的三次試探。第一次是魔鬼要耶穌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上帝說的一切話。第二次是要耶穌從殿頂上跳下去,說是上帝會叫人托著你。耶穌說,經書上說不可試探上帝。第三次是把他帶上一座山,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讓你看到世界萬國和一切榮華富貴。耶穌說,對上帝隻有侍奉,不能索取。魔鬼的三次試探都失敗了,耶穌經受住了考驗。”

計先生接著說:“耶穌在講到人們起誓時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要隨便起誓’。有的人信誓旦旦,好象真有其事,其實完全是假的。假的說成真的,可蒙騙人們一時,難道能永遠蒙騙下去嗎?不可能的。”

“基督教對那些假先知、假師父不屑一顧,形容這些人說話不算數,‘狗所吐的,它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裏去滾’。”計先生極端鄙視那些弄虛作假、說假話的人,認為他們連豬狗都不如。

茹先生說:“這也就是一個信守的問題,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最近報紙上推出的“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都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惜流血、流汗、犧牲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任憑風雲險惡,我自巋然不動。頭可斷,血可流,誌不可摧。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殺身成仁,死而無憾。這樣的人古今中外是不少的,他們是最令人敬愛、敬佩的。這就叫做信守。”

“一個人做事要自己對得起自己,至於別人對自己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你不能要求別人都認同你的做法。你做得再好,別人不一定都認可呀!自己認為做得對的,要堅持做下去,不屈不撓,不三心兩意,不被輿論左右,這就是自信自守。”茹先生作了進一步的申述。

符女士說:“我們講了許多信,都是從正麵來理解這個信字,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有鑒別能力,就是要弄清楚什麼是可信的,什麼是不可信的,不要盲目地信或不信。不是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可信呀!如果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可信,那倒簡單了,但是世界這麼複雜,還有許多事情是不可信的。牛、鬼、蛇、妖可信嗎?當然是不可信;坑蒙拐騙可信嗎?當然是不可信;投機取巧可信嗎?當然是不可信。隻有我們有了自己的主見,才能辨別出哪些正確,那些不正確,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這就信得明白,信得自覺了。不要人家說什麼,我就信什麼,免致誤信,受騙上當,陷入信的危機中。即使是書本上說的,也需要加以辨別,研究其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孟子》上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看書學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用呀!必須活學活學,不能照抄照搬,讀死書,死讀書,則開卷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聯係實際,審時度勢,正確應用,才能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信服,信服’,你說的有道理,我才能信你、服你。這才是真信、真服。否則,今天信這,明天信那,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沒有定見,你自己不相信自己,怎麼能讓別人相信你呢!古人說,明察秋毫之末,見微知著,理直氣壯,堅定信心,勇往直前,才能無戰不勝,無攻不克。”

茹先生說:“信,是一種道德規範和社會基礎,我們中國人曆來最講究一個信字,子貢問孔子怎樣從政時,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則去兵,再必不得已而去,則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被儒家稱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失去了信,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治國也好,治人也好,信是第一位的。曾子在其著名的‘吾日三省五身’中有一條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茹先生接著說:“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基本的信任關係,連開店做生意也是這樣,許多店堂裏掛著‘招財進寶’的匾牌,同時也掛著‘和氣生財’、‘公平交易、老少無欺’的匾額,意思就是不論對什麼人都同等看待,不欺侮老人小孩,這形成了一個經營傳統。”

茹先生說:“人與人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朋友之間,父母兄弟姊妹之間,以至國與國之間,都要講一個信字。就拿我們各種學派,各個宗教來說,雖然各人的信奉不同,然而他們都有各自的人格,這種人格是不容置疑的,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茹先生繼續說:“信,是一種相互關係,你對我講信用,我就相信你;你對我不講信用,我怎能相信你呢!人與人之間交往,要做到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實事求是,是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