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善行無量(3 / 3)

“那麼善事呢?”小史問。

尹先生說:“善事和善行內含差不多,惡事和惡行的內含也差不多,都是一種行為吧!隻是善行善事做了就是了,不需要張揚;而惡行惡事卻需要掩飾,以一種做好事的麵貌出現,而且顯得理直氣壯,令人一時分辨不清。就像戰國時期的盜蹠那樣,他是一個江洋大盜,殺人放火,貪婪盜竊,可是他卻有一套自編的邏輯理論。孔子訪問盜蹠,想向他作一些規勸,卻反被盜距搶白了一頓,令孔子無言以對,愴惶而退,盜距為他的盜竊言行作辯護,說了一句‘竊國者矦,竊鉤者誅’的話,這句話被當作一句經典名言,流傳千古,誰也不能反駁。其實,這句話作為一句警語,叫大家不要為非作歹,貪樁枉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認為這樣做就是對的,合理合法的,大家都去搞竊國、竊鉤的事呀!如果是這樣的話,竊鉤是遠遠不夠的了,隻有竊國功勞才最大。大家都去成為江洋大盜,土匪黑幫,竊國竊權,那這個社會還成什麼樣子?盜蹠說的話對人們是一種反麵教育,不能從正麵去肯定。”

計先生說:“善和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兩者涇渭分明,是水火不相容的。一個人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善可以變成惡,惡可以變成善,但善惡分明,絕不能說善就是惡,惡就是善,要不然這世界上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還談得上什麼正義、正氣、真理呢!”

“那麼怎樣才能培育出一個人的善心善意呢?”小米問。

戴先生說:“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教育。這在剛才諸位先生、女士的發言中都說得很明白了。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們有善心,做善事,不要懷惡念,做壞事。就連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也提出要‘師法之化,禮儀之道’,主張用教育的方法來使民眾去惡變善。孔子作為中國一位大教育家,一貫看重教書育人,他有教無類,循循善誘。一個人隻有有了知識,才能明白事理,知所善惡。否則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都分辨不清,還談什麼去惡行善呀!”

茹先生說:“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這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古人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者,即與之化矣。’你與好人居住在一起,就好像進入芝蘭花的房間,聞著芝蘭花的香味而不覺其香,就是和芝蘭花同化了,就是一個好人了。而如果你入‘鮑魚之肆’,時間長了,你被鮑魚的腥味薰透了,也就不覺得其臭了。當然這隻是打一個比方,形象的說法而已,不是說做販魚生意的人身上都有臭味,都是壞人了。環境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茹先生接著說:“如果你居住的環境,周圍的人都很善良,都很文明禮貌,都愛好學習,那麼你也就自然而然地同他們一起萌發善心、文明禮貌、愛好學習了;而如果你住的周圍都是一些小流氓,小癟三,成天吃喝玩樂,愚昧無知的人,你和他們混在一起,怎麼會有善心,怎麼能文明得起來,環境不允許呀!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帶著獨生子孟軻原來住的地方是一些文化低下、雜亂無章的地方,孟母深怕兒子耳濡目染,也會染上一些惡習,毅然三次搬家,終於搬到了一個比較適合孩子居住的環境,這對後來孟軻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決不能小看了這件事。”

尹先生說:“交友一定要謹慎,曾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交朋友,對一個人的關係很大。有的人,三教九流,什麼人都結交,這樣做有利也有弊,恐怕是弊多利少。因為你一旦染上了惡習,就很難改啦!出汙泥而不染者究竟是少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成天閑蕩,酒肉朋友,隻會給自己帶來危害,不會給自己帶來教益。”

計先生說:“但是古人也說:不計小過,善與人交。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錯誤,改了就好,不能把一個犯過錯誤的人拒之於千裏之外,這在《聖經》上屢有所載。”

符女士說:“真正善良的人總是希望我好,你也好,一好百好,大家都好;而惡人則希望隻有我好,沒有你好,唯我獨好,別人都不好。否則他怎麼會去殺人越貨呢!真正善良的人總是希望雙贏;而存心不良的人則希望獨贏。善良的人甘願把自己做人梯,扶持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超過自己;而壞人、惡人則是踩著別人的脖子爬上去,隨後又把別人踩在腳底下,有我無你呀!善良的人顧大局,識大體,赦小過,共患難;而惡人則言不及義,落井下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呀!”

學生小丁、小沈說:“如果人們真能掌握這麼幾點,他一定能夠真正產生善心、善意,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戴先生接著談到報應問題,他說:“宗教教義常常講到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像是迷信,其實這並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客觀規律。做了好事,並不期望得到什麼好報,隻是一種心理的安慰,心安理得,我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我快樂,身心健康,這就是善報,心靈的報應是最大的善報,還需要其他什麼的善報嗎?不需要了。惡有惡報,這是必然的,首先就是自己心靈上的恐慌、譴責,東躲西藏,惶惶不可終日,深怕什麼時候被逮到。他這種日子好過嗎?絕對是不好過的,這種日子活著也等於死了,而一旦被人逮到,懲罰就等著他呢!這就是惡報。不要因為做了惡事能夠蒙混過關,那就用得著一句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要報’。連我們的陳毅大元帥都說過這樣的話,你說可信不可信呀!”

符女士說:“你想得到善報嗎?就多做善事,不做壞事。多做善事,你心安理得,無所畏懼,這本身就是一種好報;你做了壞事,總會覺得心裏不安,深怕哪一天東窗事發,顏麵丟盡,這本身就是一種惡報,不一定非得懲罰你不可。內心的安慰是最大的善報,內心的懲罰是最大的懲罰,內心的驚恐是最大的惡報。”

尹先生帶一點感慨的心情說:“一個人,隻有當他站在墓碑前的時候,他的心是最善良的,他在悼念別人的時候,往往會聯想到自己的一生,完全清楚地認識到他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哪些是善事,哪些不善,甚至是惡事。對逝者來說,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再也追不回來了,所有這一切的善良或惡行都已經過去了。而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悟已往之不訁東,知來者猶可追。所以《古蘭經》說‘你當為今世而工作’。伊斯蘭教是認為有來世的,但它的教義仍然叫你要為今世而工作,不要去等待那來世,隻有今世是最現實的,今世不做好事,光想來世做好事,來世還有來世,你就永遠不會去做好事,等著吧!”

符女士說:“宗教允許惡人洗心革命,幡然悔悟,改惡從善。善人多一個好一個,善事多一件好一件,善人善事多了,惡人惡事就少了,社會就安寧了,天下就太平了。”

計先生說:“人稱鐵石心腸。但是人心終究是肉做的。鐵石心腸也能軟化,也能轉變呀!上帝叫人們要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中國共產黨對俘虜不是進行人身侮辱,而是向他們曉以民族大義,認識自己過去的錯誤,對人民犯下的罪惡,使自己從內心深處幡然悔悟,棄惡從善,改過自新,從新做人,這和那些頑固分子的愚忠完全不同。因為人心總是向善,誰願意一心向惡,自絕於人呢。”

學生小朱問:“會不會有一些善意的慌言?”符女士說:“有,這在一種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允許的。例如為了不使病人加重負擔,醫生或親屬有意向他隱瞞了病情,或者重病說輕,難治說好治。有時為了不使人遭到突然的傷害,暫時說了慌,這也無損於人們的善意。”

學生小陳說:“善意或者非善意,看你的內心,不是看表麵,是吧!”戴先生說:“是。承認自己說的不是真話,這本身就是一種善意。誰願意承認自己說的是謊話呢?誰也不會吧!而且這種謊言大多是在公開場合講的,是一句安慰的話。從這一點看,謊話並非都不是善意的,有時恰恰是一種善意,是完全必要的,有誰會去責備他呢!”

“我們的責任是要引導人們向善,而不是向惡,這是一個根本點。”茹先生強調了這一點,得到大家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