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傑地靈天門開(2)(1 / 3)

天門人的團結精神的確不強。天門人本就天生聰明,後天也勤奮,卻總難得幹出些象樣的大動靜,柳雲龍自導自演的電視劇《血色迷霧》裏,有這樣一句話,大致意思是世界上最難打開的門是心門,一個中國人可以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在一起都會變成蟲。這與猶太人的團結精神是截然相反的,猶太人即使兩個人都會形成一個小圈子,但天門人難,天門人大部分喜獨立作戰,除非戰友同學“耿”朋友,一般關係的天門人,遇到事情大多時候,都熟記兩句俗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天門人最喜歡的還是外地人。論搞社交,搞關係,天門人是最出色的。但他往往缺少耐心,也容易見異思遷,所以天門人也往往被人當作勢利。但在我所接觸的江漢平原的各色人種中,如果說這個劣根性符合天門人的話,不如說它更符合與竟陵派相對應的公安派的公安人,公安人才真正擅長逢場作戲!不過各位看官,我指的是一鍋粥中的老鼠屎,大多數公安人不必生氣。

2007年5月18日

三六、我們天門人

——稱竟陵派

竟陵派讓天門較之同等城市變得特殊而儒雅,那樣高朗的精神起點使後人的瞻望成為一種境界。詩是哲學,是智者的言說。有詩的旗幟,《竟陵風》才在天門這片熱土上緩緩吹拂。一種采自鄉野大地的人間情味,常常在春花秋月中紛披而至,那一股清新的氣息,悠然拂過人們的發梢,穿過千年的寂靜,帶走了幾絲蟬意。

我們天門人精彩的文化亮點堪稱竟陵派。日月為證:在這塊土壤上,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曾經用筆寫出心靈而且使之成為風尚。中國的縣級市裏,能夠在古代文學中書上一筆的流派不多。這是天門人引以自豪的。

文學史上,明代文學曾經出現過三次複古高潮,它的出現與明代社會現實特別是政治鬥爭密切相關。每一次高潮的興起,都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到明代中葉後,前、後“七子”擬古之風甚烈,“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評判詩文準則。

公安派曾給予抵製和抨擊。竟陵派是與公安派相對應反對複古主義的文學流派,以竟陵人鍾惺、譚元春為代表。它在公安派鋒芒消退的情況下趁勢而起。竟陵派認為“公安派”作品信口信手、粗製濫造,流為俚易膚淺,因而倡導一種“幽深孤峭”風格加以匡救,主張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反對擬古之風。鍾惺、譚元春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即避世絕俗的“孤懷孤詣”和“幽情單緒”,認為隻有處於空曠孤迥、荒寒獨處的境地,通過孤行靜寄的覃思冥搜,才能寫出表現作者性靈的真詩。同時主張作詩為文,要以古人為歸,讀書學古,力求深厚,在精神上達到古人的境界。由此形成竟陵派創作特點: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語言佶屈,形成艱澀隱晦的風格。

萬曆三十八年(1610)中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後辭官歸家的退穀居士鍾惺《詩歸序》有雲:“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於喧雜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遊於寥廓之外。”其詩文集《隱秀軒集》及《史懷》是其代表作。

來讀一讀譚元春的詩,這個天啟七年(1627)鄉試第一,後屢試不第的詩人有一首著名的詩《觀裂帛湖》:

荇藻蘊水天,湖以潭為質。龍雨眠一湫,畏人多自匿。百怪靡不為,喁喁如魚濕。波眼各自吹,肯同眾流急?注目不暫舍,神膚凝為一。森哉發元化,吾見真宰滴。

令人費解,怎麼讀也難懂。首先是題“觀裂帛湖”,單是題目就有些怪怪的,再看詩文,拗口晦澀。翻字典詞典翻古詩文大觀,始弄懂這首詩大致是寫寒冷的冬天裏湖麵幽靜,湖水寒冽,清冷的環境顯得寂寞荒寒,僻靜而陰森,從四周發出一些奇異的聲響,好像在荒野裏潛藏著各種各樣的怪物。久久注視著這一切,恍然感覺到自身已不複存在,於是在森然的氛圍中感受到造物者的操縱。

讀來生澀拗折,鍾、譚詩類似於此的很多,語言又常破壞常規的語法、音節,使用奇怪的字麵,每每教人感到氣息不順。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竟陵派對活躍的世俗生活沒有什麼興趣,所關注的是虛渺出世的“精神”。標榜“孤行”、“孤情”、“孤詣”,卻又局促不安,無法達到陶淵明式的寧靜淡遠。這是自我意識較強但個性無法向外自由舒展而轉向內傾的結果,由此造成詩中的幽塞、寒酸、尖刻的感覺狀態。

詩歌,是一種心靈的撫慰,它是對現實的注釋和延伸。它有時暴風驟雨,一抒胸臆,如那李太白的《將進酒》,蘇東坡的《滿江紅》;有時婉約清麗,溫文爾雅,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李清照的《如夢令》。竟陵派所追求的“深幽孤峭”的詩境,則表現著內斂的心態。錢謙益說他們的詩“以淒聲寒魄為致”,“以噍音促節為能”(《列朝詩集小傳》),是相當準確的。可以看出詩人在孤獨的吟唱中,給人的那份寂寞荒寒與陰森悲涼。即使是描寫秋天,詩人關注的並不一定是豐收,他們關注的是豐收後蒼涼的大地,那可不是悲觀的冷意,而是透過繁華背後的悲涼。這樣他們就把詩文創作引向一條更為狹窄的小路。他們脫離現實生活內容,追求一種“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形式主義傾向更為顯明。因而,竟陵派的文學理論,正反映了那些因處於王朝末日而走向消沉的封建文人的文學傾向。盡管如此,竟陵派與公安派一樣在明後期反擬古文風中有進步作用,對晚明及以後小品文大量產生有一定促進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