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傑地靈天門開(3)(1 / 3)

我家在府河岸邊居住。很小的時候,和小夥伴在河邊玩耍,會在河裏撿到一些貝殼。有的扁長扁長,有的團團溜溜;有的有一手掌大,有的則隻有一指頭大;有的色彩美麗燦爛,有的似經千年的滄桑灰不溜秋。不大當回事,好看的拿回去玩幾天後就不知去向,反正河裏多的是。間或拾到一些活著的貝殼,無法打開,把玩一下,拋向河中。

活著的貝殼是兩扇殼緊緊夾著的,在河邊的黃泥沙地它們會劃出一條細細的凹槽,這是它們走路的痕跡。我常在心裏想,沒有眼睛走起路來一定如盲人騎瞎馬,走到哪裏算哪裏吧。休息的時候會見到它們吐出細嫩細嫩的呈奶黃色的肉來,隻要你稍稍打擾它,立馬就會縮回去。見得最多的一種貝殼合攏時兩枚堅硬扁長的殼如一柄短劍。那時我們一律稱為“告瓦子”。

多年之後,才知道那是它的土名,它真正的名字叫義河蚶,更優雅的名字竟叫橄欖蟶蚌,屬全國稀有,它成為天門獨有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水產品,而且居然還與明朝的皇帝趙匡胤有關。在天門,對義河蚶是有很多傳說的,傳說古代有一位山西蒲州的少女京娘。她隨父去南嶽朝山拜佛,不幸的是父女二人在中途走散了。孤苦無依的京娘在天門縣巧遇落魄的江湖義士趙匡胤。趙乃見義勇為之人,毅然改變了投奔複州禦史的初衷,不遠千裏去護送京娘還鄉。

這一天,二人來到了竟陵河邊龍潭灣。身無分文的趙匡胤隻好將祖傳短劍一柄交付艄公,以作渡河費用。當地善良的艄公自然不肯接受,免費送二人過河。哪知船到江心時,風浪驟起,京娘險些跌進河中。急忙去扶持京娘的趙匡胤不慎將隨身短劍失落水中。後來趙匡胤當上了大宋朝開國皇帝後,難忘天門縣一段奇遇情景,便特意敕封湖北天門縣境內河段為“義河”。民間傳說趙匡胤失落河中的短劍,日後變成了毛蚶,故有一個“義河蚶”的美稱。為了特別保護這裏的水產資源,早從宋朝起,天門縣特準免除了漁課,這也算是曆史上一段奇聞呢。

我還聽老人們說那義河蚶隻在天門河的這一段才是正宗的,這裏除了留有京娘與趙匡胤以及艄公的一段佳話,還是茶聖陸羽稱羨的西江。那裏水質清澈,林木蔥籠,景色異常秀美。人們說那些蚶子隻在這一段才有,有金黃和墨綠的外殼,晶瑩璀燦,而其它河中均難見到它的身影,即使在義河段的上下遊,也少有義河蚶生存。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我家屋後的那條河裏的義河蚶不知是那正宗的義河蚶的多少代的遠房親戚哩。

我離鄉多年,至今沒有吃過義河蚶。據說現在天門的名菜中有一款就是“紅燒蚶肉”,吃過的人說它很有特色。它就是精選“義河蚶”活鮮,加熟臘肉和蒜泥烹製而成,入盤後汁稠味濃,蚶肉尤其鮮美。天門人大多善做此菜。不論是海外遊子返鄉探親,還是當地人親朋好友聚會,以圍在一起共品“紅燒蚶肉”為最大樂事。

還有一種做法是用以氽湯,味道也是鮮美可口,在天門筵席用菜中,這也是一道名饌。有趣的是“義河蚶”雖然味美,但捕捉起來卻異常麻煩。因為毛蚶棲身於水底岩石縫隙之中,故而每逢冬季農閑之時,當地人隻能下水用手去摸;或者坐著小船,用長長的竹竿搗遍河床,再用竿頭之鉤夾在蚶殼中提出水麵。除此法之外也還真是找不到更為省事省力的好辦法呢。

我在一本資料上獲悉,這種被稱為橄欖蟶蚌的河貝過去僅在我國淡水河流域河南駐馬店宿鴨湖水庫下遊河流、江蘇太湖流域兩地及天門河流域出產。由於環境等問題,橄欖蟶蚌目前在前兩地已基本滅絕,天門的義河蚶竟是全國唯一生存的瀕危水產動物。天門河義河蚶最高年產量曾達到500噸,隨著水質環境變差以及捕撈過度等因素,目前年產量不足100噸。義河蚶為什麼獨獨選擇在我們天門落戶,它的繁殖為什麼如此艱難,這些至今是個謎。中國水產科學院專家在天門考察義河蚶後,將其鑒定為全國稀有瀕臨滅絕的淡水貝類。省科技廳將其作為重點研究項目,專門進行研究。

各位,有哪一天去天門吃義河蚶的時候,別忘了叫上我。叫上我有一個好處,是除了吃紅燒蚶肉,我還會帶你去嚐一嚐我們的天門三蒸,那可是有兩千年曆史的名菜!哪三蒸?隻稍稍告訴你幾樣吧,一是那粉蒸茼蒿,顏色翠綠、清香鮮軟;二是那粉蒸豬肉,色澤棕紅、滋味鮮美、肥而不膩;還有那粉蒸雞塊,顏色微黃、軟嫩味香;沒聽說甲魚也是能蒸的吧,對了,天門就有粉蒸甲魚,那可是色澤調和,肉質嫩軟,膠質味鮮嗬。還有……不說了,不說了,全告訴您了,您就不會叫上我一起去飽口福了囉!想吃義河蚶,想吃天門名菜,我當向導,咱們天門見!

200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