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童年最憶是荷花(4)(1 / 3)

(一)

嫁女兒與娶媳婦是村子裏最鄭重的事,也是最熱鬧的事,有很多的禮節,就算是同學或者是趕集抑或是其它場合相識的,都是不能私定終身的,得請媒人。對媒人可不能怠慢,酒肉少不了要送一些,還要給媒人買鞋。親事說定後,要送彩禮,要吃定婚酒,一般雙方的親人和本族的人小範圍地聚一聚。向人們宣告名花有主了。此外一年裏起碼要送三次茶,男方逢年過節要到女方家去看望未來的嶽父嶽母,端陽茶、中秋茶,年關茶,稱五八臘茶。定下親,走過一年春夏秋冬,來年就要人啦。婚禮常常選在一個黃道吉日,女兒出嫁的人家前一天會有男方的人來“上頭”,娶媳婦的男家前一天也會到女方家去“上頭”,“上頭”似乎是荷花的特有說法,此後多年我再很少聽到。“上頭”日,村子裏送恭賀的人、幫忙的人都會來到辦喜事的人家,親戚也從四麵八方而來,這一日的酒席從早吃到晚。

“上頭”的目的大約是商定第二天的婚禮,一“上頭”這人是必須第二天離開娘家了,所以出嫁的女兒在“上頭”的這一天晚上是要哭的,那稱為“辭嫁”,女兒哭詞的內容一般是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父母的養育恩情,有哥哥的女子會托兄嫂照護年邁的雙親。辭嫁時其哭詞屬即興之作,哭時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黃家灣其實大多的女子都隻會流淚,少有哭唱得很好的,有時聽到她們的哭聲,還讓人有些忍俊不禁。倒是她們的母親,似訓練有素,哭女兒時一泣一訴,哀婉動人。有一段哭詞是娘哭女兒,娘叮囑女兒在夫家要敬公爹公婆:“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諧白頭……”采用的是慢聲腔調,讓聽者止不住潸然淚下。

嫁女兒的人家開始往屋子外搬嫁妝,那些嫁妝有八鋪八蓋的被子床單,被子是用被麵包好的,不要縫上,到了夫家便可拿開,這樣包著全是讓村人看的;有大桶小桶,大腳盆小腳盆,還有馬桶,全是用木料做了用桐油漆得黃亮黃亮的;有“亮貨”,這是一些碗碟瓢盆鋼鍋砂罐之類的日常用品,全是嶄新的,看著晃人眼,那瓷碗上的花看上去漂亮極了;有熱水瓶,雨鞋,洗臉架,毛巾,就連牙刷牙膏嗽口盂,也全是成雙成對的。粉紅色的蚊帳會裹在在兩根竹竿上放在醒目的地方,新娘子的嫁衣以及繡花枕頭、門簾、帳簾會用幾口木箱擺在門口,箱子在接親的隊伍到來之前是敞開的,供村人觀賞。

這些東西散放著,不怕有誰拿走。所有的物品都用大紅紙剪成方形或圓形的雙喜壓著貼著封著。我那時候想明白了,為什麼村子裏的人都想生男孩子?為什麼稱女孩子叫賠錢貨,卻原來在並不富有的那些家庭裏有了女兒都是要為她準備如此豐富的陪嫁的。想那男方娶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家裏多了勞力,還會得到這許多的財富,誰家不願意生男兒啊。而女兒家,養她那樣大,就那麼輕易送到人家,從此進出家門的就沒了那熟悉的身影,早晚聞不到那聽慣的聲音,那是多麼難舍的分離啊!我便在那看熱鬧的人群裏為那女兒家難過。

鞭炮響起來的時候,那是鬼子進村啦,在村頭探消息的孩子會飛跑著來到東家報信,隨著鎖呐鑼鼓鞭炮聲,新郎官來啦!他由一位有身份的男子帶著,還有十多條漢子,他們有的拿著扁擔,有的挑著籮筐,那是娶親的隊伍,這支隊伍裏有兩位美麗的女子,她們是來接新娘的,娘家人把新娘送到村頭,就會由這兩名女子攜扶著新娘上路。娶親的人在新娘家要吃中午飯。中午飯後,就要走人了。門是緊緊地閉著的,任你新郎求著,鞭是要不停地放的,鎖呐是要不停地吹的,鑼鼓是要不停地敲的,新娘的家這一刻是高傲的,是昂首的,所謂“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是也。直敲得鑼鼓震天價響,直吹得拿鎖呐的腮幫子鼓得生疼生疼,直求得新娘在門外的族人感到不好意思,那門就會開了,隻要聽到門軒一響,門隻開上一點縫,新郎和他帶來的兩位伴娘就會一湧而進。美麗的新娘終於走出來了,她由村子裏最要好的兩位女子一邊一位地緊緊挽著手,她的雙眼因流淚顯得紅紅的,母親和她的親人們都紅腫著雙眼跟在其後。啊,走出這家門,再進來就不是女兒家了;走出這家門,再不能早晚事奉雙親大人了;走出這家門,所有童年少年朝夕相處的夥伴們都從此難相見了。

新娘一步三回首地走,那抬嫁奩的人們也一步三停地跟在後麵,一村的人都來送新娘,女人們數她的好,也跟著流淚,男人們沉默著,直將她送到村口。一架大鞭一放,就此回去吧。多遠的路,也得這新娘一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