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附帶地說一句的是,我的故鄉也在魯山山區,自幼耳聞過一些有關過去土匪的零星片段。譬如我的村莊便有防匪的寨牆,四周有炮樓,一周盡是放水的寨壕。長輩人中就有曾與土匪打過仗的。讀《野太陽》眼前總浮現著魯山西部山區那山山水水,還有沙河兩岸的各種影子呢。
《野太陽》中的“匪氣”
□雷小軍
周末的夜晚,斜躺床頭,於一盞孤燈下,讀葉劍秀老師的小說《野太陽》。很久沒有認真地去讀一部書了——生活的繁瑣常常讓自己沒有時間或者沒有心緒認真去讀一部小說。然而,《野太陽》,我還是一口氣讀完了。翻到最後一頁,看看時間,已近淩晨兩點,竟沒有一絲睡意。腦海中,激蕩著那個時代和背景下的中國,主人公趙子開一生的恩怨情仇。恍惚中,似乎自己也變成了民國女子,看軍匪混亂,沐抗日戰火,曆經那一場飽經憂患、蒼茫而真摯的人生。
曾記得一次在外地,被朋友笑譏為“土匪窩裏出來的姑娘”,笑談中,說曾經的魯山,土匪橫行,不顧天道倫理,殺人越貨,因為太窮,什麼都去“搶”……於是很為自己有這樣的祖先和曆史失落了一陣。看完了《野太陽》,我才真正了解了土匪的生活,理解了我們那些祖先的被逼無奈,感受了飽經憂患中土匪的人性。所以,才有了渴望擁有“匪氣”之說。
其實,我知道,這本小說,傾注了葉老師大量的心血,我那短短的一句話,完全不能表達對《野太陽》的讚佩與感慨。
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主人公趙子開本是良家之子,幼年父親突遭匪害,家道中落。後因生活所迫,外出拜師學藝,卻因情染已許婚女子,惹怒權勢人家,被人追殺中隻得上山為匪,以求活命。後又遭暗算,一怒之下,槍殺匪首,自立為王。至此,他的匪性和野性逐漸顯現,由一棵不起眼的山間小樹,成長為一輪光熱俱烈的野太陽。
槍殺多事的和尚、火燒仇人家宅、夜割團長耳朵、義滅堂叔、抗擊匪侵、災年救民、槍殺紅杏……一幕幕,一段段,都抒寫著一顆野太陽的俠肝義膽,也凸現著一個綠林嫋雄的自私和武斷。匪性和人性的完美結合,讓一個活生生的趙子開以“野太陽”的形式立到了我們麵前,渾身寫滿匪氣,卻不由讓人為其匪氣擊掌叫好,甚至,恨不生在那個時代,恨不是須眉,恨沒做這樣的土匪,恨不能親去行俠仗義、勒富濟困、痛殲日寇……
一直固執地認為,為人就應該溫婉隨和,於是工作中生活上,謙讓成了習慣,溫婉變成了幾近懦弱,隨和到沒有自信和主見,先是少了“匪”的勇氣,後是沒了“匪”的能力。有人說亂世出英雄,時代逼豪傑,也未嚐不對。即使今天的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也應該擁有些子開的“匪氣”,至少是多些創新的膽略,向上的勇氣,追尋的夢想,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土匪窩”裏、在我們實實在在的日子中,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和更高尚的文明。
劍秀老師在小說的扉頁上說:這世界其實就是天和地,這世界其實就是男和女,這世界其實就是愛與恨,這世界其實就是悲與喜。我想說,因為有天有地,因為有男有女,所以有愛有恨,所以有悲有喜,所以才有野太陽,才有了野太陽的“匪氣”。這匪氣,乃子開的匪氣,勇謀的匪氣,善良的匪氣,正義的匪氣。因了這匪氣,才有了人性,有了人生,才有了寫不完歌不盡的生命樂章。
合上書本,思緒仍停留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歪脖寨,眼前,是荒蕪蒼涼的山野,耳畔,是紅衣綠褲的荷姑娘輕聲地吟唱:
你是一顆野太陽,
一路小曲一路唱,
匪事情仇刀槍見。
功過是非濟滄桑。
身後不談功名事,
往事雲煙任短長,
我心中的野太陽……
我在想,再走出魯山這座小城,我會自豪的告訴他們,我是“土匪窩”裏出來的姑娘。如果可能,也許還會自豪地唱一曲《野太陽》,充滿野性的匪氣,寫滿至情的真誠,凝滿生命的正義……
後記
《黃土厚韻》這部書的名字是幾個朋友經過斟酌給起的。我感覺不錯,挺恰切的,就用了。
這部書是我的小說、散文結集,收錄了我發表於不同時期的小說、散文,時間跨度很大,事件不同,人物迥異,多取材生我養我的鄉村。就文學層麵上而言,這部書確顯稚拙,似乎沒有多大的閱讀和欣賞價值。
鄉村是個極為廣闊的天地,鄉村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裏的民風民俗,經過幾千年的演繹和沉澱,形成了獨特而濃鬱的文化內含,在這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氛圍裏,孕育出了萬物之靈氣、人類之特性。鄉村人各色各樣,甚或粗野,但血液裏奔騰的是激情,精神裏蘊含的是骨氣。鄉村人的欲望似乎不高,人生追求也似乎沒有深深的境界,但在他們身上和眼神裏折射出的是質樸和豪邁。正是他們堅實的脊梁和聰靈的智慧,支撐著偉大的國家和民族。
出生在鄉村,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為什麼眼裏常含淚水,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對家鄉的各類人物太熟悉了,很想用手中的筆,刻畫他們的豐富形象,揭示他們的內性世界,描述他們的生存狀態,張揚他們的人格特性,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用心做了,總是做不好。
出這部書的目的很簡單。過去發表的文字,沒有電子稿,一旦變為鉛字,不存原稿,全憑留存報刊。因時間較長,又經幾次遷居,遺失許多,甚為遺憾。惟恐長此下去,再有丟失,不如結集。
結集出版這部書,是為了給自己存留一份記憶。好呆都是自己用心血和心靈記述下來的文字,如同自己的兒女,無論醜俊,傾情所致,不忍怨責和舍棄。沒有展示和誇耀的意圖,隻是想把過去的文字收成打個包,儲存為永久的懷念,重新開始新的曆程。
整理書稿的過程十分繁瑣不易。春節期間,女兒笑杉休假在家,便囑她幫我打稿。因天氣寒冷,女兒偷懶,做得極不認真,臨到開學匆匆打完敷衍交差,其中差錯隨處可見。工作繁忙之餘,我加班加點,閱覽全書,做了較大糾正。書稿交由文聯小楊排印成書。知道其中遺漏甚大,便托文友魯道先生幫其審閱。魯道兄文學功底不凡,做事極其細致,居然改出三百多處錯誤,驚歎之餘甚為感激。再交小楊排印,仍不見其煩。
書傳後人,不可有誤,實乃馬虎不得,便想尋高手修正。魯厚之先生是魯山資深老師,德高望重,語文權威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於是請求魯老師斧正。
魯老師欣然答應。
魯厚之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歎服。他以飽滿的熱情,伏案批閱,一字不落,用時月餘,先後兩次批閱《黃土厚韻》全稿。期間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令我感佩之至。其中的大部分改動,規範了我行文粗糙的毛病,令我受益匪淺。
書稿的整理告成到交付出版社,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心存感激,在這裏說些感謝的話顯得多餘。既然都是朋友,不必客氣,感恩不言謝,朋友的情誼是需要用心記起來的。
書已至此,難免還有謬誤和遺漏,敬請讀者包含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