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魯山
說魯山
南邊是山,西邊是山,北邊是山;東邊少山卻一峰突兀而獨秀,氣勢昂首而擎天。魯山城就處在這坐西向東的圈椅中,魯峰山就是你我麵對的一幅畫屏了。四外環視,山連山,山靠山,山山不斷,層層疊疊,或雲濤霧海,萬峰競秀;或高低起伏,逶迤綿延。春日,滿目青翠,花事繽紛,芳香撲鼻;秋來,穀菽遍野,碩果飄搖,枝頭生動。一年四季,山青了山黃了山灰了,山嫩了山肥了山瘦了,人們都掛在心上。魯山人熟悉山如熟悉自己身上的毛發,一塊山石一脈溪流,勿須標記,看上一眼,都有愛的溫柔,印進腦海,想忘也忘不掉了。它與城市的高樓大不同,高樓憑你轉上十次八次怕也記不太清楚。有客自平原來,有客自城裏來,詫異於魯山山之大之高之險峻,汽車在山道上盤旋奔馳,驚出一身冷汗,本地人則樂而哂之:賓客們少見多怪了;臉上呈現的卻是自豪之態,暗說:真正的大山還在後邊呢!
魯山山多,人們見慣不驚如履平地。雖是山裏人,卻是從不把山看作山的。對於大山,任它怎麼高,名也多不帶“山”字。說起某一道溝,某一條穀,某一座嶺、峰、垛、寨,實地去看,卻是名副其實的山。魯山西南隅四棵樹鄉有一個村子叫平溝,海拔一千多米,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天不用扇電扇,誰能想象得出這麼個地方會叫這麼個村名?這麼個村名會是這麼個樣子?堯山鎮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被譽為黃河流域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十八座峰巒高聳入雲,卻偏偏叫十八垛;就連牛郎故裏魯峰山,原是一邑之鎮,宋朝大詩人梅堯臣來遊時還有熊鹿出沒,但老百姓習慣卻是叫它“魯山坡”的。原來山之大名,那是讓遠鄉人稱叫的。當地人,房前屋後,依山而居,臨水而生,再叫山的雅名,就顯得外道,不如坡坡溝溝的隨意親切,就像母親叫兒子的乳名一樣隨心自然。對於山之概念理解、感想感情,山裏人與山外人,那是用言語難以說得清的。
有著兩個半香港麵積的魯山,天賜“七山二水一分田”,這樣的均衡在我國是不多的,在世界上也是罕有的。米糧都產,旱澇保收;金銀銅鐵煤皆有,礦產豐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山珍野味,飛禽走獸;魚鱉蝦蟹,無所不有。先前交通閉塞信息不靈,山民們報怨“窮山惡水”,現今旅遊立縣,都從山中得到收益,喝的甘泉水,吸的鮮空氣,滿目綠色,清靜自然,誰不珍愛?一個字:美!
口碑流傳,牛郎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至今,孫義村人還尊崇牛郎為老祖先,織女為老祖奶,稱老天爺為老天外爺。2009年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其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史書記載,魯山曆為群雄逐鹿之地。周武封國,魯陽揮戈,劉邦巡營,劉秀招兵乃至孫堅屯兵;國民黨省政府遷魯,中原抗戰屢挫日軍,鄧小平在此運籌帷幄決戰中原。我原不明底裏,一直疑問何以諸多戰事發生在魯山,致魯山民眾生靈塗炭?現在才明白皆因地理位置重要也。一座堯山,山南之水注長江,山北之水走黃河,山東之水入淮河, 一座山峰成了三大流域的分水嶺,也成了宛洛平三市的分界點。這就不難理解上古唐堯何以在此駐蹕,劉累何以懼而遷魯,墨子何以摩頂放踵,張衡何以賦文讚頌;這就不難理解楚國何以沿分水嶺建長城,設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魯陽關隘;不難理解魯山何以南控襄宛,北扼伊洛;不難理解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狂喜;也不難理解由北向南這條分水嶺會成為羈旅惜別的傷心嶺、寄情嶺、憶戀地。那位江郎才盡的南朝文學家江淹站在分水嶺上會發出“始知楚塞長,零淚沾衣裳”的慨歎; 不難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孟郊過分水嶺時會作詩三首,孤鳳悲鳴般吟出“十步九舉轡,回環失西東”、“四際亂峰合,山水重複生”的詩句;而元稹、白居易、杜甫、溫庭筠,夜棲分水嶺,更是思緒萬千,別夢依依,免不得賦詩以寄情懷。隻是這分水嶺把魯山人常也弄得不知所措:漢晉時屬南陽,東南民眾保留了南陽口音;唐宋時歸汝洛,西北山的百姓又傳承了汝洛口音;縱貫東西一脈,飲沙河之水,人又多許平口音。是故,魯山就成了伏牛山的龍頭,相對於中原,說其位於豫西又有些偏南。百裏不同俗,十裏改規矩,魯山的民俗就顯得奇異獨特,講究多,忌諱多。而生慶死葬,送往迎來,操辦繁簡皆宜,人們都能夠接受,並不去見笑。“天高皇帝遠,山深林子密”,這樣的環境類於湘西,就成了土匪的出沒之地。他們或因為生活所迫揭竿而起打富濟貧是謂綠林好漢;或搶劫行凶無惡不作乃謂土匪寇賊。熱血男兒被逼無奈拚了性命,鋌而走險打江山混飯吃,這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蹚將。蹚就蹚罷,蹚得像白朗秦椒紅,那就是農民義軍,雖死猶榮;蹚得如樊鍾秀任應岐,那就是民族誌士,名垂青史;蹚成了李鳴盛、崔二旦、李克元、楊開成,那就是剿滅的對象。魯山的解放是較早的,1947年11月就解放了。鄧小平多次蒞臨魯山,考察市場,發表講話,運籌帷幄,決戰中原,於是魯山成了一代偉人早期經濟理論思想的萌發地。但魯山的土匪直到1950年元月才徹底剿滅,這一長期的危害才根除盡絕。個中故事太多,恩愛情仇牽係,不少人慨歎,電視上播放《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我們為什麼不拍一個《魯山剿匪記》呢?魯山山之高聳,水之包容,哺育出不少民族誌士、無名英雄,也滋生出幾多強梁匪盜,實不足怪也,說魯山名人輩出,不虛妄也:平頂山評選十大曆史名人,魯山占了四位,劉累、墨子、元結、牛皋,哪個不是蹚出名堂的?!河南省評選6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傑出貢獻的英模人物和感動中原人物,我縣也占4位,王舟平、王恩九、吳鏡堂、徐玉諾,哪個不是鐵肩擔道義,舍生又忘死的強者?
誠然,魯山人現在很少再說出去“蹚”了,而改說出去“混”了;見麵問曰:“混得咋樣?”答曰:“不咋著。”實際上不可小覷,無業者混成了百萬千萬富翁,自封經理老板;有職者混成了縣級地級,當了領導;皆緣於膽略過人,吃得苦中苦。他們的事跡都夠得著列入誌書,他們的經曆都可以寫成傳記,可他們不讓列不讓寫。但是有錢,這些人該捐就捐,毫不吝嗇,水旱地震捐,扶危濟困捐,助學成才捐。不想著說立言,卻默默立德。於是不難理解,解放戰爭時,魯山的支前隊伍浩大;社會主義建設,魯山的全國勞模數多;浮誇風盛行時,魯山的千噸鋼鐵衛星首先上天;改革開放,魯山的山水迅速走出山外,城鄉麵貌日新月異。
這片藍天,高遠;這塊土地,遼闊;這方山水,秀麗。於是心情舒暢時就對著這一架架山峰傾吐,心情壓抑時就對著這一道道溪水宣泄。於是傾吐就傾得多了幾分婉轉惆悵,宣泄就宣得多了幾分明麗歡快。一吟三歎般的幽邃綿潤就生動得曲劇花開四野,行雲流水般的酣暢淋漓就演繹得豫劇如火如荼。戲情即人情,現實的苦樂憂淒在戲中契合,田間地頭都是布景舞台道場。這“秫秫稞”戲宜於在野外火爆演出,也宜於自娛自樂。數百年的曲劇音韻嫋嫋,數百年的豫劇梆子聲聲,數百年的墜子弦樂陣陣。嗩呐嘹亮,盤鼓雷動,魯山,這一方山水融彙了豫西幾千年的曆史,沉澱了豫西幾千年的情感啊!
如今,塵封幾千年的魯山陡然登高一呼震響世界,巍巍堯山的晨鍾暮鼓聲遏雲空,浩浩滍水日流夜淌,浪花追逐而歡唱,高高大佛靈光普照寰宇。楚長城內,楚長城外,墨子把兼愛非攻的思想傳遍。數千年的魯山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雖然一度被塵封在曆史的厚土裏被人遺忘,卻不再人跡罕至;勿需妝扮,一朝展現,光彩照耀,驚呆世人。空中雲中,二廣高速南北穿越,鄭堯高速自東飛來,魯山就定位做了河南的後花園了。
賞心悅目的山水仙境,描繪給你聽總是不太貼切;舒心潤肺的空氣,也無法掬一捧給你嚐鮮;這麼多若騰若繞的千姿百態的山嵐白雲,我真是無法擷來奉贈諸君,隻好就邀請你抽空來細細品嚐享用吧!
亂花漸欲迷人眼
說話間,春就來了,鋪天蓋地,讓我們應接不暇。驀然驚覺,細細回憶,這風竟何時柔軟,軟了一池春水?何時如剪,剪了萬條柳絲?何時拂上枝頭,籠上一抹嫩意?何時浸上地表,染一層淺綠?人們已說不清楚,總之現在是花英繽紛,異香撲鼻了。怨隻怨我們總是舒在溫室內,未曾效古人曉行夜宿餐風飲露去踏春、尋春、品春,鍾情於春啊!
然而我們也不必慚愧,春君之臨不是任何人都能預先探得的。古人有三句品春的詩,我想也算是攝住了春的影子吧:一為“草色遙看近卻無”,二乃“亂花漸欲迷人眼”,三是“春色滿園關不住”。我輩俗人,哪能如此準確地握住這早春、仲春、盛春之律動呢?
我油然想到魯山文藝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是否也要曆經這三步曲呢?
回望魯山文藝百花園,應該說已走過了第一步,不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近卻無”,那是一種悄悄的、淡淡的、輕輕的意境,猶抱琵琶,釋愛不能,欲語帶羞,隱隱的一抹印痕,遠遠望去,有朦朧之美,卻難形成氣候。不是這樣嗎?我們常說,魯山地含靈秀,人蘊聰睿,多少文藝胚芽,稍一澆灌,即香溢田野,名滿四海。然長期以來互不相識,妄談溝通,難以形成合力,有一點收獲,也很少有同道者分享喜悅,於是乎很多人缺少傾心知己,感受不到前景光明,不堪登攀之苦,中途停步,封筆不再。亦有形銷骨立,窮其一生者,終未至臻至善。誠可惜哉。
如今,魯山的文藝隊伍,不妨就用“亂花漸欲迷人眼”去讚頌她吧!“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是白居易的賞春詩。在這“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的時節,到處生機盎然,花開繁盛,炫得人的眼睛都睜不開了。這是怎樣溫暖的春情,怎不讓人欣悅萬分?
回首文聯這四載時光,亦時時有驚喜,時時有感動。縣領導決策英明,傾情文藝事業,文藝界人士竭才獻智,不遺餘力,得使“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申報成功,為魯山印製了一張生動而富含著巨大精神文化價值的名片;《魯山覽勝》的出版乃文藝結出的鮮豔碩果,這本魯山小百科彩圖即插了四百餘張;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注入著原生動力。魯山的文藝百花園不斷有新人加入,不斷有奇葩綻放。書法創作由書界前輩引領,傳承中創新,脫穎而出者竟入展中國書協最高獎“蘭亭獎”;攝影創作異軍突起,活動連連,用一個個瞬間的鏡頭捕捉精彩的生活,留存美好的記憶,其創作境界高遠,鋒芒畢露,成為平頂山市攝影界的中堅力量;戲劇曲藝百花爭豔;舞蹈藝術充滿活力;根藝奇石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瑰寶成為獨具的品牌,光耀中原;音樂創作依托各類展演,異彩紛呈;文壇中有長篇小說誕生,中短篇小說發表,散文佳作更是如雨後春筍,結集出版者達數十部,青年作者不斷有作品被全國報刊發表或轉載。文藝作者積極融入時代的發展,投身火熱的生活,顯示出強盛的實力。回顧《堯神》來稿,南到海南,北到東北,“秀美魯山,紅色魯山”詩詞楹聯征稿,涉16個省市,半個中國。當然《堯神》所選文章還是以縣域作者為主。然他們對文學的摯真之情,令我感佩。名家惠賜精稿,不鄙薄這份縣刊;初出茅廬的後起文秀奉寄佳作,亦看準了這塊入門陣地。正是由於諸多作者的關注,催生這份刊物定位作魯山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然而迷了人眼的,更多是初春的色彩。魯山的文藝需要摒棄孤芳自賞、固步自封;需要向更高更遠更強處衝擊;需要“春色滿園關不住”——有那麼幾枝紅杏探頭園外,香飄全國。
文藝創作要曆經三重境界:一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高遠眺,目標高遠,邈邈兮似在天涯盡頭;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心無旁騖,執著追求,百折不撓,終達盛境;三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曆經磨難,猛然回眸,成功就掩映在五彩的身旁,輝煌就閃爍在斑斕的眼前。
隻要我們誌行高遠,潛心耕耘,女神終會降臨跟前;隻要我們共同協力,魯山這塊文藝的百花園一定會“春色滿園關不住”,枝枝紅杏出牆來。
中國文化的底色
魯山民間文化品類繁多,民間文藝人才薈萃。2010年9月16日,在文藝界人士的熱切關注和期盼中,魯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成立,由此,掀開我縣民間文藝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相信它的成立,將有力助推我縣的民間文藝邁向更高更新更加輝煌的境界。
民協的成立,經了長期醞釀。實質上,文聯所屬各協會的建立,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協會負責人,那是需要得到業內人士全力舉薦,大家充分予以信任的,當選者人品要好,政治業務素質要過硬,而且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組織協調能力;這才能夠一呼百應,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家們開展活動。
民族民間文藝,更多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範疇。它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內容涵蓋口承文學(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如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地方方言)、民間表演藝術(如高樁故事、嗩呐銅器、鼓兒詞)、民俗禮儀(如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傳統手工技藝(如大槽油的製作、家絲綢的紡織)等,舉凡自然界和宇宙中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都包括在內。草編編出了花樣,石鑿鑿出了圖案,栩栩如生,活龍活現,人們讚不絕口,於是就由工匠技術,演繹成工藝技能,忝列為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不同於經史子集、皇家經典、宗教精華等中國文化的極致和陽春白雪,民間文化存在於人民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這些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一個民族、一方民眾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
魯山的民族民間文藝,是我縣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資源。魯山居於宛、洛、許、平間,曆為戰略咽喉,隸屬關係複雜,為多種文化交彙融合之地。魯山民眾善良勤勞,睿智聰明,性格直爽,肝膽相照,苦樂憂淒,麵對著這一座座大山宣泄,於是造就了這一方獨特而又純樸的民風民俗: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民間藝人層出不窮,傳說故事俯拾皆是,口承文學流傳廣泛,民間文化光彩奪目,民間藝術成就輝煌。魯山的民間文藝家們以其卓絕才華、執著追求和辛勤耕耘,創作出大批文藝精品,屢獲省級國家級大獎,實在可喜可賀。“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的申報成功,《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的原地首發,為我縣印製了一張生動而富含著巨大精神文化價值的名片;傳統體育與雜技相結合的“買壯圖心意拳”傳遍全國走向世界;目不識丁的李富才被譽為“神剪”、“剪紙仙手”,其專題在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播出;泥塑藝人王忠富30載癡情不改,泥塑作品屢獲國家大獎;趙荷評水晶工藝獨樹一幟,獲國家民間工藝博覽會金獎;喬雙鎖民間曲藝河南墜子榮獲全國群星獎;鼓兒詞演唱者馮國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譽為草根文化典範的李新義,憑借獨創的來自民間的舞蹈被河南電視台評為“你最有才”全國總冠軍;民間手工技藝大槽油的製作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新發現;根藝創作是我縣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在省根藝展中多次奪魁;奇石愛好者隊伍龐大,多人在家中開辦奇石館。這些民間藝術瑰寶是魯山這一方水土所涵養出的獨特的產物,成為我縣文化名片和品牌,熠熠生輝,光耀中原。可以說,魯山的民間文化,真正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根基和底色,是原生態的文化,是民族個性特征和獨特精神的重要表現。它是魯山人民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一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