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乎堯山(1 / 3)

巍巍乎堯山

經過多年爭議,石人山終於還其本真麵目,複名堯山。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很多人也許並不知曉堯山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內涵,覺得石人山叫慣了,經過這麼多年來的宣傳推介,已深入人心,何必非要更名?而對於文化及曆史學界人士來說,恐怕都會點頭讚賞,認為此舉甚好,一下子就把這座山追溯到了中華文明源頭的位置。

石人山原名堯山,這並非無本之木,空穴來風。堯,人人皆知乃中華文明始祖,堯舜禹湯、唐宗宋祖,華夏文明幾千年,也就那麼幾位聖德賢君。堯原為陶唐氏部落首領,因其德盛,諸侯歸之,乃受帝禪。司馬遷讚其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也就是說,帝堯無論是從仁德、智慧、行為、衣飾等等方麵,都為人師表。他睦善各族,合和萬國,堪為人君。誰都比不了他。想想也是,在此之前,人們不懂季節變化,農耕一片混亂,是堯命人觀察天象,推演日月星辰的規律,製定曆法,用閏月調節校正春夏秋冬,使農耕有序輪回。當其時,洪水泛濫,各部族因之常流離失所,動遷頻繁,堯立誓治水,先命鯀治,鯀用堵塞之法,治水九年無效,於是堯又命鯀的兒子禹治。禹采用疏導之法,使肆虐的洪水暢流入海,成就治水偉業,成為夏朝立國之君。堯的政績還在於禪讓,垂暮之年,他廣泛征求意見,並用三年時間考驗,還把自己心愛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之為妻,終於選定舜為接班人。這種選賢任能、惟才是舉的思想境界是後來多少君王所達不到的。

魯山是堯部落的祖居之地。選定這裏生息是先民們的偉大。堯山是長江、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魯山在古代戰略位置的重要。魯山幾千年來一直是南控襄宛、北扼伊洛的咽喉,要南北通達必經魯山。我想堯定是在過魯山的。堯文化在魯山傳承,眾多史書可以明證,《左傳》、《史記》、《竹書記年》、《後漢書》、《新唐書》、《水經注》等均有記載。張衡《南都賦》曰:“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遠世則劉後甘厥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乎堯山”。開句點題,繼之引劉累擾龍,懼而遷魯,立堯祠、拜堯山、奉堯祖的事,說明此事在曆史長河中勿言石破驚天,亦鏗鏘有聲;說明此山在東漢前也是南陽(古時魯山歸南陽管)的名山。魯山出土的唐《難元慶墓誌銘》中有“君子所居,賢人之裏,魯陽揮戈,唐堯立祀”句,我可以作如是解:唐朝以前,在撰文者心中,似乎魯山隻有兩件事最大,這就是魯陽揮戈、日反三舍與劉累祭祖、唐堯立祀了。堯山之名因帝堯而生,堯山之名因劉累而傳,登此山也,麵對雲山霧海,奇峰千重,怪石嶙峋,怎不令我們情思依依,遐想悠悠,追懷不已呢?!

若把石人山與堯山比作兩位姑娘,我想,石人山更多的是美在表象。她亭亭玉立,不飾雕琢,美在天然。先前讚其“秀比峨眉、險比華山、幽比黃山”總有種心虛氣短、屈居下風的感覺;縱是她千嬌百媚,還是小家碧玉,養在深閨,看了,雖然清純可愛,也是淺可見底,一眼洞穿。石人山缺乏一張燙金的文憑。而堯山,佳人新妝,原有風韻不曾減色,而今又沾了帝堯的靈性,充溢出古典之韻,仿佛一下子成了大家閨秀,放射出千年的魅力來了。

一座城市、一個風景區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重要的是看她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城市以文化論輸贏,其發展靠文化底蘊作支撐,否則難以持久。堯文化作為我市的一個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是其它地方鮮有的。河南省召開“旅遊立省”研討會,我市在旅遊方麵要獨樹一幟,必須整合資源,重新定位包裝,提升文化品位。孔子評價堯帝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巍巍乎堯山,置身其中,一種追慕先賢、肅然起敬、高山仰止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堯山神韻

混沌之初,堯山已立。堯山之名,是劉累賦予的,億萬年風霜,這座山默默坐化,直到劉累,才坐化出靈性,擔當起佑護一方百姓的重任;才鐫刻上曆史的厚重,具有了文化底蘊。由此,魯山民眾觀堯山日落,喝堯山聖水,秉堯之風骨,承堯之精華,得堯之神韻;這一方地域才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名家輩出,魯山的曆史文化才輝煌燦爛。

劉累何許人也?乃堯之裔孫,堯部落後裔支派氏族首領,夏代晚期,劉姓有文字記載第一人。其出生時,雙手掌紋一似“卯”在田上,一似“係”在田下,故爾名之。劉累學得一手養龍的技藝,為淫亂腐敗的夏帝孔甲養龍,不料雌龍病死,劉累把龍肉做成肉湯獻於孔甲品嚐,孔甲覺得味道鮮美,又索要,劉累幹脆把另一條也殺了。後來,劉累恐孔甲再要,就攜族人來到今魯山被昭平湖淹沒的邱公城隱居起來。史書上說劉累懼而遷魯,我想他並不是自己害怕。中華民族自古就把龍作為圖騰對象,頂禮膜拜,龍騰虎躍、龍飛鳳舞乃吉祥如意的象征,劉累的禦龍精神可謂氣衝霄漢,何可懼怕?他是害怕部族的生存受到威脅。為求得祖宗佑護,劉累在西山建堯祠,“奉先帝而追孝,固靈根於夏葉”,他要把帝堯的靈根傳承下來。

那麼帝堯作為聖明之君,其萬世頌揚的靈根在哪裏,在於其“和合思想”。《史記·五帝本紀》說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其靈魂在於和合二字。和是和諧、和平、祥和,合乃結合、融合、合作,二者聯用,更體現了中華民族親密無間的團結精神。這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髓。

墨子是堯山文化滋養出的最早的一位聖賢。他就出生在堯山腳下,其先祖墨如是夏王大禹的老師。墨子時,堯山的堯祠可能還在,也許規模更大,觀祭拜人流,耳濡目染堯之遺風,追慕先賢,這才有了他的宏才大誌,也才有了他“交相利”、“兼相愛”的帝堯和合思想的延伸,也才有了他“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政治學說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題。它明證了墨子強烈的政治情感、鮮明的價值取向。堯山的那座堯祠昭彰著墨子奮發進取的精神,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出身貧賤的墨子就這樣在魯山這片豐厚的山水中成為一位“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實踐家、行動家,把為天下興利除弊當作自己一生奔走的目標。沒有哪一位先賢與堯之和合思想契合得這麼緊密,也難怪墨子在當時就“盛譽流於北方,義聲振於楚越”(《呂氏春秋》語),成為與孔子齊名的聖賢。

堯山的回音蕩漾到唐,受千年堯文化熏陶的魯山又出了一位和合之音的代表元德秀。這位孝敬父母,清廉做官,敢於犯顏直諫,為民請命的一代廉吏去洛陽五鳳樓獻演,他不像其他地方官吏那樣動輒樂工數百,身披錦繡,輕歌曼舞,極盡歌功頌德,阿諛奉迎,而是攜民間藝伶數人,輕裝簡從,唱的也是反映魯山地瘠民貧的歌。玄宗對這別出心裁的演出頓覺耳目一新,不禁連連讚曰:“真乃堯舜之風,聖賢之音哉!”遂重賞元德秀,並免除了魯山不少賦稅、徭役。演出前,所有人都是替德秀捏了一把汗的,演出後,士大夫皆服其介潔質樸,剛正不阿。然而對於猛獸為害一事,德秀是怎麼處理的呢?一盜賊被捕入獄,自請殺虎贖罪,德秀見賊態度誠懇,即許之。胥吏勸他說:“盜詭計,擅放官囚,無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負約,累,則吾坐。”翌日,盜果殺了猛虎回來了。誠信化人,舉縣感歎。難怪老百姓要自築琴台,精通音律的元德秀隻要在琴台上彈一曲,老百姓便紛紛前來納糧;難怪,其事跡會被載入《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難怪時人稱之元魯山,後人讚之元神仙;難怪詩人孟郊讚其“言從魯山宦,盡化堯時心”。一曲清風弦上調,高山流水非獨樂,元魯山把堯文化的和合琴韻彈奏到了極至。

櫛風沐雨,堯山巍巍永恒佇立。幾千年歲月風霜,堯祠雖毀,但堯帝卻坐化成了堯山峰頂的那尊石人。堯文化是幾千年來紮根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主動脈,而堯祠是紮根在魯山民眾心中的一棵參天大樹,遮蔭著一方水土,堯山是屹立在魯山西部的一座文化寶庫,浸染並滋養著一方百姓。魯山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群星閃爍。唐代詩人元結、抗金名將牛皋、元朝政治家王磐、抗倭英雄趙璉、民國名士楊儀山、和吉鴻昌一起就義的任應岐、五四詩人徐玉諾等等都是堯山文化哺育出的巨子,他們為堯山又增添了幾多神韻!

溫泉神韻蘊古風

新時期以來,魯山文化界人士焚膏繼晷,致力於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相繼搜集、整理、撰寫出堯文化、劉氏文化、墨子文化、紅色文化、琴台文化、牛郎織女文化、昭平湖文化等史料與文論,使得魯山縣的文化殿堂光彩奪目,為旅遊立縣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透過這些史據確鑿的真情文字,一方麵,人們體會到魯山文化人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詩篇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偉大的使命感。他們對於地方文化研究的摯著,也讓人們感知到魯山文化底蘊的厚重。而皇姑浴溫泉文化又是我縣乃至平頂山市作家、學者奉獻給旅遊貴賓的又一道文化大餐,是我縣文化界傾力展現給社會各界人士的又一張靚麗畫卷。

魯山溫泉,曆史久遠,風雅古韻,瑰麗神奇。縣誌載“商後嚐浴其處”一句話,把魯山的溫泉文化追溯到了中華溫泉文化的源頭的地位,確立了其為華夏第一湯的地位。這並非虛妄之說,《逸周書·殷祝解》雲:“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複奔湯。”說明商湯在攻滅夏桀的戰爭中,夏桀慘敗,逃至魯山躲避,商湯追至此,發現了魯山溫泉,並沐浴其中。後世把“湯王”奉為“溫泉神”即源於此。至於東漢傅毅《洛都賦》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記魯山溫泉之神奇功效,更是引人神往。神泉附近百姓有福消受,京都達官顯貴更喜青睞。故爾享譽致遠。細細想來,古時條件所限,沒有電,哪有浴池、澡堂之說,想潔身,隻有把水燒熱傾至大木桶裏一洗。而神奇滿天下的“魯陽神泉”、“皇女溫泉”,有誰不想來感受體驗呢?劉累懼而遷魯,墨子摩頂放踵,劉秀被王莽追迫,北魏宣武帝於魯即位,誰又能否定他們未去皇女湯洗浴?多年來,魯山為京畿之地,一直為兵家必爭之戰略咽喉,君臣皇族威名赫赫,群雄逐鹿人困馬乏,來到這鍾靈毓秀之地,少不得解衣沐浴,這種行為不是軍事行動,史書沒必要做詳細記載,就靠吾輩依據演繹。於是這就有了《華夏第一湯》中商湯被夏桀囚禁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患上風濕性關節炎,在魯陽神泉坐湯洗浴發散風寒而愈,又施巧計利用神泉打敗夏桀的故事。這就有了《曹操與嬌女曹節》中漢獻帝晝夜思念溫泉神湯致鬱悶成疾,其妻曹節因經常在魯陽泡湯療養,直到106歲無病而終時仍麵若桃花;而一代梟雄曹操臨終時竟囑托將其詩《龜雖壽》中加上“養生缺憾,溫泉洗浴”句,以一生戎馬倥傯而未到魯山溫泉洗浴一次而引為憾事。這才有了《王者之氣》中東漢氣質華麗、滿腹詩書的傅毅遊曆洛都周圍山川,感受魯陽神泉奇異不枉,於是乎氣貫長虹,串串珠璣化為《洛都賦》。這才有了武後則天與狄公仁傑在皇姑溫泉的風流韻事的傳聞。這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下湯民眾為誓死保衛魯陽神泉與日軍設擂比武的《神泉熱血》。這才有了一段錐心裂肝催人淚下的《外婆與皇姑浴》的愛情故事。而至於一些遠古的神話傳說,與魯山溫泉和皇姑浴美麗契合,更體現出神泉之悠久與古老,風雅與神奇。也許有讀者會提出質疑,認為征文稿件有杜撰痕跡,此可從《紅樓夢》中找出注解。《紅樓夢》中寶玉為黛玉起了“顰顰”表字,探春便問何出?寶玉引《古今人物通考》上語,探春言:“隻恐又是你的杜撰。”寶玉笑道:“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隻我是杜撰不成?”故爾,本期溫泉文化特稿,冠之以皇姑浴之名,實際涵蓋了魯山溫泉全貌;內中小說也好,故事也罷,既有編撰,也都是曆史事實背景下的推繹,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亦為魯山溫泉文化之展示與檢閱。必將對確立皇姑浴溫泉文化為中華溫泉文化源頭地位,必將對宣傳推介與開發魯山溫泉起到推動作用,亦為我縣申報“中國溫泉之鄉”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所謂的溫泉之鄉,反映的是溫泉的文化內涵。血肉之軀有了文化作支撐,才豐滿潤澤,品味提升,喧嘩和浮躁背後是厚重與深沉。

十八垛探幽

在魯山、嵩縣、汝陽三縣的交界處,有一片69平方公裏的原始森林景區。景區內山峻石奇,峽深岩峭,泉流飛瀑,古木參天,野獸眾多,堪為人間仙境。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魯山縣堯山鎮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區。

十八垛屬於典型的原始山水自然風景區,18座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巍然聳立在魯山和汝陽的交界處,似簸箕的邊緣有序排列,口朝向東南。千米左右的山峰更是數不勝數。景區內景點有200多處,極具觀賞價值。崇山峻嶺之中,層巒疊嶂之間,十八垛氣勢磅礴,高臥雲壑之上,近而視之,孤峰聳峙,峭壁萬仞,似物似獸,欲展欲飛,隨形賦名:葵花垛似葵花向日,垛下萬丈深淵,因此當地百姓亦稱之為鬼門垛;蓮花垛猶如蓮花盛開;蓮菜垛形同蓮藕;姐妹垛姐妹競秀;仙猴垛狀如攀緣之猴;錦雞垛似覓食錦雞;鳳凰垛淩空欲飛;一線垛垛分兩瓣,天成一線;鬆風垛聽鬆濤如吼;鬆雲垛樹多林密,遠觀如雲;羚羊垛、獐子垛怪石疊壘,險不可攀,多有羚羊和獐子棲居出沒;長壽垛者,於一側絕壁之上,一棵千年巨鬆虯龍飛繞,枝幹蒼勁,傲迎霜雪。垛旁有關:鬼門關時來運轉,玄穀關命懸一線……十八垛天造地設,鬼斧神工,雄險奇秀,神態迥異,幾千年養在深閨,非探幽獵險不惜遠足者,不能目睹其瑰偉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