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種葡萄
猴子很聰明,而且善於模仿人類的動作。猴子想學種葡萄,便走到葡萄園裏。它見園丁正給葡萄苗澆水,就說:“原來種葡萄需要水、這還不容易!我要給葡萄苗澆更多的水,讓它結更多的葡萄!”於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進河裏,葡萄秧被淹死。
猴子又來到葡萄園裏,它看見園丁在給葡萄秧施肥料,就說:“哦,原來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給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結更多的葡萄!”於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糞堆上、葡萄秧被燒死了。
猴於再次來到葡萄園裏,這時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見園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來埋在地下,就說:“哦:原來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這次我定要著意保護,使它免受風霜!”
次年春天,猴子種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學著園丁對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術,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結結實實的埋在地下,不幾天葡萄秧就悶死了。
感悟心語
眾所周知,葡萄的正常生長是多種生存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隻有按時澆水、適時、適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技繁葉茂茁壯生長。猴子雖然認識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長之必需,卻沒能掌握合理灌溉、施肥技術,造成葡萄秧生長期間水分過剩、營養過旺,導致死亡。另外,葡萄植株越冬時,既要防寒保暖,以免凍死,又要保持通風通氣。而猴子隻知道防寒保暖,卻不知道還需通風通氣,以致將葡萄秧活活悶死。
朝三暮四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在家裏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於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愛猴子了,寧願減少全家人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於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裏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猴子的食量,就向猴子宣布:“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3個,晚上4個,夠了吧?”猴子聽了個個吡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4個.晚上3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3個變為4個,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著大嘴直樂。
從早上3個、晚上4個變為早上4個、晚上3個,總數還是7個,隻是將安排的次序進行了調整,結果卻收到了判若雲泥的效果。至此,我們不能不為養猴人靈活多變的方法所折服。
感悟心語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對立統一。量的積累會引起質變,其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量的增加或減少,另一種是構成事物的各種成分在內部組織上的變化引起的質變。當家中的食物不能滿足猴子食量要求的時候,養猴人為達到安撫和馴養猴子的目的,將橡實的數量進行了巧妙的調整,使橡實在沒有增加數量的情況下,滿足了猴子的要求。對此,我們在批判猴子不看事物本質,隻注重事物形式,養猴人老奸巨滑、詭計多端的同時,更應該學習養猴人那種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將其作為我們的反麵教材,予以辯證的吸收和學習。
賭餅破家
從前有一對夫婦,家裏有3個餅。夫婦倆一起分著吃,你一個,我一個,最後還剩下一個。他倆相約說:“從現在起,如果誰先開口說話,就不能吃這個餅了。”從此,為得到那個餅,倆人誰也不願先開口說話。
有天晚上,一個盜賊溜進屋裏,偷了他們家的財物。直到盜賊把東西全部偷光,夫婦倆因為先前有約,眼睜睜看著財物丟光。誰也不願開口講話。盜賊看到沒人說話,便當著丈夫的麵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著兩眼還是不肯講話。妻子急了,高聲叫喊有賊,並惱怒地對丈夫說:“你怎麼這樣傻啊!為了一個餅,眼看著鬧賊也不叫喊。”
丈夫高興地跳了起來,拍著手笑道:“啊,蠢貨!你最先開口講的話,這個餅屬於我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不同的事物,包含著不同的矛盾,即使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具體情況不同,事物在發展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規定和影響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即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則屬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也就是次要矛盾。抓住並正確解決主要矛盾,就可以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推動事物發展。解決次要矛盾又可以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
在這個故事中,夫婦二人之所以落得財失家破的結果,是因為夫婦倆沒能正確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當兩人打賭爭餅時,誰遵守賭約,閉口無言是雙方的主要矛盾。應著力解決。可是,當盜賊進屋盜竊財物時,如何聯手趕走盜賊,保護家中財產,則成為主要矛盾,賭餅約定就成為次要矛盾。此時此刻,夫婦二人就應該抓住主要矛盾,齊心協力,抓住盜賊,保護財產。然而,夫婦二人因為牢記賭約,對盜賊不予理睬,讓盜賊有了可乘之機,將財物盜走,從而喪失了抓賊的大好時機,落得家破財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