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人生(2 / 3)

凡事過猶而不及,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握一個“度”。這個“度”要做到最好,使你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而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驢和馬

一隻驢和一匹馬一生走過同樣長的路程。可是,人們說起驢時常常露出鄙夷的神情;而一提到千裏馬時就神情興奮,一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與驢相比馬好象顯得更加聰明、活力、積極進取、有拚搏精神一些。馬能跑得快,而驢永遠是慢悠悠的樣子。馬若與驢賽跑領先的一定是馬。當然,如果比轉圈圈,那勝出的一定是驢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渴望比別人領先一步。先者為王。人們都希望前程遠大,在一生中有所建樹,有所創造;而不希望糾纏於瑣碎的生活雜事,埋首於單調機械,缺乏創造性的勞動中。因此,人們都欣賞馬的精神,對驢的哲學不屑一顧。

有人注意到了,馬與驢的不同之處在於目標。千裏馬有遠大的目標。千裏馬誌在千裏,朝著遠大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奔馳,最終實現了他的目標。而驢呢,目光短淺,年複一年地在一個小小的天地中打轉。驢若也有一個長遠的目標,盡管他走的慢,隻要堅持走下去,也可以走得很遠的。目標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一個以強者、勝利者的姿態出現;一個以弱者、屈辱者的姿態出現。

其實,馬的目標和驢的目標都是人給予的。驢不安於原地打轉,於是人就加以皮鞭和胡蘿卜,恩威並施地要他服從。驢早就厭倦了原地打轉的生活,於是人們又想出了把他眼睛蒙起來的方法。馬的目標也是人給予的。人們利用馬能疾馳的特點,駕馭著千裏馬,奔往自己向往的目的地。

感悟心語

人類是多麼的智慧啊!人類知道目標的作用和意義。可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卻像驢一樣,在“胡蘿卜和鞭子”的影響下,或者被他人或自己蒙住了眼睛,日複一日地原地打轉。有的人必須等別人給他目標。如果遇到一位良師益友,或者好領導,那麼,他有了前進的方向。有的人給自己以目標。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結果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想原地打轉還是奔馳千裏呢?如果你想奔馳千裏的話,你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方向。關於目標的故事等著我們用實踐去寫呢。

一顆進取心

有一天,尼爾去拜訪畢業多年未見的老師。老師見了尼爾很高興,就詢問他的近況。

這一問,引發了尼爾一肚子的委屈。尼爾說:“我對現在做的工作一點都不喜歡,與我學的專業也不相符,整天無所事事,工資也很低,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老師吃驚地問:“你的工資如此低,怎麼還無所事事呢?”

“我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尼爾無可奈何地說。

“其實並沒有人束縛你,你不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抑製住了,明明知道自己不適合現在的位置,為什麼不去再多學習其他的知識,找機會自己跳出去呢?”老師勸告尼爾。

尼爾沉默了一會說:“我運氣不好,什麼樣的好運都不會降臨到我頭上的。”

“你天天在夢想好運,而你卻不知道機遇都被那些勤奮和跑在最前麵的人搶走了;你永遠躲在陰影裏走不出來,哪裏還會有什麼好運。”老師鄭重其事地說,“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成功的機會。”

感悟心語

如果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了閑聊和發牢騷上,就根本不會想用行動改變現實的境況。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缺少進取心。當別人都在為事業和前途奔波時,自己隻是茫然地虛度光陰,根本沒有想到去跳出誤區,結果隻會在失落中徘徊。如果一個人安於貧困,視貧困為正常狀態,不想努力掙脫貧困,那麼在身體中潛伏著的力量就會失去它的效能,他的一生便永遠不能脫離貧困的境地。

一分鍾經理人

“你想知道一分鍾目標設定為什麼有效,”經理人說,“好吧。”說著,他站起身,開始在房間裏慢慢走動。

“我給你打個比方,或許能幫你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些年來,我曾在各種各樣的公司裏工作過,也在這些公司中看到過許多工作不起勁兒的人。但是,在下班之後,我卻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人仍然無精打采,所有人似乎都充滿了熱情要去做什麼事。

“比如,一天晚上,我在打保齡球的時候遇見幾個原來的同事,我以前跟他們在一個公司工作過。他們中間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員工’,我清楚地記得他。這個人拿起球,來到犯規線跟前,投出了球,然後開始大聲尖叫,又蹦又跳。你覺得他為什麼這麼高興?”

“因為他投了個好球,把所有的木瓶都撞倒了。”

“沒錯。那你覺得他跟其他人為什麼在工作的時候就興奮不起來呢?”

“因為他不知道木瓶在哪裏,”年輕人笑著說,“我明白了。要是連木瓶都沒有,他又怎麼可能想打保齡球呢?”

“對,”一分鍾經理人說,“現在你知道大多數組織裏的情況了。我相信大部分經理人都知道自己想讓下屬完成什麼工作。他們隻是不想費力跟下屬解釋清楚罷了。他們想當然地假設下屬們應該知道這些。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從不假設任何事情。”

“當你假設人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時,就相當於在玩一局無效的保齡球。你是把木瓶擺好了,但當投球的人上場之後,卻發現木瓶前麵擋著一個簾子。於是,他拋出球,聽到木瓶倒下的聲音,卻不知道自己打倒了幾個木瓶。當你問他球打得怎樣時,他隻能說:‘我不知道,感覺還不錯。’

“這就好像在夜裏打高爾夫球。我的許多朋友都放棄打高爾夫球了,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回答:‘因為球場上人太多。’當我建議他們晚上去打球時,他們都笑了起來,因為如果連標杆都看不到,還有誰會去打球呢?

“看足球比賽也是同樣道理。要是球場上根本沒有球門,運動員也不可能射門的話,全國還有多少人會在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晚上,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兩個球隊的人在場地上跑來跑去呢?”

“是呀!為什麼會這樣呢?”年輕人問。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行動的最大動力來自於結果的反饋。實際上,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好好想想:‘反饋是成功的前奏。’但不幸的是,大多數經理人雖然都能意識到結果的反饋是人們行為的最大動力,可他們通常卻製定另一套保齡球規則。

“當投球的人上場時,木瓶還是擺得好好的,前麵還是擋著簾子,但這回的遊戲卻多了一點兒東西———簾子的後麵站著一個監督者。球拋出後,拋球的人聽到木瓶倒下的聲音,看到監督者舉起兩根手指,示意你撞倒了兩個木瓶。實際上,大多數經理人是不是會說你撞倒了兩個木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