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第二也不錯(2 / 3)

“喔!對了。你還說5年後要生活在一個音樂氣氛濃厚的地方,然後與許多一流樂師一起工作,對嗎?”她急忙補充說,“如果你在第5年已經與這些人一起工作了,那麼你在第4年就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工作室或錄音室。在第三年,你可能會先跟這個圈子裏的人一起工作。在第二年,你不應該住在得州,而應該搬到紐約或洛杉磯了。”

第二年,我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不已的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了休斯敦,搬到了洛杉磯。說來也奇怪:不敢說是恰好在第5年,但大約是第6年,我的唱片開始在亞洲暢銷了,我幾乎每天都忙碌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從日出到日落地一起工作。

大哲理: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經把所有“選擇”的權利交到我們手上了。如果你經常詢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則不妨試著問自己,“我是否曾經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如果連自己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愛你的主又如何幫你安排呢?不是嗎?你旁邊的人,再怎麼熱心地為你敲鑼打鼓,愛你的主也頂多給你一些慈悲的安慰。因為連你自己都還沒有清楚地告訴他自己要做的是什麼?那麼,你又怎能無辜地責怪他沒有為你開路呢?

拋開自己的陷阱

瑪麗是位心理治療師,她對生活充滿了焦慮質疑。

“我其實很怕人,”她對朋友彌麗爾·奇說,“好笑吧?”

一個心理治療師竟會怕人,可是瑪麗真的就是這樣。碰到新的患者,瑪麗總是充滿預設立場、滿心懼怕。“真的能幫他們嗎?該不該把他們轉到更能替他們解決問題的治療醫生那兒?他們會怎麼看我?”大多時候,瑪麗惶惶不可終日,每次開始谘詢前,瑪麗都得對自己加油打氣一番。

在瑪麗珍的成長過程裏,總覺得和兄弟姐妹格格不入,自己和他們一比,更是相形見絀。這樣的自我認知一直伴隨到現在,她常把自己的患者轉診給同業,原因並非無法對症下藥,而是她心裏總覺得自己不適合。如同她說的:“我對患者沒有那麼投入,我在診療室花很多時間和他們在一起沒錯,可是心裏總會不斷想著:我做得如何?我是多麼不適合擔任谘詢的工作,該不該讓他們去看別的心理醫生?我滿腦子都被這些念頭占據。除了自己對患者談話的內容,我還會假想另一位治療師會如何處理。有時我會忘記這些紛擾的思緒,真正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可是情況很奇怪,我的意念非常混亂。”

“當了幾年的心理治療師,我會督促自己加強谘詢技巧,好幫助更多人,可是我也擔心自己會陷入流沙中無法脫困。不論我花多少力氣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心理治療師,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勝任這個工作。10年來,我知道這種感覺緊緊跟隨著我,可我就是沒辦法讓它停止。自從知道自身體驗的本質是來自每1分每1秒的意念後,那種無法勝任的感覺就不再困擾我了。”

彌麗爾·奇問她自身真正的改變是什麼。

“我變得更了解自己,”她說,“我沒有什麼事情好怕的,擔心受害的感覺皆存於腦子裏,全都是自己的意念作祟。一旦想起這點,我就覺得好多了,雖然還是免不了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質疑,可是一想起這一切都是意念在搞鬼後,這些負麵的念頭就消失了。我現在能幹心靜氣地和患者相處,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而非放在自己身上。我傾聽患者說話,也聆聽自己內在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才是助我一臂之力替患者解決問題的真正力量。”

“經過這些,我如今真的對自己感到滿意,也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一切,因為隻要想起意念是自己所造的,過去那些缺乏自信的想法就煙消雲散了。我終於發現自己真正的潛能,因此,我得以發揮所長,替患者解決問題。”

感悟心語

不論我們的專長或職位如何,總難免會有質疑倦怠的時候,盡管你我都會對無法預測的情況感到驚慌失措、漫無頭緒,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當我們麵對不可測的未來不再憂心忡忡時,便能滿懷自信去挑戰未知的明天。

老師的話

蒙提·羅伯茲在聖思多羅有座牧馬場。傑克常借用他寬敞的住宅舉辦募款活動,以便為青少年的計劃籌備基金。

上次活動時,蒙提在致詞中提到:“我讓傑克借用住宅是有原因的。這故事跟一個小男孩有關,他的父親是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接著一個馬廄,一個農場接著一個農場地去訓練馬匹。由於經常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小學時,有一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報告,題目是‘長大後的誌願’。

“那晚他洋洋灑灑地寫了7張紙,描述他的偉大誌願,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牧馬場,並且仔細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設計圖,上麵標有馬廄、跑道等位置,然後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好大心血把報告完成,第二天交給了老師。兩天後他拿回了報告,第一頁上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F(不及格),旁邊還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

腦中充滿幻想的他下課後帶著報告去找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