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1 / 3)

四羊方尊

自20世紀30年代起,湖南寧鄉縣沉睡了3000多年的一大批青銅器被無端驚醒。在考古界,這些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幸運的是,世人最終目睹了四羊方尊的雄偉莊嚴、精美絕倫、然而不幸的是,在它出土之後的十幾年裏,它經曆了一次又一次劫難,甚至粉身碎骨。

1938年,湖南寧鄉縣月山鋪村民薑景舒兄弟在轉耳侖的山腰上挖土時,偶然發現了這件曠世珍品。薑氏兄弟當時並未意識到它的價值,在挖掘中已經將方尊損壞,據說有一塊長10厘米、寬8厘米的口沿殘片至今仍保存在薑氏家中。

四羊方尊這件重器出土後,被長沙的幾個古董商合夥出資買下了。但在回到長沙以後,幾個人由於分利不均而生矛盾,並反目為仇,其中有人向當地政府告密。於是,四羊方尊被長沙政府沒收,交由當時的湖南省銀行保管。

不久,日軍侵華的戰火燒到長沙城下,湖南省銀行遷往沅陵,四羊方尊也隨之又一次踏上了征程。前往沅陵的四羊方尊並未得到應有的安全,在一次日軍戰機的轟炸中銀行被擊中,庫房中的方尊也未能幸免於難,被炸成20餘塊碎片。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頃刻變成一堆廢銅。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四羊方尊被遺忘在角落裏,無人問津。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文化部委托湖南省文管部門查找方尊下落。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湖南省銀行的庫房中重新找到了塵土中的四羊方尊,十幾年後它再次被人關注,但卻變成了一堆銅碎片。經過省文管會專家的精心修複,四羊方尊死而複生,終於重現三千年前的風采。修複後的方尊交湖南省博物館收藏。之後,中國曆史博物館建成,這件國寶級重器被調往北京,收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

所謂尊,就是一種酒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其實,早在大漢口文化中就出土過一種體形巨大的陶製大口尊——很可能是祭祀中使用的酒器,有的器壁上還有與祭祀已有關的原始刻畫文字。商周以後,銅尊盛行,並成為常見禮器的一員。與其他禮器不同,商代的銅尊造型稀奇古怪,多姿多彩,我們能從中看到許多動物形象,比較著名的像象尊、豕尊、牛尊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多姿多彩。而羊的形象也是其中的主題之一,比如比羊尊、三羊尊等,而這件四羊方尊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四羊方尊,侈口,鼓腹,圈足,是目前所見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其通高583厘米,尊口邊長524厘米,重近345公斤。

四羊方尊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最上部的口頸部分製作成強勁有力的弧線形,下部的支應是由穩重的直線圍成的圈足,中間的四隻卷角山羊形裝飾雕刻是整個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尊腹即為羊的前胸,其上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留足上飾有夔紋。全體飾有細雷紋。這四隻卷角山羊,四足皆腳踏實地,貼附於方形圈足之外,承擔著尊體的重量。在尊的頸部飾有晚商青銅器上常見的蕉葉、夔紋和獸麵紋,肩部飾有4條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相互蟠纏,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肩的中間。

四羊方尊整器渾然一體,讓當今世人對其高超的合範技術驚歎不已。此尊的邊角及每一麵中心線的合範處都是長棱脊,這樣做不但改善了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而其實用功能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紋飾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現象。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範內,再合範澆鑄的,這種方法在鑄造工藝中被稱為二次鑄造法。

寧鄉商代青銅器多出自窖藏中,四羊方尊也是如此。不過,由於當年不是正式的考古發掘和清理,已不知窖藏的結構及埋藏狀況。幸運的是,在1983年6月,在發現四羊方尊東約250米處,又發現了一個銅鐃窖藏,可作參考。該窖藏與四羊尊窖藏處在同一山岡上,此地東距寧鄉城60公裏。窖藏為一土坑,平麵呈橢圓形,上大下小,坑口東西長150厘米、南北寬95厘米、殘深96厘米。坑內僅藏一件通高150厘米的大銅鏡在清理銅鐃窖藏的同時,文物考古工作者還在當地進行了鑽探,發現轉耳侖背是一處南北寬約25米,東西長約80米的古遺址,時代為商代晚期,也就是說,遺址與窖藏屬於同一時期,而銅鐃窖藏處在遺址的西部邊沿,四羊方尊的窖藏在其西也隻有200多米,據此推測,窖藏內的銅器可能就是遺址當年的居民埋藏的。那麼,這些居民是些什麼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