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2 / 3)

寧鄉青銅器中的絕大多數,無論是器物造型,還是裝飾紋樣,以及鑄造工藝,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征有極強的一致性。因此,有些專家認為寧鄉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照此觀點,寧鄉青銅器當是當地方國的國君埋藏的,也可能是當地鑄造的。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寧鄉青銅器與殷墟青銅器的高度一致性表明,這些器物是商代奴隸主貴族從北方帶來埋入地下的。究竟是方國鑄造,還是來自晚商的首都,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但無論如何,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例。該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它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麵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嗬成,其所代表的青銅器鑄造工藝水平是不同凡響的。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正因為如此,它被原中國曆史博物館列為傳世珍藏十大國寶之一。銅奔馬

被世界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的漢代青銅奔馬俑是件具有極強藝術感染力的古代藝術佳作,是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縣的一座東漢時期的張姓將軍的墓中出土的。

它造型輕盈而雄駿,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一副風馳電掣般奔馳的形狀。而且,馬身上沒有轡頭、鞍鐙、韁繩,完全體現出一種自由奔放的境界。馬的各部位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處。觀賞者們無論從雕像的正麵、側麵,還是從整體上都會感覺到那種雄健、自在、超然的浪漫情調。

這具青銅雕製的奔馬俑確實稱得上是一件集繪畫、雕刻、冶煉、鑄造等技藝之大成的藝術珍品。更妙的是,它的後足恰巧踏在一隻正收縮著翅膀在空中疾飛的鳥背上,既表現了創作者的浪漫主義意識,又穩定了銅馬俑的重心,真是精巧之極。

正是根據這具奔馬俑的這種造型,人們把它稱之為“馬踏飛燕”,形象地表達了這種浪漫主義情調。

可是,史學界卻從此麵對著一個難解之謎。這具藝術珍品的原型到底是一匹什麼馬呢?

最初,專家、學者們僅僅是把它看作是一種造型生動的良駿。這也是銅奔馬被賦名為“馬踏飛燕”的原因。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有8匹駿馬,其中一匹名為“翻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匹飛馳速度已經超過了飛鳥的快馬。專家們認為這具銅馬俑很可能就是刻畫這匹良駿的。

可是,不久後研究人員發現,奔馬俑的右後蹄下的飛鳥造型不像是燕子。經過專家認定,這隻飛鳥竟然是龍雀。看來,把銅奔馬改稱“馬踏龍雀”就更準確了。問題還不僅在此。學者們指出:在中國古代,龍雀可不是凡鳥,它是風神,古稱“飛廉”,是一種神鳥。這樣一來,它絕不應是一匹奔馬所踏之物。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奔馬俑是非凡之馬的雕像。

於是,一些學者提出:這形神俱妙的古代藝術品刻畫的是一匹邀遊太空的“天馬”。古代的一些名人都描述過這種神駿。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天馬歌》,其中就有“回頭笑紫燕”的佳句。據史書記載,漢代產自大宛的良種漢血馬就被稱做“天馬”。大宛在西北,而奔馬俑出土之地武威也正是在西北。

奔馬俑和漢血馬似乎有關,可是,這種說法也無法解釋某些史料中的記載。在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銅雀蟠婉,天馬半漢”之句。這表明當時王宮內龍雀和天馬是地位對應相當的銅製陳列品,而這具奔馬傭造型卻是馬在飛廉之上,而且馬踏著飛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最近又有人指出:在漢代,飛廉、大馬地位極高,它們是皇家威儀的象征。無論“天馬”是真的漢血馬,還是銅製天馬俑,都不可能被臣民享用。可這具奔馬俑卻出土於一位張姓將軍墓中,確實不可思議。看來,奔馬俑是天馬之說,仍存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