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校園公共文化的具體實施(3 / 3)

(6)公平、公正地對待各媒體。媒體記者最怕是遺漏重要的新聞,學校如有重大活動時,應邀請每位記者參加,以示公平,避免造成“獨家新聞”的情況。學校與媒體關係建立的原則如能把握,媒體將成為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宣傳途徑,如此可提升學校形象,建立公眾對學校的信賴與好感。

校園內部公共文化的實施

專家們曾給公共關係文化下了一個通俗的定義:就是把組織內部的工作、關係做好,才能在社會公眾間樹立良好的形象。而學校單位也一樣先須做好內部關係,才能“內部團結,外求發展”。

假設內部關係做不好的話,可能會造成推動學校與社會關係之責任落在少數行政人員身上;學校所采取的行動步調不一致,成效相互抵觸;由於缺乏內部溝通,學校成員對於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是計劃中的措施一知半解,影響內部凝聚力;使家長與社會居民無所適從;以及當教職員工有良好的意見時,亦懶得提出。

因此,任何學校組織都應重視內部的公關傳播,以減少內部的矛盾衝突,培養和諧氣氛,以提高學校的教育績效。

1.重視學校內部關係的理由

學校與社會關係不是少數行政人員的責任,而是學校成員的共同責任,良好的學校內部互動關係,將有助於學校與社會關係責任之分享。

良好的內部溝通可以使成員的意見受到重視,增加成員的隸屬感,提高學校追求持續進步的動力,良好的學校內部關係有助於學校形成關懷的專業社會,健全學校內部關係則有助於整理方案的建立與推動。

2.學校內部關係的處理辦法

第一是校長主動關懷及服務員工,校長應多利用機會實行:“走動管理”,提高能見度,和部屬溝通接觸;對教職員個人的生活及工作主動關懷,了解部屬的需求、想法;參加員工的婚喪喜慶活動,以使學校成員感受到認可與受尊重,增進成員隸屬感。

第二是召開正式會議,交換意見及參與作決定:學校可利用各種會議說明各項計劃與方案、討論學校行政或教學事宜,並於必要時召開緊急會議,以增加成員參與校務和作決定的機會,促進意見的交流。

第三是進行非正式溝通:組織目標雖然重要,但是個人需求亦不容忽視,兩者應達到動態平衡狀態為佳。除了正式的會議或公事外,學校行政人員和成員間要有更多非正式溝通的機會,因為這是最自然而輕鬆的聯絡溝通的方式,可增進成員彼此間的交流,達成正式溝通的情境。

第四,利用書麵文件或公告方式傳達信息:學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發行內部簡訊,運用學校網頁、電子郵件、公布欄等方式,將學校各項最新的資訊廣泛告知每一個成員,以確保資訊流通。

第五,暢通“意見反映”管道:學校成員隨時都可以對學校提出個人的意見,不論是善意的建言,或是負麵的抱怨,都應有暢所欲言的機會,學校應設置“意見箱”、“電子留言板”、“電子信箱”等管道,讓成員隨時可以表達意見和需求,學校也應對問題迅速加以回應與處理。

第六,舉辦員工文體休閑活動:學校應常舉辦員工聯誼活動,如自強活動、遊藝會、郊遊等,不僅可調劑身心、舒解壓力,亦可聯絡成員和眷屬的感情。

第七,校長和行政人員在為人處事上要以身作則。在學校相關的規定和工作的執行上對成員有要求時,也要同樣要求自己,甚至更嚴格律己。要成員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先尊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