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一曲胡笳動中原(1 / 1)

鴻蒙開辟,如古星河。才子佳人,數不勝數。才女文姬,眾口稱一。

曆史漫漫,任風塵覆蓋了眾多臉龐,也遮掩不住蔡文姬的光芒。

洛水湯湯,在顛沛流離中各處闖蕩,亦動亦靜練就出鐵骨柔腸。

蔡文姬,(約174-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朝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我國曆史長河中最為耀眼的才女文學家,她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蔡文姬之父蔡邕是我國東漢時期譽滿天下的大文學家,他中年得子,就是這個日後照亮中國曆史的第一位才女--蔡文姬。

在我國數千年的朝代更迭之中,飽學之士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燦若星河。其中,女性作為和男性平起平坐的第二性,自然在學問這塊沃土上也不會自甘落後。所以,一係列在各自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被後人銘記。她們並不像男人們一樣征戰沙場,但是卻用她們獨有的魅力讓人無法忘記。

論及才女的話,就不得不說到這本傳記的主人公,蔡文姬。她雖然沒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貌,但卻在兵荒馬亂的東漢末年,邂逅過三段浪漫旖旎的動人感情故事。她雖然沒有男子一般的才高八鬥,但卻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在敬愛的父親離世之後,勇敢地承擔起續寫史書的重任。

這樣的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女子,讓當時的人們敬佩,讓後世的我們好奇。在她並不長久的一生中,到底經曆了一些怎麼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她的傳奇人生又起到了怎樣的塑造作用?

之所以要為這本傳記的序言命名為《一曲胡笳動中原》,是基於蔡文姬一生的經曆,更是考慮到社會影響這兩個方麵。

東漢末年分三國,蔡文姬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卻隨世沉浮,經曆了少有人能夠經曆的時代巨變。而正是因此,她的一生也就與時代密不可分的聯係到了一起。

蔡文姬,是蔡邕唯一的一個子女,是蔡邕畢生衣缽的傳承者。自打她呱呱落地,就成為了全家關注的中心。父母中年得子,自然是格外的開心。於是,付出全部心血的培養,給蔡文姬後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由於父親在朝廷為官,不幸受到政治鬥爭的牽連而受害下獄,於是在蔡文姬年紀尚小時而,就不得不麵對家道中落的驟然巨變,並跟隨父母遠去邊疆接受流放生活。

日後,由於中原政治和軍事的長年鬥爭,洛陽城近在眼前,卻有家歸不得。蔡邕攜一家老小,決定投奔自己的摯友,隱居山林之中,潛心培養女兒。也正是這樣的一段漫長歲月裏,小文姬憑借自己過人的天資,跟隨父親,背誦了無數的名篇名章,研習了如何筆走龍蛇,學會了撫琴表心。

哪裏料想,政治的變動依然不肯放過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回城輔佐董卓卻在後來含冤受死。無家可歸的小文姬在戰亂之中,被匈奴首領帶回荒涼曠遠的大漠之南,三年之後,成為了左賢王的妻子。

本以為,這樣的異鄉生活如果可以平靜地延續下去,也是不錯的生活。可是當曹操在北方稱霸之後,為了文治興國。不惜千金白璧,將文姬從大漠早已習慣的美滿生活裏接回了中原。

在這個夢裏無數次相逢的鄉土之上,蔡文姬業已年事漸長,便和自己青梅竹馬的舊相識董祀,一同專心致誌的編纂修繕漢朝史料,最終完成了其父蔡邕的畢生夙願《後漢書》。

最終,當所有的人都認為蔡文姬終於過上了錦衣玉食,鍾鳴鼎食的生活後。她卻出乎眾人意料地退出了曆史舞台。選擇回歸那曾經如此熟悉的山林隱居生活。

或許,繁華落盡見真淳。蔡文姬動蕩的一生,在曆史風雲裏早已失去了原本清晰的麵目。但是,那些真真切切的痛苦與歡樂,是蔡文姬自己親身經曆的不可言說的感覺。絢爛過後歸於平靜,才是這樣一位女子在傳奇過後做出的最睿智的選擇。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為蔡文姬立傳,既是為了紀念這位女子飽滿厚重的一生,讓女性的魅力穿越過年代的塵土而繼續閃亮。更是讓我們靜下心來重新品味一下曆史的精彩,從而為當今我們所走的路點亮一盞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