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由童年(1 / 3)

1.蔡邕歡心得愛女

東漢的都城洛陽是一座美麗的都市,坐落在濤濤洛水之北,地處中原豐茂之地。西方依臨秦嶺,東部仰望嵩山,北部穩靠太行之山,同時伴有滾滾東流的黃河。自古便是華夏人所公認的風水寶地,更是有“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風水學說。孕育帝王之氣的寶地。在當時那個時代,天下之中,無有能及。隨著曆朝更迭,人文積澱,逐漸成為中華文明和民族崛起之地。

所以這座古城既傳承了中原大地的磅礴氣勢,又兼具了南方的溫婉柔情。它記載著太多太多的傳奇。無論是帝王的宮殿、各地的富甲豪商,抑或是都城下的平民瓦舍,每一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在這裏上演著,一幕又一幕。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歡喜,有人憂傷。世間萬物各異,而這便是百花齊放的沃土,孕育了多少華夏精神與文明。

時空流轉,日月輪回。紛紛點綴著這曆史的長河,熠熠閃爍。被時空的年輪記載著。不變的,似乎隻有那洛河之水,承載著中原大地敦厚磅礴的氣勢,流傳著南國嫵媚柔潤的水鄉氣質,在這片土地上沒日沒夜長流不知疲倦,仿佛在靜靜地記錄和審視著這河兩岸每天所發生的一切故事,歡喜憂愁,將萬情融於清雅之心。化作涓涓流響,彙入無垠大海。這洛水是沉靜的,不與世事相爭,不與物人相比,每天都是一如既往的奔赴東流,無論岸際是什麼景象,這洛水都是把他們用倒影記錄下來,僅僅的,是記錄下來。

我國有句經典的民間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勞作生活的地方不僅僅是給我們提供了居所,使我們免於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流浪生活,更是因為家鄉的精華和風俗會影響我們的為人品性。這也是中國人民為什麼自古以來就保持著特別重視落葉歸根的鄉土觀念。而居住在當時東漢最繁華的都城洛陽裏的蔡氏一族,就是一戶如洛陽這個城市一樣,端莊大氣的人家。

這夜,是一個美麗的夜晚,紛繁熠熠的星辰點綴著如墨藍寶石般的廣袤蒼穹,一輪皎潔的明月靜靜地守候在這夜空之中,俯瞰著大地。此時,洛陽城也是一處安寧,一處喧囂。若是普通人家這時早已入眠,然而,名儒蔡邕的府裏卻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絲笑意,但是又神情緊張。大家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原來蔡邕的夫人趙五娘此時正要臨盆。

蔡家大院裏住著兩戶人家,分別是蔡邕和在朝廷裏任衛尉的其叔父蔡質兩家人。蔡府在當時顯得並不豪華,修葺得也是大方而低調,院子裏到處是樹和一盆盆的花,滿園蘊涵著濃濃書墨的文化氣息,樹木繁茂,建築與植被結合的巧奪天工,曲徑通幽的感覺,讓人心情舒暢。

那年的蔡邕已經四十多歲,學問名聞天下,更是當朝的驕傲,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朝官,但是卻沒有沾染朝官那些趨炎附勢唯利求全的氣息,而更多的則依舊是那不變的儒雅清廉和風度翩翩,氣宇軒昂,廣博的學識,精湛的琴藝還有那筆走龍蛇般的書法,更是讓人不禁為之肅然起敬。

沉著的個性讓蔡邕在平日裏,無論什麼事情發生,都能處之泰然,寵辱不驚,淡定地去分析總結,深得朝中百官的擁護和讚佩。但是,今晚的蔡邕則與以往有所不同,此時的他,非常興奮,雙手甚至不經意地顫抖起來。因為他深愛的女子趙五娘,就要為他增添子嗣了。這對於蔡邕而言,是何其的重要啊,這個孩子的降臨是蔡家繼承的希望和開始。

蔡邕的妻子趙五娘自幼父母雙亡,嫁給蔡邕後兩個人的感情一直非常好,蔡邕一直寵愛著這個小娘子,夫妻倆相敬如賓。愛情讓兩個人心心相印,而兩人所獨具的氣質與美麗,又讓兩個人相互欽佩和愛護著。愛情在兩個人的心中,茁壯成長著,而如今,那已經枝繁葉茂,高聳參天的愛情樹,即將要開花結果。這樣的喜訊,對於兩個深愛著的人來說,怎能不讓他們高興。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小生命,蔡邕更是期待滿滿。默默地祈禱著上蒼,降幅於蔡氏之家。

其實,說起孩子,一直是蔡邕的心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讓蔡邕一直難堪的問題就是兩個人結婚很久,一直沒有孩子。蔡邕希望可以有一個孩子,這樣就能夠延續自己的夢想,繼承蔡家的精神和文化。蔡邕尤其希望是他和五娘的孩子。但是卻遲遲未能實現,可是出於對趙五娘的深深愛意,他是不會表現出來的,更不希望讓五娘難過,希望和幸福是屬於整個家庭的。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所表現出來的和藹與擔當之心。而蔡邕就是這樣想的。

當一個人深愛著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是會無時無刻地為這心愛之人所考慮一切所能考慮的,哪怕為此付出莫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愛,是奉獻,是無私,是責任,更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對方好,希望對方在自己的庇護下,能夠幸福的生活。這樣,看著被愛的人幸福,仿佛對於愛的人而言,著幸福,仿佛也與自己息息相關,而感同身受一樣的也倍感幸福。這時,一切的付出便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付出了。愛情,真是人世間最幸福又殘酷的感情。

在那個年代,續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尤其是這種境況,所以五娘經常勸蔡邕再娶一房。可是蔡邕堅決反對,盡管還一直沒有孩子,但他珍惜的是他們之間的感情。這樣的感情是極其珍貴的,尤其是在蔡邕所處的那一個時代。

當父係氏族取代母係氏族之後,男女之間的關係就逐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男權社會的人們的思想是男尊為大。而蔡邕與五娘之間這忠貞感情,視對方為唯一的愛情,就好像是萬叢枯黃之中的一株青綠。雖一點點,卻滲透出了無盡希望。硫毒瘴氣之中吹進一絲清風,在這迷蒙霧靄之中送來一絲清香。雖然不可能轉變大的格局,卻也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意識趨向。

蔡邕對趙五娘的感情是無可取代的,蔡邕的觀念也非常新潮,他曾經在《協和婚賦》中說:“惟情性之至好,歡莫備乎夫婦。受精靈於造化,固神明之所使。事深微以玄妙,實人倫之端始。考遂初之原本,覽陰陽之綱紀。……婚姻協而莫違。”這說明他是真的尊重婚姻,尊重家庭,更是深愛著這個女人。

談古論今,大學士蔡邕的思想和當下的婚姻觀念不謀而合,順人意,不強逆之。

蔡邕如此,五娘更是感覺愧對於蔡邕,她知道自己的夫君蔡邕的所思所想,心中也是一片焦慮。人在處於一種無助的情況之下時,總是會尋找一種心理上的寄托,希望用自己的虔誠意誌,去換取上蒼的憐憫,以償所願。所以趙五娘開始潛心向佛,希望可以早些受孕。

佛教在漢代就已經傳入中原,五娘在家裏擺上佛龕,每天都上香,非常的虔誠。有一次,趙五娘非常吉利的做了一個夢,夢中夢到了佛陀授予趙五娘一枚蘭花籽,並承諾說是可以開花結果。蔡邕聽說這個夢之後,也是心中一陣欣慰,無論真還是假,這夢,終歸是一個吉兆。夫妻二人相擁在一起,相互支持著。也許,一切都是造化的安排,趙五娘在那不久之後,真的懷孕了。

這對於蔡府上下而言,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事,尤其是蔡邕,那種即將成為人父的心情,是任何感覺所不能取代的。因為這是她和五娘愛的結晶,是對列祖列先的忠孝,是對趙五娘漫漫的愛意,更是對這個即將到來這個世界的這個小生命的責任感。在五娘懷孕的這段時間裏,蔡邕對她非常照顧。十月懷胎,五娘處處小心,細心嗬護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照顧趙五娘這也是蔡家最重要的事情。這對於蔡府來說,無疑是最大的事情了。

十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一家人期盼的時間終於來了。一家人始終處於無法名狀的喜悅之中。俗話說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時期的蔡邕無論做著什麼事,都會覺得這世界美好不已。哪怕是平時喝著水,隻要想著這件事情,也會覺得這水是如此的甘甜,無不映襯著他此時此刻對這幸福的生活的滿足。

如今趙五娘即將麵臨生產,他除了期待之餘更加是增添了一份緊張,那是一個男人即將要初為人父的不知所措,他在廊前踱來踱去,想側耳傾聽內屋的情形,卻又無法辨明情況,焦急清楚地寫在他的臉上,然而又不知道要該做些什麼。分娩的這段時間,蔡邕仿佛覺得時間都凝固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過得如此緩慢,世界都靜止在了這個求子若渴的男人身上。

此時蔡邕的思緒萬千,曾經的一幕幕如走馬燈一樣在蔡邕的腦海中閃現。與五娘相識相愛,共同度過的風風雨雨,夫妻兩人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一路走到今天……然而今日,他終於如願以償,之前的辛酸與煎熬在這一刻都以不算什麼。他願意用一切去換取此時此刻的雙雙平安。

就在他陷入冥想的時刻,突然被一陣嬰兒的啼哭聲拽回了現實世界。繼而在他聽到下人來報生了的時候,眼淚竟然瞬間在眼圈裏打轉,這是一個父親對自己孩子的降生所不能抑製的喜悅。由之前的緊張到此時的激動與喜悅,淚水早已不能自抑。這孩子仿佛就是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映襯著朝霞,散射著七彩流光,她照亮了父親的世界,溫暖了父親的心房。也許,此時此刻,沒有人再比蔡邕更加感到幸福了,那初為人父所帶來的幸福,就像是那涓涓細流,潺潺作響地流進蔡邕的心田,滋潤著發自內心的喜悅。

他急忙跑到五娘的床前,看著虛弱的夫人,用手緊緊地握住趙五娘的手,流露出對五娘無比的關切。比起那些正常年齡生育的女子,五娘此時更加的讓人憐惜。下人抱過來剛剛生下的孩子,蔡邕更是無限憐愛地低下頭。深情地注視著這個剛剛來到世界上的小生命,這孩子長得很水靈靈的,白皙的膚色,炯炯有神的雙目,雖然還可依稀看見細密的胎毛,但是卻集中了他和妻子的所有優點。五娘的姐姐四娘看著手足無措的蔡邕,笑著讓他給孩子取名。蔡邕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所以對這個女兒的到來非常欣喜。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可以與眾不同,所以名字也顯得尤其的重要,這也算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他看她的骨相感覺應該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而且女孩自要清透雅致,故給她起名為“琰”,希望她能夠真的像一塊美玉,溫潤柔膩,溫文爾雅。每一位父母對自己孩子都有殷切的希望和祝福,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蔡邕更是把所有的愛都加注在了她的身上。把蔡家的世世代代積澱起的文風繼續希望在這個孩子身上發揚光大,所以取名就叫文姬,他又想起了五娘懷孕時曾夢到的那個蘭花籽的夢,於是就說孩子乳名就叫蘭兒吧。從此,這些名字就和這個小女孩緊緊相隨,伴隨一生。而她,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為世人所折服的才女--蔡文姬。

眾人都說這名字起得好,不失文化之韻,又兼具美麗風情。名字也似乎就是一種預示,預示著文姬的一生注定了的不平凡。有誰能夠想得到她的一生不隻經曆豐富,更兼具了顛沛流離和複雜多變的轉折。更為後世之人所感歎和讚頌的是,她也真的就如父母期盼的一樣,在一生各種經曆的打磨之下,變成了一個如同渾金璞玉的才女。而且,這塊“玉”的光芒,溫潤清透,不刺眼不喧嚷,在時間的長河裏慢慢發光。

2.前程握住傳家寶

白雲蒼狗,時光不經意的從指間悄悄流逝,這感覺,隻能從即將消逝的感覺中去體會,所留下的隻有回憶,或記憶猶新,或依稀殘存。

對於幸福的日子,人們總是恨不能抓住時光,讓這美好的日子多停留一會,可感覺上,卻是覺得時間反而消逝的極快,對於苦難時候,則又想著時間能夠快一些,帶走這些苦難,但又覺得時間似乎凝滯在了這裏,而痛苦卻滲進這每分每秒的時光當中,仿佛這時間似乎已經和苦難為伴,一絲一毫無不極盡地傳遞著痛苦。其實,時光本無情,煩擾自在心。

時光本無情,萬物亦無思,而觸景生情,似乎是人類的專有特權,一首歌,一句話,一處景,哪怕隻是一個相似的人,也能惹得有心之人或喜笑顏開,或淚水漣漣。

但對於此時的蔡邕,則是前者。夫妻恩愛,又喜得貴女,在朝為官,又名滿京城。這樣的誌滿意得,是令每個人都羨慕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如果蔡邕會騎馬的話,他一定會揮起馬鞭,迎風奔馳,讓天地萬物都體會到他內心所充盈的滿足。

轉眼間,小文姬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百天了,按照習俗,到了百天的孩子要進行“抓周”!這是一個古老又帶有寄予之意的民俗,把各個行業的用具及生活物品擺放到孩子麵前,讓孩子自己選擇物品來預示前程。通過給孩子舉行儀式,來預示著未來這孩子未來可能所要從事的行當。

小文姬百天之日恰逢重陽佳節,整個洛陽城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愉和喜悅當中。自古既有遍插茱萸,寄福黃花的風俗,一時間,滿城彌漫著花草的清香。與此同時,蔡邕府上更是裏裏外外,更加熱鬧非凡,大家都在一邊裝飾著重陽節的必備之物,又忙著給此時蔡府中的大小姐--蔡文姬,準備著百天抓周所需要的物品。一時間,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物件,劍戟刀叉,文房四寶,妝台美飾……無論哪一樣,都仿佛承載了巨大的責任,去預示著小文姬的未來,因為這抓周的儀式,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抓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