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楊萬裏曾有詩雲,“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蔡邕一家人的歸來之旅也是波折頗多,從未順利過。想來,蔡文姬自出生不久便跟隨父母流放邊疆地區,而今對於自己的故都洛陽竟然沒有半分半毫可以珍藏的回憶,這對於任何時代,任何一個女孩來說,都是不完整的,也令人心生憐惜的經曆。
2.深山隱居得真傳
既然洛陽已經回不去,蔡氏一家隻好改道東行,放棄回歸故鄉的願望。幸而東去的道路倒也還算順利,離開五原郡,取道繞過了邯鄲城,直接趕往吳會山陰城。
馬蹄聲嗒嗒作響,載著蔡邕一家。此時的小文姬並沒有太多的想法,隻是知道那所謂洛陽故鄉,暫時是不能回去的,而他們現在要去的地方,又是一切的未知。她去親自體會。
一家人到了山陰城,吸取了在五原郡城的教訓,就在距離山陰城還有一段距離的驛站住下了。白天則出去打聽他那莫逆之交現在的住處。好在一切還是比較順利,他們打聽到此處隻有一個羊氏在這裏居住,現在一個人正在種山居住修行。一家人得知了消息,便沒有進入陰山城,直接進入了種山,去尋找羊氏。
山中樹木森森鬱鬱,向上仰望,中有高者聳入雲霄,頗有遮天蔽日的氣勢。向下看去則落英繽紛,姹紫嫣紅。行走途中,果香陣陣,溪聲潺潺。很適合隱居修行的一處世外桃源。就在種山的山腰處,他們恰巧與羊氏相遇,大家相擁在一起竟一時激動得不能說出話來,
良久,蔡邕說:“直到今日,才來尋你,並攜家眷而投奔依靠,還望收留。”羊氏聽後,則說到“你我為莫逆之交,能幫之助之,才是友人之責,之幸。你又何來的客氣呢。”
於是,一行人終於放下心來朝著住所走去。途中羊氏了解了蔡邕這些遭遇後,對於蔡家的遭遇甚是氣憤與同情,也為蔡邕能把一家帶過來一起投奔他而感到高興。於是,羊氏便馬上領著他們進了種山之中,一行人在種山中行了許久,穿過一處密林,忽然之間視野豁然開朗。密林的盡頭,一幢修繕整齊的茅草屋進入大家的眼簾,平整的庭院,石桌石椅,一旁還屹立著一棵不知有多少年的銀杏樹,正茂密的遮擋著日光。站在這庭院遠眺,就可以看到不遠處山下那湖水波光粼粼的蕩漾著,波光閃閃的如一塊塊明鏡,照耀人心。四周綠意正濃,這茅屋已經儼然融入這自然的懷抱,與這處景色混為一體,相互襯托。這便是羊氏給蔡邕一家準備的住處。
羊氏一見蔡氏一家對這個住處甚是滿意,也很高興。兩人相互敘舊,談天說地好不快樂。蔡家也為有這樣一處仙境般的住處而高興無比。
就這樣,蔡氏一家終於可以安心下來好好生活了。沒想到,歸都不成,得此寶地。雖然是隱居生活,但是卻也免去了不少的麻煩,生活得倒也自在悠閑。而且蔡邕夫婦則是可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小文姬身上。能看著小文姬一天天地在自己身邊成長,蔡邕夫婦也是很快樂的。
時光如流水般,靜靜地流過每一個人的歲月,小文姬已經四歲了,每天她最大的樂趣就是伴著朝陽出去探索這個新的世界,去家附近的小溪玩耍,捉魚捕蝦,找好看的石子兒,擺成一排……她盡情地做著那些簡單快樂的事。穿過密林,去尋找奇特的花朵,和形態各異的葉子。也可以站在高岩之上,遠眺斜陽,和那山下湖畔的山陰城,看著那城裏熙熙攘攘的人們。在小文姬眼裏,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願意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每每看到一些新奇的東西,她總是會及時去父親那裏詢問,而父親也總是給予她答案,並會指出一些道理和知識讓小文姬記下。
蔡邕夫婦已經感覺到,小文姬她那對於知識的渴望之心,她最喜歡偎依在父母身邊,聽母親給她講那些奇妙的故事,讓父親給他講一些道理和知識。用似懂非懂的眼神,去看著父親和母親,若是遇到明白的事情,她總是高興得手舞足蹈,父親也是為此很高興。蔡邕知道,小文姬,已經到了開始學習的年齡了。
於是,每天蔡邕都會抽出一段時間,把小文姬叫在身邊,或教上一段詩詞歌賦,或給他講一講天南海北的文化風俗。而小文姬總會聽得入神,經常會央求父親再給她多講一些。這蔡氏父女倆坐在那參天的銀杏樹下,又說又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之中暢遊。
有一次蔡邕遙望遠處的鑒湖在夕陽的餘暉之下光閃熠熠,隨口便詠出了《詩經》之中的幾段經典詩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
就在蔡邕詠誦完之後,誰知在一旁玩耍的小文姬竟然也開始學著父親的音調詠頌起來,模仿父親的一舉一動,逗得身邊的人哈哈大笑。蔡邕驚喜地發現原來小文姬竟然有如此超群的記憶力,那一篇文章,竟然隻字未漏,全部詠頌出來。但是作為父親,他還想試試看自己的寶貝女兒是不是真的有這樣過目不忘的強記能力,於是遍選擇了一篇自己比較長的詩來誦讀,看看她能否還能記住,《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其中意如何。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沒想到,父親剛剛誦讀完,小文姬就歪著腦袋,一句一句地背了出來,而且分毫不差。這次讓興奮不已的蔡邕下定決心要好好栽培這個天賦異稟的女兒。
對於小文姬,蔡邕總是想發現一處寶藏一樣,關注著小文姬的成長。而小文姬也總是給父親以驚喜。
於是,在記憶這一方麵,蔡邕就對小文姬進行了強化,逐漸地,小文姬已經可以把家中的所有書卷倒背如流,就連父親為寫《漢書》準備的四百多篇文章也都背誦記憶了下來。大家都為這個天才兒童有著如此的天賦而感到驚歎。
她的父母更是為有這樣的女兒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尤其是蔡邕,這種後繼有人的感覺是旁人所不能感受到的!逐漸地,家中的書籍已經不能滿足小文姬的學習欲望。
為了讓小文姬學到更多的知識,蔡邕又開始教授小文姬學習書法。當年蔡邕為了習得一手絕妙的書法技藝,曾經獨自在嵩山之上的石屋裏苦練了三年的書法技藝,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就,精通於幹篆和隸書,尤其最擅長書寫隸書。當年在朝為官時,名震朝野,曾有人評價蔡邕的書法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
而且,雖然我們後人每每提到書法,都尊聖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但實際上鮮為人知的是,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如果追本溯源的話,還是從蔡邕開始的。當年蔡邕將自己的書法精髓傳給女兒蔡文姬,而蔡文姬日後又將這份“飛白”體的俊逸傳授給鍾繇,鍾繇後來收過衛夫人為徒。而王羲之的書法,最初正是師承衛夫人。同時,我們後來所寫的隸書,在每一橫之後都稍稍翹起,雄渾穩重之中不失秀氣靈動,這些也都是蔡邕首創。
就這樣,小文姬就在父親蔡邕的教導之下學起了書法。每日天一亮就早早起床,開始學習書法。父親帶她去山中的竹林之內去感受書法的魅力與精髓。一片青翠的竹林,竹葉修長,竹節遒勁,就好似那蒼勁有力的筆鋒,父親蔡邕結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小文姬講解著,演示著書法藝術的精髓。小文姬憑借著聰慧的天賦和毅力虛心求教,逐漸地也進入到了書法藝術的世界當中,每每寫到絕妙之處,父女倆總是會心一笑。這其中的樂趣,隻有這對父女倆才能體會得到。
九歲時,的小文姬就已經得到了父親的真傳,尤其是在書寫隸書方麵,已經獨具神韻。這讓身為父親的蔡邕感到非常欣慰,這種後繼有人的幸福和踏實感,也許也隻有他自己能體會了。並且小文姬總是很懂事,每天堅持讀書寫字,甚至可以與父親一起辯文論理,談古論今。
文姬最喜歡每天清晨站在巨岩之上,觀賞初升的朝陽,當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就如同親人的懷抱一樣,放眼望去又不禁感歎這造物主的神奇。山下的山陰城籠罩在光輝之下,頓時也顯得偉岸無比。最美的是那鑒湖,粼粼波光,就像一塊塊溫玉,映射著朝陽,將那太陽分成萬千份。霎時間,這鑒湖就像是一塊閃耀金光的銅鏡,映射著天空。
此時的小文姬就會伴著這朝陽,或詠誦詩賦,或臨寫書法,在這大自然的潤澤之下,小文姬逐漸成長。
很多時候,對於一個女孩來說。靈氣,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成才因素。在許多宗教信仰裏,女人是神秘的代名詞,因為她們的身體構造就像這天地一樣,是包含,是融合的形狀。女人可以直達天聽,她們有著男人無法理解,卻有異常準確的第六感。所以,如果是一個女孩是充滿靈性的,那麼這無疑是一份最高等級的誇獎和讚美之詞。
其實,從小文姬的“抓周”那天,我們就可以窺見,她是一個極富靈氣和天資的孩子,正因為如此,她的讀記能力都非常強,甚至讓她的見多識廣的父親驚詫。有了這樣上天饋贈的天賦,蔡邕是絕對不會浪費的,更不會讓女兒出現“泯然眾人矣”的結果。命運之輪逐漸將小文姬推向了一條不凡的人生之路。
3.多才少女父知音
又是一年中秋時,圓月當空,星辰浩渺。漫天的星鬥閃爍,像那些好奇的孩子,眨著雙眼,注視著世界的一切。在這個中秋的夜晚,月亮又大又圓,就像一個玉盤在空中浮動,偶有一絲細雲飄過,遮在明月之前。那細雲看上去就像是那明月之上,廣寒宮內的嫦娥,在翩翩起舞,水袖雲雲,宛若暖風拂麵,仿佛也在以此思念遠方的親人。今夜,無論你身在何方,天涯共此時。
四周圍一片蔥綠,蛙叫蟬鳴,仿佛在奏響一曲節日的歡歌。遠方山陰城星火點點,音樂可以看見燈火處,人們團聚在一起,觥籌交錯,又說又笑,好一派溫馨的景色。月光如水,灑下薄霧般的銀光,讓這周圍好像蒙上了一層紗幔,看得久了,讓人的雙眼也覺得迷蒙,眺望遠方,山霧與月光如水乳般交融,就好像進入了仙境一般,薄霧也閃爍著點點的銀光,一片神奇。
蔡邕一家人在庭院之中,一邊準備著祭月的物件,一邊說笑著。蔡家是祭月的,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因為月亮屬陰,所以在祭月的時候,應該由女人來主事,而男人是不可以去祭月的。趙五娘點燃了香爐,拉著小文姬拜起月來。香爐內的燃香閃爍著螢火,香雲嫋嫋,散盡天空,隻留下一陣陣的淡香在空中久久蕩漾。
在這寧靜而又愜意的夜晚,蔡邕在銀杏樹下,遙望著遠處的鑒湖,天上一輪明月,水中也有一輪明月和它交相輝映,一陣輕風吹過,那水中之月瞬間碎成了萬千塊,點點滴滴,好似無數銀珠在玉盤之中翻滾。繼而,當湖水平靜,這水中月,又恢複了常態,正觀賞間,鑒湖之上,一艘小船緩緩飄蕩,行至水月之內,遠遠望去就好像這輕舟是那圓月之中的一樣。好一派神奇而又難得一見的景象!蔡邕不禁一陣感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如此令人歎為觀止。
此時的小文姬,已經開始隨母親整理中秋節祭月之後所需要的物件,一對母女也是忙得不亦樂乎。良辰美景,溫馨一家,蔡邕眼見這大自然的美景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景象,心中甚是喜悅。於是,便不禁要輕撫焦尾琴,以舒心意,指落琴弦。霎時間,琴音四溢,這聲音,好似清澈的流水,從高山之際一瀉而下,蕩漾在山林之間,流淌進人們的心田。這琴聲之中,滲溢出幸福的味道。就連樹上的青蟬和林間的綠蛙也停止了鳴叫,仿佛是被這美妙絕倫的旋律所征服,世界都寧靜下來,都在聆聽著闖入心扉的音樂。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原本小文姬和五娘正在說笑,一聽見這美妙的聲音,頓時停止了談笑,大家也都被這琴聲所吸引。正當大家都陶醉在這琴聲之中的時候,突然,一根琴弦斷了,就在這時,小蔡文姬沒有繼續和母親談論,而是立刻起身,去父親的書房裏拿了一根琴弦出來。“待我給父親送去,剛剛他的第二根琴弦斷了,我送完就回來。”
聽著小文姬的話,五娘先是驚詫,心想她怎麼知道是哪根琴弦,難不成這個孩子除了在詩賦上天資頗深,在音律上也是同樣高人一等?
不一會兒,小文姬就蹦蹦跳跳地回到了母親身邊,歪著頭對母親說:“我們繼續講剛才的故事吧!”
而庭院中對月撫琴的蔡邕,在斷了弦之後。看到自己的小女兒竟然拿著一根合適的琴弦遞給自己,一陣錯愕。因為,女兒在屋裏,自己在屋外彈琴。她小小年紀居然能夠聽出自己是斷了哪根琴弦,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於是,為了測試一下,女兒是因為偶然拿了第二根琴弦,還是真的具備聽音辨音的超凡能力,蔡邕這次便特別用力的開始演奏,不一會還故意弄斷了第四根琴弦。
他在外靜靜地等著女兒再次出來給自己送琴弦,沒想到這時候,小文姬在屋裏張口喊道:“父親大人,您這次是故意弄斷了第四根弦,文姬不會去給您送的。”
“不會錯了!”蔡邕興奮地跑進屋裏了。他無法抑製自己激動的心情,他沒想到自己偶然的一次彈斷琴弦,竟然發現了蔡文姬的音樂天賦。蔡邕決心要讓小文姬學習彈琴,於是便問蔡文姬喜不喜歡學習彈琴啊?蔡文姬聽了,歡喜無比,當下便跑到父親身邊,要求父親也教她學習這可以發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的樂器。父親見小文姬如此的積極,心中甚是欣慰,後繼有人的成就感讓蔡邕從心裏感到快樂。
初學琴時,父親隻是讓小文姬每日聽琴,並不讓她真正去彈,這讓小文姬很不明白。不知道父親為什麼明明已經答應了教自己彈琴,現在反而不讓自己碰琴了。這疑惑最終還是由趙五娘給小文姬指點了迷津。原來,彈琴技藝可練,但是琴技隻是外在,最重要的還是要以琴代心,抒發人的真實的內心情感,而怎樣能辨別這琴聲之中所蘊藏的奧妙,就需要積累大量的聽覺經驗,並能發覺出那些細小段節的與眾不同,這才是彈琴所具備的高超境界。就是說,學琴需要先練琴心,一個真正的琴者,能聽出高山流水的清麗,能感受冰流泉下難得嗚咽,聽山聽水聽春風,心不妄動,這樣長此以往習得一個玲瓏剔透的心之後,方能真正撫琴長嘯,成為一代名家。
外物之音,空有其響,而無其心,人們通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於琴聲,借以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這樣產生的音樂,才會有觸動人心的能力和魅力。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字,想要打動別人,必然要先感染自己的情緒。由己傳彼,層層加深。也許,話語的直白讓人們無法在這個煩擾的塵世直抒胸臆,表達心聲,那麼,這滿含著感情的琴聲,則成為了抒發自己內心想法的最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