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才華橫溢(1 / 3)

1.歸期漫漫經風塵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一個夜晚,月明星稀。五娘給小文姬講了一個故事之後,就哄她睡覺了。五娘在文姬的額頭上輕輕吻了一下,之後關了門,來到庭院中去找丈夫。她看到丈夫佇立在院子中央,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灑落在丈夫的後背上。她說了一聲:“夫君,小心天涼,露水太重。”

蔡邕回頭看到是妻子,便寬慰她說,“夜深了,回去吧。”

五娘知道丈夫心所想,他正是因為苦悶,所以這麼晚了還在庭院中呆立啊。便回屋拿了一件外套之後,又走了出來,一邊將衣服披在丈夫身上,一邊說道:“夫君,我知道你還是在為朝廷的事情苦悶。可是,你想想,我們家為什麼會有這個下場?還不是因為皇帝無能,宦官專權啊!”

蔡邕也回答說:“這些我都知道,我不就是因為受他們陷害,才連累你和文姬到今天這個地步麼。我實在是於心有愧,且恨生不逢時啊!”之後是一陣歎息。

在安靜的夏夜裏,這樣沉重的話語和歎息是那麼清楚地回蕩在院子裏,沒想到的是小文姬都被父親的歎氣驚醒了。她悄悄地靠向窗戶前,看到父親母親站在院子裏說著話。但是因為距離太遠,她並不能聽得真切,隻是感覺到父母都是特別的憤懣和悲傷,甚至母親還在流著眼淚。她再也不能繼續回床安心睡覺了,於是便立刻起來穿上衣服跑向院子裏。之後,當她拽著父親和母親的衣角,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蔡邕和五娘都覺得,沒有必要再繼續瞞著文姬了。也許現在告訴孩子並不是什麼壞事,於是就把蔡家在洛陽所遭受的一切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小文姬。文姬聽過之後,也是一陣沉默,這是她從父母口中第一次正式地聽到洛陽這座城市,也知道了這美麗的大草原並不是他們的故鄉,父母是被陷害而被流放到這裏的。原來讓自己愉快生長的大草原竟然是父母親心中的傷痛。世事不公,竟然讓父母遭受如此大的委屈。

小文姬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什麼原因,問及自己也不清楚,也許是因為父母受到了委屈而讓自己也覺得的心裏很難受,也許是因為這美麗的大草原並不是自己的真正的故鄉而感到傷心。她更是無法接受眼前這熟悉的場景,竟然是父母受苦的結果。

蔡邕夫婦看到自己的小寶貝女兒流下了淚水,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竟然也有一些吃驚,倒是小文姬開始安慰其父母來,小文姬說:“父親母親,孩兒沒事,放心吧,我們一定會再回去的,我們不會永遠待在這裏。”

蔡邕父母聽到這裏,不禁與懂事的小文姬相擁在一起,淚水也不禁流了出來。那淚水中有愧疚,因為沒有給小文姬一個好的童年;那淚水中也有欣喜,因為小文姬這個年齡,竟然有這樣的心智,讓他們感到無盡的安慰。

生活就是如此,相互扶持,相互理解,才能讓生活持續下去。無論多麼大的困苦,多大的磨難,隻要心在一起,共同麵對,相互關心,又有什麼是不可度過去的難關?此時的蔡邕一家老小,他們在愛中感覺到了快樂和幸福。雖然暫時回歸洛陽似乎是一個遙遠的,不太可能的願望,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家人的僅僅相擁的溫暖與關愛。在草原之上,有這一幅動人的場景,怎能不讓人落淚,怎能不讓蒼天為之動容。

就在蔡邕一家在草原上相依為命的時候,朔北的秋天也即將要來臨了,小文姬不能總出去玩耍了。朔北的秋,雖然還是萬頃翠綠,但是已經是寒風習習,但是,朔北的秋,也是收獲的季節,而轉機,也在悄悄地接近這一家!

在這茫茫草原流放的時間已經是九個月有餘,期間,蔡邕曾寫奏折表與皇上,希望得到皇帝赦免,請求待罪回京都繼續撰寫漢史。在蔡邕心中,官職已經不重要,他放不下的隻是那尚未完成的編撰漢使的工作。隻是這奏折一去便不複返,好久也沒有什麼消息,蔡邕也就漸漸地忘記了這件事。!

然而命運總是還會眷顧好人的,這奏折幾經周折,最終還是到達了靈帝的手中,靈帝一看是蔡邕的奏折,便想起了當年的那個案子。其實,靈帝雖然昏庸,但還沒有達到完全閉目塞聽,忠奸不分的程度。那時候,宦官一心奪權,而像蔡邕這樣的耿直賢臣自然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當蔡邕被他們抓到把柄而稟告皇帝的時候,靈帝雖然心裏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清楚,可是當時皇權太弱,靈帝為了保全自己,也隻能苦了這位忠良之臣。如今,看到這封言辭懇切的奏折,靈帝心裏湧起一股憐憫和悔意,於是便欽定這一年為特赦之年,而且又宣稱念蔡邕的博學多才,便答應了蔡邕的請求,特許他們一家回歸洛陽。

這個消息是多麼的令人振奮啊。就好像是大漠之中的一股清泉,令人振奮,令人掃去一切煩躁和悲傷,令人頓時感到欣喜不已。

那是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陽光灑下萬丈光芒,照耀在這廣闊的大草原上,除塵的草原,每一片葉子上都有點點露水,陽光透過水滴,折射出七色光,這滿草原的水珠一起折射出美妙的色彩,整個大草原,就全彌漫在了那七色光的霧韻之中。

就在這時,一陣清脆的馬蹄聲由遠而近,急促而有力量。蔡家隱隱約約都感到了這不同尋常的馬蹄嗒嗒作響。似乎在暗示著什麼,原來這是安陽縣來的信使,來傳達聖旨的。隻聽信使大喊:“蔡學士,皇帝特赦啦,準你回洛陽!”這一聲,猶如春雷乍響,在這個原以為還是平常的早晨的大草原之上,就在蔡邕準備繼續著流放放牧的時候,就在這個消息傳進蔡邕雙耳的時候,蔡邕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一切。他手中的牧鞭不知不覺的脫落下來,他被這個消息震驚住了。在這茫茫的草原上生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此時此刻的消息是告訴他可以攜著自己的愛妻以及孩子返回自己的家鄉了麼?

這不難讓人想到蘇武牧羊的故事,當年蘇武出使匈奴時還正當有為壯年,可受饞人陷害,被困那天寒地凍的蠻荒之地竟然多年,終日與牧羊白雪相伴。但是仍然氣節不改,直至被迎回城。那些不能與人言說的日子裏的寂寞和折磨,那些深藏在男人胸中的淩雲抱負,都在山窮水盡之後的柳暗花明中化作了喜悅的淚水。

淚水瞬間從蔡邕的雙眼流出,這是喜極而泣,這是謝主隆恩的淚水,此時的趙五娘也抑製不住,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在流放了九個月之後,終於可以重返自己真正的故鄉----洛陽。正如小文姬勸解父母的話,“我們不會一直待在這的!”

一家三口抱在一起,緊緊相擁,蔡邕對小文姬說:“孩子,爹可以帶你回家了,回真正的故鄉--京都洛陽”。

小文姬聽過之後,也是一陣高興,因為他終於可以看一看那所謂的家鄉的真麵目了,每每聽說父母提起洛陽,自己總是在空空的幻想,通過父母的隻言片語,去構想洛陽的樣子,而如今,她終於可以去看,去觸碰那真正的洛陽了。可隨後,她又有一絲的悲傷,雖然對於父母而言,這茫茫草原是他們流放的辛酸之地,可是,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孩童來說,這大草原,就是他的童年,就是日夜陪伴她快樂成長的幸福地方。也許,在蔡文姬的心中,這片美麗的大草原,早已經是她的故鄉,那些美麗的而又不失樸素的野花,淡淡的幽香,那蜿蜒前行的潺潺河水,清澈見底,魚兒潛戲,那在空中飛舞的各色彩蝶……她想到這些,曾陪伴她走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美好,即將都要變成回憶,心中也是如此地難過,淚水也不禁留了下來。“再見了,這帶給自己無限童年歡樂的大草原。”小文姬默默地念叨著。

但是能跟隨父母回到洛陽,也是很好的。大草原,等自己以後長大了再回來看她,也是可以的!想到這,小文姬心裏又好受了一些!這喜訊鼓舞了蔡氏一家。正如後來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所描述的那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一家人當即啟程,收拾好物件就開始向洛陽的方向前行。

蔡邕的心中充滿了歡欣。他感念皇帝的聖恩,沒有把自己忘記。

而蔡邕也是一個賢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他下定決心,這次回去一定要好好完成漢史,一了心願,二報皇恩。這樣想著,又更加催促著馬兒快快前行,沿途眾人說說笑笑,這一路走來,便到了五原郡城。

這五原郡城並不是十分的寬廣,但隻是一進入城內,就有會產生一種人煙稠密,熙熙攘攘的感覺,處在邊界的五原郡城已經成為了四方異族與漢人交易的場所,應接不暇的各異尚品陳列於此,給人一種身處洛陽鬧市的感覺。看著這欣欣向榮的景象,蔡邕心中也暗暗高興,帶著小文姬左看右看,她睜著調皮好奇的大眼睛,興奮又膽怯地看著這與塞外草原天差地別的另一個世界,每一個集市上的攤位都擺滿了各種有趣的小玩意。

蔡父憑借著淵博的知識,給小文姬介紹著眼前的事物。而小文姬就像是到了奇異國度一樣,她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格外新奇,也是一會問東一會問西。父女兩人好不歡樂。

隻是這幸福來得快,走得又太匆忙,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橫禍,正悄悄走近蔡氏一家。

原來這五原郡城的郡守是當年參與陷害蔡邕的大宦官王甫的弟弟,王智。五原郡雖熱鬧非凡,但畢竟是一個小城,所以哪怕有一點小事,也會如疾風一般快速傳遍全城。就在蔡邕一家剛找好歇腳的客店之後不久,就有一官差前來,這突如其來的官差嚇壞了這一家人,他們剛剛離開那個流放的地方,也深知聖意難測。所以這個時候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蔡邕草木皆兵。正思忖著緣由,那位來者說了話,“蔡大人,一路勞頓,現在可好啊?”

蔡邕答:“還好,還好,勞這位官人擔心了。請問您是為誰為何而來探望罪臣之身啊?”

官差說明來意,“蔡大人,您乃博學鴻儒,譽滿天下。這次受召回京,途徑我們五原郡。所以我們郡守大人為了表達區區敬意,特地擺下了一桌酒席,為您和全家接風洗塵。”

“這可使不得,我仍然是一個罪臣。雖蒙聖恩,但這九個月來的日夜反思,讓我很是清楚自己的身份啊。”蔡邕推脫著。

“大人您無需這般客氣,還懇請您賞臉光臨。也好不會拂了我們大人的臉麵,於小人來說也算沒有白跑一趟,更好交差啊。還望您成全。”

“嗯,那好吧。請轉告你家大人,我蔡某會準時到達的。”

送走了官差,蔡邕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痛苦中。若去,道不同而不相為謀,何況是陷害過自己的敵人;若不去,身在異鄉,自己所處的地界是人家的地盤,得罪了還不好。蔡邕在庭院中踱步了近乎一晚,思來想去還是最終無法推脫,便在次日清晨安頓好趙五娘和小文姬之後,隻身前往。

結果可想而知,五原郡郡守雖然名為給蔡邕接風大擺宴請,實際上卻是借此機會邀請周圍富豪商給自己進禮。以蔡邕為名,卻在酒宴上把蔡邕丟在一邊不管,隻身一人坐在庭院中間,看著大門口的車水馬龍,門庭若市,人來人往中幾乎每個前來的賓客都手捧賀禮,對郡守曲意逢迎的拍馬。但是對酒宴的主角蔡邕卻連一句禮節上的問候都沒有。而那個虛偽的郡守也隻是顧著接受彩禮。

這分明就是在行賄受賄啊!蔡邕心中已經不悅,到後來喝得酩酊大醉的郡守才來到蔡邕旁,說了幾句應承的話。更讓人憤怒的是,他還想使蔡邕給演奏樂器,跳舞取興。便用了那天生的無賴潑皮的口吻在酒桌上說道:“蔡邕大人,博學多才,精通音律,不知可否在今晚這個暢飲盡興的場合下,為我們大家調琴演奏一曲呢?”此話剛落,一桌之上的富申巨賈們也都跟著開始起哄,要求蔡邕為他們鼓琴起舞助興。

真是落難之中難事多,接風洗塵之事為假也罷,貪汙受賄之事為真也好。畢竟眼下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免妻女擔驚受怕,以好順利返回洛陽城。可沒想到這個郡守居然這麼無禮霸道,蔡邕實在難掩心中怒火。文人自古重清譽,哪裏會想到今朝要遭受如此侮辱。蔡邕當即便引經據典,指出了身為一郡之首,怎能如此輕負朝廷希望,獨霸一方不思進取。起身說道,“我一向認為,作為一郡之守,不能熱衷於飲酒歡宴。古人雲,馬驚,則君子不能安坐於車上。民反,則君子不能安於高位。馬驚車,莫如使其安靜。百姓反,莫如多施恩惠。這樣,則百姓平安,君子亦能安其位。時下田地多有荒蕪,路有餓死民骨,鮮卑又向我幽,並二州使來,這內外憂患之時,為官理政者應多慮如何治理一方水土,憑政安民,其餘莫之不當!”

如此言辭犀利懇切的話語,從蔡邕這位這麼有分量的人口中說出。這郡守哪能受得了,他惱羞成怒,但礙於麵子又不好發作,暗地裏恨得咬牙切齒。

這場鬧劇般的宴會儼然已經進行不下去,蔡邕見此,便聲稱自己身體不適,也拂袖而走,留下眾人在後紛紛議論。

蔡邕掛著一臉黯然沉重回到客棧。進入房間,細心的趙五娘看到夫君的表情神態,心裏開始擔心宴會的狀況。便問夫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蔡邕一愣,回話說:“沒啊,沒什麼事情的。勿擔心。”

但夫妻相知相伴這麼多年,又有什麼心事能瞞得過彼此的雙眼,五娘替夫君脫下外衣,便說道:“夫君,有什麼事,你盡可以放心地說出來。我們是一家人,所以要共同麵對啊。”

溫柔的話語,理解的眼神,讓蔡邕心中湧過一陣陣暖流,便把今晚所經曆的事情據實地跟妻子說了出來。這種種情況也是無奈之舉,看來隻是這郡城已經不能久留了,於是蔡邕當機立斷,決定一家人當夜便驅車出城,朝著洛陽官道走去。

馬踏飛塵,一夜奔行,行至天明,早已人困馬乏,於是蔡邕便決定在一樹林內休息片刻。東方的雲彩還像白絲一樣稀薄,藍色天幕也罩合四野。然而就在這時,忽聞馬蹄之音,見一人由遠及近,飛奔來到蔡家人麵前。這可嚇壞了蔡邕,待恢複了鎮定,細細問來。才知道原來是之前邀請自己赴宴的官吏曲興雅,他得知蔡邕連夜出城為了逃離五原郡郡守之後,感於蔡邕一表人才,德高品勝,特驅馬百裏,來告訴蔡邕情況。

原來,蔡邕的話,已經惹惱了郡守,當夜郡守便以書信告知洛陽黨羽,不要放過蔡邕這個不識好歹的酸臭文人,一定要斬草除根不留後患,讓他此生都不得回歸故土,一睹洛陽。也就是企圖再次陷害蔡邕,以報昨夜之辱。

都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如今蔡邕是親身體會到了。五原郡郡守王智本來就無才無學,能博得今日一郡之守的官位,也不過是因為身處亂世,且有哥哥王甫在前為其撐腰擋雨,國家混亂,大權旁落,才使得這等草包之人也竟然有機會為百姓的父母官,真是國之悲哀,民之不幸。

命運如此戲弄蔡氏一家,剛剛燃起的希望,轉眼間又破滅了。如今如果繼續堅持回洛陽,那就無異於自尋死路。

聞此情況,這一家人無不歎息,這洛陽,一時是回不去了。旅途多艱,命運多舛,一心歸鄉,路遇坎坷。洛陽去不成,隻好另尋其他去處,蔡邕想起自己曾經有一位莫逆之交,被稱之為“泰式山羊”在吳會定居,早年間曾邀他一聚,隻是凡事甚多,一直未曾如願,今借此機會,正好去他那裏避一避。五娘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故而計劃就這樣定了下來。一家人隻好放棄回洛陽的想法,投奔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