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技巧(1 / 3)

NO3.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技巧

閱讀方法的分類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麵就優化方法,提高能力,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比較性閱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麵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係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如《林衝棒打洪教頭》和《三打白骨精》,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後,不難發現,二者的體裁都是小說,但可以跨越時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題。

前者反映林衝的正義,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個性;而後者反映的是神話內容,借助了文字反映了神話故事的內容。又如《安塞腰鼓》與《姥姥的剪紙》,同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安塞腰鼓人技藝高超,姥姥剪紙技術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

《姥姥的剪紙》采取記敘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安塞腰鼓》則運用散文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再如《小草和大樹》和《輪椅上的霍金》都是小說,都是通過描寫人物的悲慘遭遇來激勵人們不要向困難低頭,但選材不同。

圍繞選材的問題,學生反複通讀兩篇文章,便可以找到答案;《小草和大樹》選材於英國,以夏洛蒂的生活遭遇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他們姐妹三人不屈的精神。通過對他們心裏的刻畫,反映人物的思想精神。

求解性閱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幹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

這種閱讀能否奏效,關鍵在於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

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

在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可以先板書出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為什麼作者要寫青海高原的樣子?青海高原一株柳什麼樣的精神值得你欣賞?作者為什麼要寫家鄉的一株柳,文章中你有什麼啟發?

學生根據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並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以及文章要表達的內涵,麵對困難,勇於迎接並能勇於承受,一定能戰勝困難。

質疑性閱讀

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

開始,學生的提法可能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可以笑其膚淺、簡單而挫傷了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於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結構,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幹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如學習《負荊請罪》,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以外拓展的前兩個故事表麵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鬥爭,實際上是什麼和什麼鬥爭?是屬於哪一方麵的鬥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的什麼品質?大家通過爭論、辯解,終於曉知:秦王與藺相如之鬥,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鬥,是屬於外交上的鬥爭,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

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去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點對於小學生如同“八卦陣”,學生鑽進去了,沒有老師的指引是鑽不出來的。

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鑽出來,”而且也隻有學生自己“鑽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對這一類疑點、有的給予點拔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

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麼,創造性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應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並加以恰當的點拔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於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

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隻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有口無心的讀不同於專心致誌的讀,盲目的讀有別於自學的讀;應付式的讀“食不知味”,有目的的讀“津津有味”。

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獲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誌地、自覺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閱讀能力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麵是課文的閱讀,通過閱讀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獲得其他能力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在首位。尤其在小學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更為重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的強調,但在現代人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隻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讓學生不是自主的去學習,而是逐漸適應了這種灌輸式的教育,因此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因而閱讀教學應做到讓學生感知後有所領悟,能夠積極主動的有感而發,在自己真正領悟之後,抒發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隻有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然而很多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發散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基礎。

對小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天真爛漫,生活閱曆基本上是一張白紙,對課本上的課文內容不能清楚準確地了解,老師在教學生識字、辨字、寫字的同時,不要忽視對課文內容的講解。中國地域遼闊,課文內容涵蓋了大江南北的山水、氣候、風情,小學生以直觀思維能力為主,不可能理解到遠於自己生活之外的知識。

因此老師在講過課文內容後,讓學生反複閱讀課文,仔細體會文中包含的豐富內容,讓學生討論,逐個表達對課文的理解,老師在最後做深入的點評,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蘇教版的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廬山的雲霧》,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廬山的雲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但是,學生對於廬山雲霧的印象也僅僅限於自己的想象,很少有學生真正的到過廬山,親眼欣賞過廬山雲霧的美麗姿態。

因此,要想教好這篇課文,就必須讓學生熟讀課文,反複閱讀,老師通過課文的講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閱讀、老師的引導、多媒體課件的渲染、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生活的豪情。通過學生思維的發散,運用豐富的想象學習這篇課文,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以致用,學生們從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都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求學生們學會閱讀,教師們抓好閱讀教學,從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可以說,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得實踐能力的重要源泉。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隻有把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連在一起,才能使知識能力兩者兼顧,一箭雙雕。所以,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

例如,對蘇教版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的教學,就可以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一篇敘事的課文,課文中通過同學們給小英的掌聲,給了小英鼓勵和信心。讓學生懂得不能取笑別人的缺點,要相互友愛的道理。

在教學中,通過小英前後生活的對比,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小英的生活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然後將自己的理解和懂得的道理帶到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你是否有嘲笑別人缺點的時候?通過這樣的教學,從反複的閱讀中讓學生明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不應該去嘲笑他們,應該友好的對待每一個同學。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個難以很好把握的大課題,需要每個老師依據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實際,把握閱讀教學的要點,以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都能自主的學習、自主的思考、自主的質疑、自主的感悟。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以達到發散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共同提高。

閱讀對寫作的作用

閱讀對學生寫作的作用

在文學創作中,一直強調“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因此,在中學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也著重強調“生活”對寫作的作用,而忽視了“閱讀”對於寫作的作用。其實,在中學生作文訓練中,閱讀應該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甚至是主要的途徑,它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可使學生累積寫作素材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任何文學作品都是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中學生的作文也應該是生活的反映。但由於中學生這一群體具有其特殊性,他們的學習甚至生活的主要陣地都在學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課堂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

因此,他們不可能像作家一樣長期投身於生活的海洋中去,他們還不可能與社會生活有密切的接觸,還不可能去做社會生活的主人。所以,要想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在課堂及課內外閱讀上多下功夫。

因為中學生通過閱讀所了解、掌握的書本的內容,也是一種生活,甚至是一種更廣闊的生活。這種“生活”大多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至少它是經過作者們精心錘煉過的,古今中外的生活都可以得到反映。

這樣,就可以彌補了他們接觸社會生活的不足,對作文所需要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即間接地從書本上了解了生活現實,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樣,閱讀多了,積累也就豐富了,學生也不再會有“茶壺裝餃子,難倒不出”的苦悶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解決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知寫什麼”的問題。

2.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可以說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寫作過程中,語言能力較低的學生通常言不達意,想要說的意思或內容難以表達出來或是表達不準確,甚至表達錯誤。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學生語言能力低的表現。

而通過閱讀,如堅持多讀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動的語句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語言感受的培養實在是大有益處的。受閱讀的影響,愛看中國現代名家小說的學生,其作文的語言或多或少都帶有那些名家的痕跡,有的如魯迅的“精警而風趣”,有的如鄉土小說家的“質樸中顯精妙”,有的如鬱達夫的“傷感沉鬱”;有的“細膩”,有的“委婉”,有的“清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