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技巧(2 / 3)

愛看唐宋詩詞的學生,其作文語言則既有模仿李白的“浪漫豪放”,也有學習杜甫的“沉鬱頓挫”,還有與李清照的“婉約”、李商隱的“感傷惆悵”等相仿。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大多都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含蓄、雋永、簡約、明白等語言風格,並在其作文中有初步的或是簡單的體現。

由此可見,在閱讀中,在對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賞中,學生可以盡情的在文學海洋中徜徉,體味到文學的奧秘,因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加強了語言能力,增強了語感。這樣,就有效的解決了學生作文中“寫得幹巴巴”、“語病多”的問題。

3.可培養學生作文想象力

文學源於生活,它是對生活的真實再現。但是,它又高於生活,它不隻是對生活的簡單的反映,它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而成的。是對生活的集中的、概括的反映。

也就是說,它是對眾多現實生活素材通過“藝術再創造”而成的。而這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就離不開思維想象過程。因此,在中學生寫作中,想象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想象思維,寫作的內容就難以生發,意境就難以深遠,主題就難以深刻。

而文學作品中準確、生動的藝術形象描繪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刺激讀者的感官,作用於大腦,引發相應的再造想象。學生因此可在默讀、精讀、反複誦讀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去領會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所表達的主旨和邏輯安排。在想象、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想象、思考。

這就無形中培養了想象、思維能力。學生在寫作中便可在生活(包括通過閱讀從書本上了解到的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對各種素材進行取舍、進行“藝術再創造”,這就解決了學生作文中“有很多材料,但不知寫哪些好”、“不知怎樣寫”的問題。

過程是相對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過程是指相對學生來說,是在學習某一知識、運用某一技能、體驗某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時候,需要經曆一個感知、理解、運用或實踐的過程。方法即在這一過程中學到某一方法,或運用某種已掌握的方法來進行學習。

教學時要注重“過程和方法”

過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及社會輿論,看重的都是學生的最後成績,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辛勤付出,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是不重視學習過程、隻片麵注重學習結果而出現的普遍現象。

教師教學時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隻需全神貫注地聽講,把老師所講的內容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照搬在卷子上就行了。這樣把形成結論的生動多樣的過程變成語文知識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分離了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的內在聯係,導致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應試書。”

語文學習已成為學生的一個沉重負擔,學生厭學甚至逃學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改變,語文教學是很難有出路的。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享受快樂的過程。在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當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關係,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及表現,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讓學生經過一係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多樣化的過程,真正理解學習內容,鞏固知識陣地,這樣也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對於在學習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和表揚;對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很努力但結果又不太好的學生,教師也要充分肯定他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幫助他找出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並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有興趣、有勁頭。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輕鬆地打開語文宮殿的大門。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完全改變了以前那種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簡單枯燥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去體驗、去感悟、去質疑、去表達,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式學習、辯論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在各種學習方式中逐步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實用的、靈活的學習方法。

教師還可以在課餘組織語文學習方法交流會,請優秀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大家一起研究語文學習的方法。還可以在各種媒體上收集語文學習的各種經驗和方式方法,組織學生一起學習。方法對頭了,學習語文也就事半功倍。

過程是相對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過程是指相對學生來說,是在學習某一知識、運用某一技能、體驗某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時候,需要經曆一個感知、理解、運用或實踐的過程。方法即在這一過程中學到某一方法,或運用某種已掌握的方法來進行學習。

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

美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幾乎眾所周知,那就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它把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的心靈塑造說得形象而深刻。的確,對於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

從要我讀到我要讀

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究其本質就是教師啟發學生明白閱讀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從被動、被迫的閱讀,轉變為主動、積極的閱讀,使學生具有強烈的閱讀願望,使閱讀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

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閱讀仍是不可替代的。看電影時,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聲音、圖像,一切都是設定好的,你隻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

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你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裏翱翔。的確,閱讀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即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禮”指的就是這個影響。通過閱讀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修養良好的人。

此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從提高自我寫作能力來看,閱讀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是表達。自古便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誡我們。

就學生來說,作文材料主要來自三方麵:一是來自課本,二是來自課外閱讀,三是來自自身生活積累。歸根結底,都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仔細觀察,認真積累。畢竟一個人的直接經驗相對來說比較少,更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而閱讀給予人的便是間接經驗。

古語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恒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的作用是引領學生進入閱讀領域的向導。隻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閱讀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閱讀行為化作自我內驅力,即主動閱讀,從而實現第一次轉變,從要我讀到我要讀,並為下一次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我要讀到我愛讀

從我要讀轉變為我愛讀,指的是端正學生的閱讀態度,從“我要讀”的願望、決心,提高到“我愛讀”的境界,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感興趣了,才會產生樂於接觸並力求參與其中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鼓勵學生質疑。在“問題驅動”下,學生“主動介入”的狀態,正是由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的最佳心境。從字斟句酌這些淺層次的閱讀,到對作品的內容與思想感情質疑的高層次的閱讀,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

當然,質疑閱讀,並不局限於同一篇作品進行閱讀,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風格與特色,可以進行一個大範圍的質疑比較閱讀: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與《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與質疑:老舍《駱駝祥子》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較與質疑: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與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鼓勵學生多疑、善問,正是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一個突破口。

其次,讓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當一回小老師。青年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表現欲,適時地給予他們一些表現機會,對推動他們主動閱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教會學生上網閱讀,滿足他們對新知識、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網上的文章時效性強,隻要將鼠標一點,學生可以欣賞到各種類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羅萬象。

強化激勵,優化環境,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另一法寶。在閱讀活動中,老師創設積極、寬鬆的課堂氛圍,真誠地鼓勵、表揚學生,鼓勵人人暢所欲言,讓學生品味到閱讀的甘甜。當然,老師對那些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雖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要加以補充、歸納。總之,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平等的態度、親切的微笑、積極的鼓勵和真誠的點撥,加上流暢的語言,定能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從我愛讀到我會讀

從“愛讀”出發,通過閱讀實踐達到“會讀”的境界,是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當代學生要讀的作品委實太多了,這就需要教會學生製訂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建立好的閱讀習慣。

1.製訂閱讀計劃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就讀年級的特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製訂閱讀計劃,目的是使學生的閱讀更具有計劃性和操作性。

閱讀計劃的內容包括準備閱讀的書目、可利用的時間、自檢方式三部分。在執行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製訂的計劃加以督促落實,收查讀書筆記、召開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劄記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力保證。掌握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閱讀時,必須明確閱讀的目的和任務,以此來調節自己的閱讀行為。對閱讀材料整體感知和把握閱讀過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體;認識領會標題及注釋對文章內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學會抓主旨語句等。

學會積累式閱讀,要學生堅持立足課內、輻射課外的原則,通過老師推薦的優秀網站或課外讀物,使學生知識麵向深度、廣度發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訓練。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複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並探索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此外,教師還須經常表揚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們學有榜樣,趕有對象,從而促進同學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我會讀到我讀懂

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和規律,目的還是讓學生提高閱讀效益,實現從“我會讀”到“我讀懂”的轉變,這是根本。

教會學生閱讀時做好摘錄,寫好隨感。許多學生課外閱讀並不少,但讀完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這與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關係。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學生借助這些技術來控製自己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麼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