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技巧(3 / 3)

同時把優美的語句和文章的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采讀物的長處,並消化吸收,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鑒。這樣,使學生養成不動筆不閱讀的習慣,積少成多,自然會豐富學生的內涵,打下堅實的文化積澱。持之以恒地這樣做,學生的語文素養定會大大提高。

此外,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腦,要讓每個學生均體驗到閱讀所帶來的成功。新學年開學初,我向學生發出“編輯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的倡議,作品集上學生可以將閱讀到的有益內容摘錄其中,可以把自己滿意的作文打印出來,並做好編輯工作。

老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給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漁”。讓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盡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的視野,實現閱讀過程的“四個轉變”,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掌握會讀書的本領,為終身讀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提高閱讀能力的策略

閱讀能力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作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許多學生的學習障礙是因閱讀障礙而起的,進而產生對作文的畏難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認知、興趣愛好、文化素養、人際交往等心理傾向和能力的養成,都可以借助閱讀來促進。因此,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學生的閱讀心理

閱讀是把看到的語言文字內化為讀者的思想,並領會其內容的過程。與成人相比,學生的閱曆淺、知識麵窄、語言中樞也不夠發達,因此其最初的閱讀活動隻能是朗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言語運動分析器的活動起著重要作用,它就像一個支柱,保持著言語視覺分析器和其他分析器之間的聯係。

教師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使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引發的興趣轉向閱讀思維中去,從而獲得有益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

閱讀是兒童了解自然與社會,獲得知識和經驗的主要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幹預他們的閱讀傾向,有助於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不同層次的讀者閱讀、理解、鑒賞文章內容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自由領悟,保護他們閱讀的良性心態。這種良性心態主要是指閱讀興趣。閱讀興趣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生活環境由家庭擴展到學校,開始相對獨立地接觸社會,逐漸具備了判斷簡單是非的能力,有時還會不接受成人的意見,堅持以自我為中心,並出現有意識的說謊等毛病。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引導,增強其生活的信念和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進而引導他們的閱讀興趣由簡單的讀發展到文學思索階段。

把各種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喜歡閱讀的學生,會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事半功倍的促進效能。事實證明,喜歡並善於閱讀書刊雜誌的學生,他們的寫作能力普遍較高,社會活動能力也比較強。

但是,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興趣的發展並不僅僅由年齡這個因素來決定,還與其生活的環境、家庭教養、社交圈子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就必須先了解其生活環境,並正確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結合閱讀心理,提高閱讀能力

1.誘讀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功能,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烘托、形象概括、語言渲染、表情強化等手段,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導讀

從眾多的教學實踐可知,在學生閱讀時,他的思維經曆了“感性認知、想象、聯想、推想、體會、評價”這樣一個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過程就要與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同步,抓住學生的心,而絕不能認為“讀教科書就是一切”,用成人化的解釋來代替兒童的自由感悟。

3.伴讀

一個好的家庭,應該在孩子可以開始閱讀的時候適當購置一些好的圖書;一個好的學校,應該千方百計讓學校圖書館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地方;一位好的教師,應該設法建立“班級圖書館”,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安排閱讀的時間,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與他們共同分享閱讀的快樂。

4.深讀

兒童文學對於兒童的意義不僅僅是帶來閱讀的快樂,也不僅僅是通過閱讀提高語文成績,它關乎兒童的理想和未來,影響一代人及一個民族的將來。在兒童文學世界裏,真、善、美和豐富的想象緊密結合,貫穿始終,這有利於兒童養成誠信、善良、富於想象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公民意識。

在兒童文學中,經典的作品種類繁多,不管是哪種兒童群體,都能從中找到適合他們的優秀之作。當然,除了兒童文學之外,科技故事、曆史典故等方麵的書籍也應該有所涉獵。

5.選讀

學生閱讀的隨意性較大,他們喜歡新奇的圖畫書籍,存在“求快”和“求厚”兩種不良傾向。前者導致閱讀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後者導致學生不切實際地讀厚書,辨別能力差,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信息的毒害。

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推薦好的文學作品,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閱讀方式,教會學生選擇讀物和篩選信息的方法,這是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6.善讀

所謂善讀,包括了略讀、精讀、快速閱讀等。略讀可采用讀標題、讀導語、讀摘要的方法,迅速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讀一些名著、佳作和學生喜歡的、需要的文章並及時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快速閱讀是為了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以適應時代和生活需要。要使課內外閱讀效果好、有深度,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佳作、名著前,先閱讀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閱讀後查閱相關的書評,多方麵、多角度地把握作品,深化認識。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隨著閱讀量的提高,學生品嚐到閱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就會自己找書讀。一個人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終生受用。閱讀到什麼程度?教師在進行指導時應由學生自行決定,讓學生充分發揮才智,發展個性,其目的隻有一個,讓學生感悟到讀書的好處。

培養數學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閱讀能力已不再隻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外語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

因此,在隻重視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加強數學閱讀教育研究,探索數學閱讀教學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認識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學生數學閱讀的現狀

對於閱讀數學教材的主要困難,多數學生認為是數學語言太抽象、內容太枯燥。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和抽象性是數學工具性的基礎,體現了數學學科特點,也是數學魅力的一種展現。學生對抽象語言的評價情況正反映出他們數學閱讀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的現狀,然而理解和吸收這些抽象的數學語言正是閱讀數學教材要突破的核心問題。

筆者在教學中加入閱讀教材的部分,在個別班級的數學課堂上也安排了閱讀時間。為了真實反映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我在講授集合《子集、補集、全集》一節時安排了數學語言中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轉換的環節,對本班學生測試,調查學生現有數學閱讀能力及具體閱讀方法。

測試結果表明,所有學生在閱讀數學材料時習慣於勾畫重點,能有效地運用數形結合思想等數學來理解材料,進行知識的類比遷移。但是數學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在閱讀過程及之後的練習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1.學習主動性的差別

在材料中,關於補集定義的Venn圖,我並未直接給出,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自己直接畫出,而相對較低的同學需要我給出圖像。

2.語言轉化意識不同

在PPT課件上給出補集的文字定義,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主動寫出其符號形式,而成績相對較低的學生直到閱讀下一頁時,才會從PPT中感知其數學符號形式。

3.數學思維能力不同

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感知材料中的個別元素,也能感知那些“有數學意義的結構”,並可以意識到材料中隱蔽著的問題。但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隻是直接接受結論,而不能進一步擴展思考,其數學思維比較被動。

綜上所述,現今大部分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閱讀能力,但是往往忽視了數學教材閱讀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後進生在數學閱讀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是由於數學課程語言的抽象性及其靈活內部轉換的特性所造成。

培養數學閱讀能力的意義

學生智力發展的診斷研究表明,學生的“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課程語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從而造成知識接受質差量少。

教學實踐也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理解問題時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語言係統,提高數學語言水平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育意義,其獨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學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1.有助於數學語言水平的提高

所謂數學交流是指數學信息接收、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狹義指數學學習與教學中使用數學語言、數學方法進行各類數學活動的動態過程。而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因此,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根本。

然而,學生僅靠課堂上聽老師的講授是難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數學語言係統的。隻有通過閱讀,作好與書本標準數學語言的交流,才能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鍛煉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提高數學語言水平,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係統,提高數學交流能力。

2.有助於發揮數學教科書的作用

數學教科書是數學課程教材編製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可是,目前我們廣大師生並沒有很好地利用教科書,僅把教科書當成習題集。這正是教師講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現象產生的原因——缺少閱讀教科書的環節。

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貝爾對數學教科書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數學教科書曾作過較為全麵的論述,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材料的來源,而不能僅作為教師自己講課材料的來源,必須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其實,我國義務教育數學教學大綱中已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

3.符合“終身教育和學習”的思想

眾所周知,未來社會高度發展,瞬息萬變,這決定了未來人不僅要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功底,更需要他們有較強的自學功底從事終身學習,以便隨時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而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重頭戲就是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其閱讀能力。

4.有助於個別化學習

這樣能夠使每個學生能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各自可能達到的水平,實現新課程的目標。新課程的全新理念是“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實現這個目標僅靠集體教學是辦不到的,其有效途徑是集體教學與個別學習相結合,而有效個別學習的關鍵是學會閱讀。

研究也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書籍方麵特別無助。因此,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

5.符合未來高考命題的趨勢

現在高考題中信息題的比例越來越多,更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