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科普教學指導
科普活動的概念和意義
科普活動的概念
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是指采用人們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
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學校是進行科普活動的最佳場所,也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溫床,因此,在學校開展科普活動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開展科普教學意義
“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誰掌握了麵向未來的教育,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擔負著科教興國的曆史重任。因此,把科普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非常必要。
現代科技實驗教材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貼近學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強,是加強科技教育,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
這門課的開設必將增強我國少年兒童的科技意識,全麵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對從小培養少年兒童學習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從而成為具有創造精神的,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建設人才打下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就需要教師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對科技的好奇心,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科普課上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讓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求得自我發展,逐步學會做人,做個現代的人,做個科學的人。
開展科普教學的方法
構建科技教育體係
學校應深刻認識未來激烈的科技競爭,實質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學校開設現代科技課,就是要科技教育從娃娃抓起,培養他們對科技的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參與科技活動的能力,從而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人才。
學校對科技教育工作十分重視,在認真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多方論證,構建起一個較為全麵、係統持科技教育網絡。
校長是這個係統的領導者,負責整個係統正常運轉的監控工作。下設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指導各實驗教師製定研究計劃與具體操作實施,通過紮實深入地研究和教學教育工作,最終把學校培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適應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
抓好科技師資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自進行實驗以來,學校領導堅持深入課堂,聽課指導教學,提高科技教育的質量。每星期抽出一天的業務學習時間,組織實驗教師一起學習現代科技實驗教材編寫總體構想,學習有關加強科技教育的文件和資料及有關的教參、教材等;每兩周彙報一次科技教育情況,期末要寫出1篇至2篇有見解、有創意的論文,並派教師到先進的學校參觀學習。
同時,學校還要聘請有關部門的技術人員作輔導教師,舉辦科技報告、講座,為實驗教師訂閱科技刊物,使教師的專業特長,自身素質有一定的提高。師資水平的提高能為科技教育的全麵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落實課堂教學主渠道
科技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而傳播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意識、訓練科學思維,提高科技能力的主渠道在課堂。在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上,學校應采取“一科為主,多科滲透”的辦法,優化科技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學科滲透方麵,學校應要求教師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的基礎上,認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找出最佳滲透點和結合點,把科技教育納入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發揮各科教學的綜合功能,強化科技教育。
開展好科技教育活動
每周抽出一個下午的時間作為全校科技讀寫活動時間,讓學生從家裏或圖書館借來科技圖書,大家在一起互相傳閱、相互推薦,自由閱讀、自主摘抄。
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手抄本、手抄報、故事演講大賽等活動,給同學們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也可以開設特色班,教授科技內容,在特色班教育活動中,學校應堅持做到“五定”、“四有”,即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計劃、定製度,有組織、有備課、有檢查、有成果,做到“實而不死”、“活而不亂”,促使學生人人參與、個人發展。
為了激勵學生學科技、用科技,學校還應在每學期定一個月為“科技創新月”,通過舉辦科技知識講座、創造技法輔導,開展小發明、小製造、小論文、小設想等評選活動,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提高創造實踐能力,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思想情感。學校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可評選出本學期的“科技星”和“科技先進班”。
科普課的創新教學方法
學校在進行科普教學中,應注意讓低年級學生在“玩中學”,高年級學生在“想中學”和“做中學”,具體的教學方法有許多。
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接觸各種問題的新奇現象,去尋找問題的因果關係,從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采用各種方法去做探究性的實驗活動,從中得出結論。
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上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指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創造,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創精神的發展。
例如,教學《穩不穩》一課時,可以啟發學生:“不倒翁”為什麼總是搖搖晃晃不倒呢?這裏麵有什麼秘密嗎?出於好奇,學生很想知道這個秘密,為解開這個謎,可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去研究,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去獲取知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此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設計形式各樣的不倒翁。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不但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還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法來組織開展教學。要運用小品、短劇或實況模擬等形式,寓科普教育於表演過程中,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學習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
角色扮演法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對他們將要扮演的角色,師生需要共同策劃,從學生個性、能力、表現才能等方麵加以仔細選擇,啟發、引導學生對承擔的角色作一番研究,領會角色位置,角色所起的作用,角色反映的科學意義等,讓扮演者十分投入自己所承擔的角色。
教師要及時提醒並靈活解決角色扮演中出現的問題,但必須注意避免對學生起支配作用,要放手讓他們去體驗角色,創造氛圍。
例如,在教學“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一活動中,課前可把活動室布置成“地球——人類樂園”形式,在黑板上貼上世界地圖,在牆的四周掛上美麗的自然環境教學掛圖,教室裏放上地球儀,學生們戴上自製頭飾,扮演成農民、工人、博士、市長、漁民模樣,拿著自製道具組織科技活動。
“漁民”可以講“魚兒離不開水,有水才能捕到魚”,“市長”可以說城市建設需要地球提供資源,“博士”則告訴大家“人類隻有一個地球”。
通過運用角色扮演法組織有趣的科技活動能夠深深地吸引孩子們,激發他們的思維,使他們認識地球,知道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從而認識到愛護地球、關心地球是全世界人類的義務和責任,讓他們為愛護地球獻計獻策。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和發展。
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相互交流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學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其過程往往流於形式,教學目的也無法落實,組織有效的“合作研討”能較好地解決教學效益問題。
對於科技課上的科技討論,某些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不要爭於下結論,而應當組織學生研討,給每個演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你一言,我一語,在研討爭論中獲得了知識。
“合作研討法”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而且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使及時的反饋成為可能,使課堂呈現出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合作場麵,而這種合作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引導著學生積極地思維。
一般在幾種情況下,組織學生進行合作研討: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在理解知識的關鍵處;在教材出現難點,學生理解受阻時;某些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或有多種解釋時都可以引導學生分組研討。教學實踐證明,合作研討法能使學生在多向交流中進行參與,喚起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模擬創造法
根據科學教育內容要求,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象,獨立或協作完成某種科技作品或設想,即模擬創造法。這種教學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創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教育學生敢於想、善於想、勇於實踐;要多欣賞,勤鼓勵,耐心幫助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理由傷害學生純真的心靈和創造的熱情。
如在教學《漫畫仿生》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把某種生物的某種功能和本領與日常生活的需要聯係起來,提出一些發明創造的設想,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大膽發言,有的說:“我想發明一種測溫筆,筆芯在不同的溫度下會改變顏色,根據顏色的變化,測知物體的溫度。”有的說:“我想發明一種變色、調溫服裝,一年四季都能穿,很方便。”
學生發言多種多樣,甚至異想天開,顯示出非常強烈的創造欲望。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引導。學生獨特的想法得到尊重,得到表揚,能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發揮,創造意識得到有力強化,有一部分學生動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運用模擬創造法開展教學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又能夠通過創造、設想的全過程,全麵檢查考核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科技課上的創造技法課,除了采用模擬創造法,還采用創造性探討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暗示教學法
教學中運用人的無意識記憶,把人的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統一起來的,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到學生到知識的一種方法。
暗示教學法的關鍵在於組織和創造學習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係列的暗示手段。如優美的學習環境,輕鬆舒緩的音樂、節拍、抑揚頓挫的配樂朗讀、逼真的情景的創設,演生動有趣的短劇,讓學生參與到活潑的遊戲中。
這樣,學生有良好的情感體驗,適於引發學生無意識學習的潛能,調動學生全部的身心活動,把他們的注意力誘導和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造成一個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超強記憶能力,最有效地掌握教學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如教學《孔明燈》一課時,教學開始,教師可讓學生邊聽故事邊欣賞圖畫。學生都是故事謎,有趣的故事能深深地吸引他們。這個故事能使他們仿佛看到1000多年前諸葛亮發明孔明燈,利用孔明燈的情景,不知不覺地了解有關孔明燈的一些知識,同時也激發學生研究孔明燈的興趣。
這樣運用暗示教學法,把知識教學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兒童的好奇、好動、好玩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引導到對科學知識的熱愛上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經常組織“接力賽、奪紅旗、辯論會、科技活動遊戲、科技活動展覽、科技知識競賽”等富有激勵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競爭的環境中學習、鑽研、思考、探索、交流,培養他們互相激勵、敢於競爭、不甘落後、永不滿足、力攀知識高峰的思想意識。
創設這樣的環境不但使學生思維暢通,而且會富於創造,對於培養學生理解、表達、動手、想象、創造等能力也均有好處。
在教學中教師除采用以上幾種方法外,還可采用常用的講授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觀察法、比較分類法等教學方法。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抓住特點教授科普課
在科普課教學上,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靈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知識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俗話說:“理隻有一個,法卻有千萬。”在現代科技教學中,要抓住低年級年齡小、愛玩、愛動、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玩”中學、“想”中學、“用”中學、“做”中學,以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一課中對於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的教學,如果教師隻是平淡地講小蝌蚪是先長後腿,再長前腿,等等,那學生隻會覺得枯燥無味,沒有多少興趣而言。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充分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天性,將有關蝌蚪生長特點的知識傳授融進《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中,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到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成長為青蛙的,課下每個同學都會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都能說出小蝌蚪是“先長後腿—再長前腿……一步一步成為青蛙的”。
再如,教學《垃圾》一課,為了使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可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開展“垃圾和我”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媽媽、小學生、居民等,彙報在產生垃圾、處理垃圾等方麵所做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種教學方法設計抓住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積極狀態中,不僅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增強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初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生參與更加積極主動
心理派代表人物布魯納曾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求知過程中的心理需要,符合兒童好玩、好表現的心理特點。隻有創造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切實增強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又啟發學生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有重量的氣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參與了整個認識過程,不但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還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讓學生參加學習活動應麵向全體學生,人人參與教師指導絕不可“越俎代庖”,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獨立獲取的知識,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時間,讓學生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獲取成功的體驗,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生創造意識更加強烈
現代科技課需要學生機智、巧妙、創新、獨特的思維參與,而學生的這一思維活動同環境、氣氛、情感、興趣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對小學生來說,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激發求知欲望,增強探索的勇氣,而且會幫助他們開拓新思路,引發創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