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積極探索創造這種課堂氣氛的方式、方法。在教學中要本著多鼓勵、多啟發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多給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和發明創造的機會。
學生的創新想法或做法無論多麼荒唐、幼稚都不能嘲笑,反之要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發揮創造性。
例如,科技活動“改造玩具”一課,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改造玩具”,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大膽發言。
有的說“將我的布娃娃改成會叫的娃娃”,有的說“將我的飛機做成會飛的小鳥”。學生發言多種多樣,甚至異想天開,顯示出非常強烈的創造欲望。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引導。學生獨特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鼓勵,能使他們極大地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有利於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
語文教學中的科普教育
語文教學在科普教學中的意義
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隻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含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麵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未來社會必定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那麼,他們將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麵的危險。
通過語文教學提高科普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閱讀教學與科學教育相結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學知識,練習語言文學技能的同時,接受科學教育的感染和影響。
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寓語文基礎教育於廣闊的科學世界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為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找到新的生長點。
1.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含量
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花,來自於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對事實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了解。語文教材為我們的科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吃透教材。
現代的語文教材,一般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科學知識。有關於自然方麵的,有關於氣象方麵的,也有關於環保方麵的……
歸納起來簡直就是一本科學的百科全書。這些知識,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濃鬱了學生的科學文化底蘊。語文教材中的這類課文讓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科學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把握人物精神,培養科學興趣
行為科學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著學業和事業的成敗。科學情感更是一切科學行為之源,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學生科學情感的培養。
在教學科學家的故事的文章時,老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去體會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科學家的精神實質和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讓科學家們成為他們的榜樣和偶像,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由此,學生也明白了隻要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目標專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實現的。
3.了解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那他們學科學,用科學就會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上,有的家長會用豎筷子、紙上現字等現象宣傳封建迷信,一些學生由於沒有學過相關的知識,就會信以為真。
針對此類現象,老師可以上一節科普課,讓學生自己做明礬寫字的實驗,筷子直立的實驗,這樣做不僅能破除封建迷信,還能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使校園的學科學的氣氛更加濃厚。
4.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調查研究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內容講到了關於環境保護方麵的問題,教育我們要合理地、科學地利用自然環境,這樣,能造福於人類。反之,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例如,學習《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後,老師可以搜集有關水資源缺乏的資料,讓學生增加節約用水的意識。
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走出校門,來到附近的河流,親眼看看水資源的汙染問題。在活動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采集水標本,請科學老師幫忙進行分析研究。
學生通過調查和訪問,了解產生汙染的原因後,可以寫出調查報告,並向當地政府提出倡議,號召家鄉人民愛護家鄉,愛護水資源,采取科學方式進行綜合治理。
開展語文競賽,滲透科技教育
語文競賽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它一般不受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限製,它的存在和發展為開展科技教育創設了一個自由而寬鬆的環境,也為學生中的科技骨幹力量,特別是一部分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1.科學兒歌朗讀比賽
朗誦是學生應該經常舉行的一項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誦愛科學的兒歌宣傳科技知識,有利於啟迪兒童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愛科學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為未來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2.開展電腦作文競賽
當今時代已進入了高科技信息時代,電腦的運用已開始普及。開展電腦作文競賽,就是讓學生利用電腦直接作文,打破傳統的作文方式,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現代技術手段的優越性,激發科學興趣。
3.開展機器人設計比賽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當學生對現代科技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而且愉快地進行學習。
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也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因此,學校可以舉行機器人設計大賽並要求為設計的機器人寫上說明,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想象能力。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對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進行科學啟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注重滲透,講究科學,鼓勵探究,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不斷發展。因地製宜的科學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操作水平得到了鍛煉,創新精神得到了發展,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雖然語文課不像科學課那樣直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材的功能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科技教育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自身固有特點。
物理課上的科普教學
在最近的百年裏,物理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今天的物理學仍在飛速發展,已出現了許多新的領域和全新的物理觀念,仍然是現代前沿科學中最為激勵人心的學科之一。
麵對一日千裏的現代科技,物理教師有必要對物理學的現代進展的各個領域有一個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後把它們通俗的引進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來。
教學中引進新奇物理知識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與物理教學相關的新奇有趣的知識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教學,適時透露或講述這些知識信息,既能對教學過程起畫龍點睛的妙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
如在講述慣性一節時,教師為印證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輪船為例,最後引進慣性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由於輪船質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時遇到礁石等障礙時根本就不轉彎,它也來不及轉彎,直接就壓過去繼續航行。
還可以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引進天文知識,如黑洞,講述光也無法逃離黑洞引力的束縛。根據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質量算出黑洞半徑不到三公裏。
學生們知道大的恒星半徑是百萬公裏,現在塌縮成不到三公裏,那麼他們除了驚歎還是驚歎。實際上這也在無形之中為我們解決了黑洞半徑的估算這一考點。
在教學過程中,隻要我們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通過網絡收集能夠緊扣教學內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識信息,再通過備課組織這些信息,上課時合理創設情景巧妙穿插講述這些知識信息,不僅能使教師自身知識麵得到拓寬,更能開拓學生眼界,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對物理最排斥的學生也會接受物理的。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科技意識
加強實驗教學,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許多學生都感到物理“難學”,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學中缺乏實驗。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非常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我國中學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程中,我們對物理實驗教學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為了研究好這些課題,教師必須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學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難,並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解決的方法,努力開發一些直觀的演示,同時在教學中引進近代物理學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現代科學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發演示光的幹涉和衍射,用發光二極管演示電磁感應中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等。
在實驗教學中,可在規定的實驗中,適當增加相關演示項目,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例如“分子間作用力”的演示,可在兩隻乒乓球間夾上一段彈簧,球的外側套上橡皮筋,平衡時,引力等於斥力;增大球距時,引力大於斥力。縮小球距時,引力小於斥力。
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更多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外活動增進物理了解
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物理教學和物理測試中應努力體現“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精神,使中學物理教學和測試的內容更接近現代物理的發展,體現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
教育主管部門也明確要求學生要“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能讀懂一般科普類文章,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因此,要求我們教師在課餘時間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了解有關當代物理學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進步。
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和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並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
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還可以聯係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其次,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學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識,結合實際去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學習“水能風能的利用”後,可調查當地能源使用情況、環境汙染情況,並提出改進意見,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調查噪聲汙染、熱機的使用、農村用電等情況。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如自製電鈴、自製平行光源、製作針孔照相機、製作潛望鏡、自製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並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製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後自製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物課上的科普教學
倡導探究性學習
新一輪生物學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的簡單轉變,更包含著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深意和期待。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偏重於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解題的技能技巧,忽視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技能,因而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書呆子現象。這一現狀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進步很不適應。
而且,枯燥的知識灌輸、學了無用處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濃重,學習被動,充滿了隻為分數的功利型學習觀念和“裝卸型”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學習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觀念。
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衝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嚐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製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老師應把課堂放到校外去,例如:河溝裏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衝,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