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雕塑的學習指導(1 / 3)

NO8.雕塑的學習指導

雕塑的起源和發展

外國雕塑的曆史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個種類,以各種可塑(如粘土)、可雕、可刻之材料(如金屬、石、木等)表現藝術家一定的創作意圖,創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深度、空間形式的藝術作品。

外國雕塑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各個國家和地區、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作品極其豐富、題材內容廣泛、形式風格多種多樣。

外國古代雕塑藝術,包括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出現了以埃及雕塑、希臘雕刻、羅馬雕刻、中世紀雕刻和文藝複興時期雕刻為代表的外國著名雕刻藝術。這些亞非歐三大洲主要文明古國的優秀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化藝術遺產的瑰寶。

外國最早的雕塑是在人類為勞動和生活需要創造生產力極低的勞動工具,即石器工具的同時創造的雕塑藝術《維倫多夫的維納斯》。作品產生於2.5萬年前,這類雕塑體積小,供原始人隨身攜帶,它們看來像是原始部落神聖的生育神,曾在歐洲流傳了很長的時期。新石器時代開始後,人類被迫放棄狩獵成為牧人、農民,各種手工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

此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為滿足宗教需要,雕刻家們雕刻了許多巨大的石雕頭像。而古代埃及雕刻家也開始了他們的創作,並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雕塑起始年代眾說不一,最普遍的說法也許是1897年,羅丹雕塑作品《巴爾紮克紀念像》問世,1881年德加的《14歲的小舞女》在展覽會上所引起震動,或者更早的年代,杜米埃在1830年創作的《頭像》,其表麵誇張變形的手法令人震撼,從真正意義上講沒有一個雕塑能夠標誌著全新階段的開始。

我國雕塑的曆史

我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鬱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如秦漢雕塑的粗渾、雄大,魏晉雕塑的健朗和瀟灑,唐宋的豐富、瑞麗等。中國古代雕塑也充滿了寫意傳神的特點,認真追究起來,很少有像古希臘作品那樣符合現實中的真實標準的。它不習慣於玩雕塑作品的表麵和細部,更喜歡那種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覺、意境,引發出一連串遐想的空間,把人們引向一個藝術世界。

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彩,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牙、木、竹等。

我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

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青銅器上的紋案,主要有動物紋、幾何紋。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充滿威嚴而神秘,崇高而怪異的美感。而從這時期考古挖掘的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見有神像,這是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

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作精細。

秦兵馬俑是我國最早的紀念碑式的群雕。場麵壯觀,氣勢磅礴。采用一種橫向式的布局,風格寫實,是中國陶藝史上的一個奇跡。

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當數隋唐時代的陵墓石雕、墓室俑像,以及石窟、寺廟雕像。如唐朝人民創作了“唐三彩”、四川的樂山大佛。

隋唐以後,雕塑發展轉入低穀,而繪畫得以發揚。到清代時期,我國雕塑藝術在內容、題材方麵開始落入世俗化。造型手法上由概括、簡練、堅實、生動演變為鬆弛和纖細,轉入一種賞玩情趣。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引進了西方新思潮,並有了一批留洋回國的雕塑家。從此我國傳統廟宇雕塑走向衰落,隨之而來的是西方雕塑的湧入。這一時期的雕塑主要以肖像為主,作品有《孫中山像》、《蔡元培像》等,為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建國以後,我國的雕塑事業得到迅猛發展,主要是以劉開渠、滑田友、王乙、曾竹韶、傅天成、張鬆鶴、肖傳玖、王丙召等人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為代表。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落成是中國現代雕塑的起點和裏程碑。20世紀50年代,由“魯美”師生設計製作的農展館前的“人民公社”兩座大型廣場雕塑,掀起了雕塑事業的第二個高潮。

20世紀60年代,雖然雕塑轉入低穀,一味反對形式主義而強調學習前蘇聯寫實手法。但也創作出一些好作品,它們是“四川美院”創作的《收租院》、“中央美院”和“魯美”創作的《農奴憤》等。

20世紀80年代,迎來了文藝繁榮的春天,“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促進了文藝事業的發展,許多城市大搞環境建設,大力發展城市雕塑,這些雕塑作品起到了美化城市、陶冶情操、紀念和教育的作用,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使中國雕塑藝術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各種西方流派的傳入為我們開闊了眼界,也衝擊了我國單一的現實主義藝術格局。

如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往來頻繁,使我國的雕塑事業迅速發展,並與國際接軌,從而創作出形式多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意味的中國現代雕塑作品。

雕塑的種類及特點

雕塑按構造材質可分為銅雕、石雕、木雕、牙雕、骨雕、根雕、玉雕、漆雕、玻璃鋼雕塑、貝雕、冰雕、泥塑、麵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銅雕

銅雕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製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具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雕塑都是銅製的,比如羅丹的《思想者》、《青銅時代》,因為銅材質的質感、可塑性、規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的豐富性等特性很適宜做雕塑,這也是玉雕、木雕、石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石雕

石雕就是采用各種不同石料雕成的作品,它在曆史上占重要地位,不論國外或國內很早就發展了石雕藝術。

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崗石、惠安石、青田石、壽山石、貴翠石等做材料。花崗石、大理石適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壽山石的顏色豐富,更適宜於小型石雕。

石雕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石料性質和雕刻者的習慣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傳統的方法,構思、構圖、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個人獨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畫好水平線和垂直線,打格子取料,用簡易測量定位的方法進行雕刻;二是采用新的工藝,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後將石膏像(模特兒)作為依據,依靠點形儀,再刻成石雕像。

木雕

木雕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為材料進行雕塑。一般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

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

牙雕

牙雕一般以象牙作為雕刻原材料。象牙與一般的牙齒不同,其表麵沒有琺琅質覆蓋,非常怕酸,強酸可以將它腐蝕,弱酸亦可使其軟化。如將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變軟,再用刀或其他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骨雕

骨雕就是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骨雕的曆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

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準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盡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根雕

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一般說來進行木雕創作的工具,如鋸、木銼、鑿子、刻刀、扁鏟、斧頭、木鑽、木錘、刨子等,都可以用來進行根雕創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紙(布)、粗細布、棉紗、繩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時,如火烤、蒸煮、防蟲處理時還需要一些用具,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備。

用以根雕製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還有些輔助材料,如膠(水膠、乳膠)、石蠟、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著色時,還要準備所需的顏料。

玉雕

玉雕總稱玉器,有悠久的曆史。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已有玉佩出現,商朝的琢玉技藝就比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瑪瑙、黃玉、獨玉、岫玉等幾十種。因為玉本身性質細致、堅硬而溫潤,或白如凝脂,或碧綠蒼翠,色澤光潔而可愛,適合製作名貴的裝飾品。

至於玉石的製作,一般人以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實不然。玉石的質地很堅硬,雕刀刻不進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製作時,用各種形狀的鑽頭、金鋼砂和水,根據作品形狀把多餘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長的時間。

漆雕

漆雕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也叫剔紅,其技藝始於唐代,工藝流程極其複雜。製漆、製胎、打磨、做裏退光,等等,過程繁複,用時很長,因此大型漆雕也極其昂貴,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貴胄的陳設品。

漆雕是一種在堆起的平麵漆胎上剔刻花紋的技法。元、明時期傳入北京。經漆雕藝人們的辛苦鑽研,漆雕技藝逐漸完美成熟,漆器成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北京漆雕與湖南湘繡、江西景德鎮瓷器齊名,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

玻璃鋼雕塑

玻璃鋼雕塑是雕塑的一種成品類型,具有質輕、耐腐蝕、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又稱FRP,學稱纖維增強塑料,國內在習慣上稱之為玻璃鋼。它是以合成樹脂為基本材料,以玻璃纖維及其製品為增強材料組成的複合材料。

貝雕

貝殼的種類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還是很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

貝雕巧妙地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自古而來記載著人與海的故事,傳達著人們對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期待。

冰雕

冰雕,是一種以冰為主要材料進行雕刻的藝術形式。冰雕分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冰雕塑與其他材質的雕塑一樣,講究工具使用、表麵處理、刀痕刻跡,但由於它材質無色、透明,具有折射光線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體感不強,形象不夠鮮明。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造型時采用石雕和木雕手法,強調體麵關係,突出形體基本特征,力求輪廓鮮明。在此基礎上,精雕細刻,或者實行兩麵雕刻,使線條互相相交,雕痕縱橫交錯,在光線反射作用下,尤顯玲瓏剔透,從而取得遠視、近視俱佳的觀賞效果。

泥塑

泥塑,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2006年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麵塑

麵塑,俗稱麵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麵塑藝人“隻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捏麵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麵,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陶瓷雕塑

陶瓷雕塑始自秦漢盛於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一般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製品,需經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並經高溫燒成。

按製作方法可分圓雕、浮雕、鏤雕、捏雕等數種。按製品可分素雕和彩雕兩種,包括陳列美術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製作時必須考慮到幹燥和燒成收縮,防止翹扁變形及裂紋斑疵等。

石膏像

石膏像指以石膏為原材料雕刻而成的人物頭像,一般用於美術教學、練習之用。石膏像是頭像素描的基礎。畫石膏像是為了更好理解頭像的結構,光影。石膏像之所以色調麵積大是材質決定的,如果把真人頭糊上石膏也是一樣的效果。且色塊隻是畫素描時人為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