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雕塑的學習指導(2 / 3)

雕塑的工藝和製作

銅雕製作工藝

1. 搜集素材。

銅雕製作第一步就是搜集素材,找該作品各個方位的圖片,然後做1:1的泥搞,為定型提供紮實基礎。

定型泥塑參照小稿等比例放大後進行修改,直到作品與參照素材完全一致後再進行模具翻製。

2. 模具翻製。

翻製模具是根據作品的複雜程度而決定方案,較為簡單的作品可采取石膏翻製,複雜一點的就要用矽膠翻製。

3. 蠟型灌製。

模具翻製完後再把融化好的石蠟灌到已經製作好的石膏模具或矽膠模具裏,等石蠟冷卻後拆開模具,蠟型作品就形成了,這一步我們稱其為“蠟型灌製”。

4. 製殼。

接下來開始“製殼”,製殼也是采取兩種方案,小件或者複雜的我們應該選用精密製作,所謂精密製作就是用精致石英砂一層一層把製作好的蠟型包起來,然後再用高溫把殼裏麵的石蠟燒淨。

簡單一點的作品如平麵浮雕、大銅錢、銅佛像的背麵等作品沒有過於複雜的工藝光麵可采取“樹脂砂箱製作”。

5. 鑄造。

製殼完後就到了鑄造這個環節,在高溫下把銅棒或者銅錠化成銅水後灌注到做好的殼或砂箱裏麵,等銅水冷卻後拆開製殼,清冒口打磨,然後把已經打磨好的銅雕拚在一起,這時就可以看到一件大致的銅雕作品了,接下來開始清理焊口,把拚接好的銅雕焊接部位都處理得如泥稿一模一樣。

6. 表麵作色。

銅雕著色要根據客戶要求來定,主要是該銅雕作品是反映什麼時期的,如果是古代的一般適合青銅色,近代的適用於古銅色。當然,現代就很多了,鑄銅人物雕塑,有的貼金,也有鍍金的,還有彩繪的。

7. 上油、封蠟。

著色完後就是最後一道工序上油、封蠟。經過這麼多步驟後一件銅雕藝術品就算鑄造完成了。

石雕雕塑工藝

石雕工藝流程大致分為選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鏤雕、精刻修光,配墊裝墊、打光上蠟六道工序。一般作品都自始至終由一位藝人完成。

1.選料布局。

石料是石雕作品的物質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高明的藝人若無好石料也難以雕出好作品來,所以選料是至關重要的,選料大致可分按料選題和按題選料兩類。

按料選題首先要對石料作最基本的選擇,主要考慮是否結實、脆軟。如若石料鬆散、多裂,或者質量很差、多硬釘,則難以用作雕刻石料。然後根據石料的形態、質地、色彩,苦心經營,精心設計。

石雕和一般繪畫雕塑相比,既有確定主題,選擇題材,經營位置,刻劃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質材料強烈製約的個性。所以,石雕從布局開始就要“因材施藝”,藝人往往將石料擺在案頭,橫擺斜置,仔細觀察,反複構思,當麵前的石料與腦中的某一靈感圖像相契合,產生創作衝動時,才揮錘握鑿,確立作品雛形。

按題選料則與上述相反,先有主觀構想,形成了某個新穎構思,貯於腦中,然後苦心尋找合適的石料。雕刻人物題材要求石色純淨文靜,花鳥題材的石料以絢麗多彩為佳,山水題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態突兀多變,精雕作品則要求石料質地優良,石色豐富。許多題材還要求石料有一定的體積。

一般的批量產品,由於有既定的質量標準,在布局上雖然不可能像機械產品一樣千篇一律,一模一樣,但也不允許有很大的變化,離開樣品很遠,所以其布局是比較簡單的。而精雕作品的布局則要求別出心裁,別開生麵,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故而布局對石雕作品成敗以及藝術價值高下有著重要的影響。

2.打坯戳坯。

石雕藝人的構思布局若胸有成竹,可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少數大型作品或構圖複雜的作品,要畫設計圖或捏泥塑稿。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鑿大刀闊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輪廓,景物的大塊麵,以最簡練、概括的手法,將構思變成視覺形象。

打坯中特別強調整體觀念。藝人有所謂“四從”的說法,“四從”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從主到次,從表到裏”。

整體給人以總印象,大效果,諸如作品的主體是直立、橫置還是傾斜,作品的外形是長方形、三角形還是圓形,等等,都會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覺。

再如對外輪廓線的處理對作品影響也很大,哪些地方要“開門”(為破長直線的凹線),“開門”的部位,大小,等等務須仔細推敲。打坯時必須從這些有關整體效果的地方著手。

“從大到小”,在一件作品中體積(或麵積)較大的景物先予定位,其他部分也就容易安排了。

“從主到次”,在不少作品中有些體積不大的“眼”,如花卉中的花,人物中的頭臉等,先確定它們的位置、大小,就可以此為準,生發開去。

“從表到裏”,要求首先處理好作品欣賞的第一層次,然後作深入刻畫,使作品跌宕起伏,層次豐富。

戳坯是用闊鑿戳出景物較小的分麵,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闊鑿戳坯的。戳坯和打坯都要留有餘地,以備必要的修改調整,同時又不能太臃腫,要盡量接近實體。對此,藝人有“打坯不留料,雕刻無依靠,打坯打徹底,雕刻省力氣”之說。

3.放洞鏤雕。

這是一道花時最多、技藝最複雜的重要工序,雕刻的過程就是不斷剔除多餘石料,逐步顯現景物實體的過程。

作品實體外層的多餘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時鑿除,實體本身的空間以及裏層的豐富層次,隻有靠放洞鏤雕才能得以實現。放洞是為了給鏤雕創造條件。

放洞得當,可以使作品形態確切,疏密得體,層次豐富,玲瓏剔透,精巧耐看,嚴密堅實。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間隔和景物之間處進行。藝人十分重視放洞,並在“洞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鏤雕是放洞的繼續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規則的圓洞,而鏤雕則是改造圓洞,使圓洞成為實體之外的形態多變的空間。空間與實體互為依存,空間越具體、實體越顯露。必要的空間都鏤雕出來了,實體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過程概括為“運用減法,求得實體”。

4.精刻修光。

這是雕刻中的最後一關。精刻用以深入刻畫細部,修光用以修飾外貌,使作品顯得有生氣、更美觀、更傳神。

精刻時著重刻畫景物的細微之處,傳神之點。諸如通過刻畫眼睛、嘴角,以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精雕葉筋、花瓣、藤,以表達花卉蓬勃的生機;細鏤飛簷、窗花,以表現山水的優美秀麗。

修光是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鑿跡,使作品簡潔可愛。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

修光中要從結構出發,從質感出發,強調“刀觸”,不能將體麵交界線都刮得圓渾,含糊不清,否則會使景物顯得軟弱無力,喪失特征。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藝人將岩石的表麵保持其斑斑點點的刀痕鑿跡,反更能表現其硬、糙的質感。

修光時的“刀觸”將與作品共存,故而必須十分講究。刀觸的方向要與景物結構、生長規律、運動氣勢相一致。刀觸的輕重、緩急、剛柔也應該從景物的質感和作品的情調出發。修光的程序是“從裏到外”,與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5.配墊裝墊。

石雕作品一般由上身(主體)和座墊兩部分組成。座墊對主體起襯托、充實、補充作用,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設計座墊要以主體為依據,盡量做到形式協調、大小相稱、色調穩重、繁簡適度、充實內容、彌補缺陷。

石雕座墊有石質、木質兩類。石質墊造型分岩頭墊、樹根墊、水波墊、幾何形墊、雲墊、蓮花墊等幾種。一般山水作品用岩頭墊,花鳥作品用樹根墊,水生動植物作品用水波墊、岩頭墊,人物、爐瓶作品用幾何形墊,佛像、神仙作品用雲墊、蓮花墊。木質墊分造型墊與自然墊兩種。藝人大都選取盤根錯節的老樹樁作墊,既可減輕作品重量,又顯得生動自然。

座墊配得太小顯得不穩重,太矮了欠氣勢,太高了又覺得有虛張聲勢之嫌,因而務求大小相稱。座墊色調一般以深色為宜,取其穩重;也有淺色的,求其調和、活潑,但用於小品居多。座墊一般不能做得太精細、繁瑣,如果上下全身都精細,反而缺少對比與節奏,如果想借座墊彌補上身的不精細,則未免舍本逐末。

裝墊時,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檔作品都用木螺絲,稍小的作品用竹釘,小件作品則在上蠟時用蠟粘合。

6.打光上蠟。

打光上蠟可使作品外表光潔、明亮,充分顯現石料的材質美、色彩美,使作品顯得高雅、豔麗,並便於陳設觀賞。

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號至120號砂布,280號至2000號的水砂紙,以及糠灰、打光粉(金鋼砂粉末)、打光油等。

打光時要從粗到細,循序漸進。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簽裹軟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細部分。然後用各號水砂紙磨揩,最後可用軟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複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經久不脫,形成真包漿,俗稱“硬光”。

打光時要注意保護景物的體麵交界線,否則會使景物的體麵轉折模糊、結構不清、立體感差。同時要根據需要,區別對待,一般在較大麵積的平麵、球麵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務求反複磨揩,使其光亮可鑒。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中光亮度上的某些變化和特定效果。

上蠟前先將作品刷洗幹淨,除去一切灰塵、汗漬,再將其揩幹,置於火盆上烤熱。加溫要緩慢、均勻,防止爆裂。烤至100攝氏度左右,再將黃蠟均勻地塗刷在作品上,使其滲透到每一細部的表麵。然後讓作品慢慢冷卻,在尚感有餘熱之時,用細麻布輕輕揩擦,僅留一層很薄的黃蠟餘其表麵。切忌在作品表麵堆積黃蠟,否則如婦女的濃脂膩粉,庸俗不堪。

木雕的製作工藝

1.製作粗坯

製作木雕通常要先畫好創意稿,然後,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鑿粗坯可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

鑿細坯時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

2.修光。

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麵細致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

3.打磨。

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4.著色。

用一把硬毛刷、一支小硬毛筆、一隻調色缸。著色的顏料一般是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油畫的丙烯顏料不宜使用。

木雕著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質和花紋在顏料的覆蓋下還依然可見,有些木紋通過著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顏色時不宜過厚,顏料與水的比例是30:1,要適當稀薄,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色,木質也不會被覆蓋住,如果顏色調配得當,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顏色易產生不均勻的效果。

著色不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作品內容形式的需求,並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5.擦光。

木雕上色不要馬上擦光。一定要等幹了(約12小時後),用一塊幹淨的布使勁擦拭直至產生均勻的光澤,達到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視情況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顯露,形成豐富的色彩感覺,同時也加強了作品的層次感。

根雕的製作工藝

1.根雕的選材。

根雕創作的根材,主要是兩個來源:一是揀。從山坡上、道路旁、梯田邊揀;從農家的柴火堆和園林丟棄的樁頭、廢根中挑選。二是從市場上選購。一到春天,花木小市上有出售花木盆景樁頭和樹根的,花錢不多,得來較易,既省時又省力。

有些剛剛從事根雕創作的愛好者認為找根就是自己去挖,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要毀壞樹木或破壞水土保持,有損於自然環境,同時也是事倍功半或勞而無獲的。根長在地下,什麼樣不知道,往往費很大力挖出來,卻沒有可以利用的形態。

尋找根材的過程,是運用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尋找創作題材的過程。但尋覓根材也不能沒有重點。根藝家的共同經驗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長在環境最險惡、最艱苦的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