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再後可選“鑿印”或“將軍印”一路。鑿印一路,因當時軍中急於行令,不可緩,急急鑿成,故印文多欹斜,對平正、大小、嚴整等漢鑄印規律,都有所破,因此有的顯得很豪放、直率、啟然、生動,有奇趣,但也有些印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粗糙、乖繆、纖弱,與不合“六書”之病。前者如“親趙侯印”、“濟南侯印”則顯得軟弱纖巧。最後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展,也可別開生麵。再選古璽和近代名家的代表作品臨摹。
“漢印”,是一種廣義的習慣上的稱法。實際它所包括的內容不僅是西漢、東漢時代的印章,還包括新莽、三國、魏、晉、南北朝等時期的印章。因為它們的風格接近,大同小異,有的官、私印很難區分所屬的朝代。由於我們是以學習為主,不是以考證為主,因此就沿用這個習慣的稱法。
摹印
摹印要求摹描印章達到與原印形式相似。用透明拷貝紙蒙在印樣上摹寫。摹印的要領是細致耐心,盡可能與印樣完全一樣。
在摹寫的過程中應體會章法的行氣、布白、揖讓、呼應等關係,以及筆法的起止形態,刀法的輕重、疾徐、轉折、表現等細微之處,即能反映原印精神之細部。認真領會印樣線條的刀法筆意及來龍去脈,遇印中有斑爛處,不要求省時省事,忽略細部,一筆拖過。應用點描,以點成線,則可體現出印中小點斑駁處。通過摹印的訓練,對原印樣要有深一層的理解,因此摹印也是認真讀印與理解印的過程。摹印的方法一般有:
1.雙鉤法。
即用細毛筆沿印文外側沿線勾描,印之邊亦用線雙勾之。此法多用於粗白文。
2.以黑代白。
此多用於細白文,以墨線代替印中之細白文。若用雙勾法,容易走形,倒不如以此法代之,求其形似神存,也可作為摹刻時的印稿。
3.單線勾描。
即用筆直接描摹,白者白,紅者黑。此法多用於朱文印。在摹描過程中,有時也以幾種方法參用。以求其形似神似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的。
摹描中還要注意開始下筆不可太重,墨不可太多,過重過多容易失手致使印文著墨太過,白文變細,朱文變粗,有失原樣。寧可使墨不足,勿使筆有餘,以便修補改正。如果拷貝紙有漏墨等現象,可在印譜與摹寫紙之間襯一張不透水的玻璃紙,以保護原印花不致沾汙。
摹寫是摹描的輔助辦法,它可以加深、加速對對象的理解,使之熟記於心,尤其是對朱文印,更可多輔以摹寫。對白文印摹描有一定基礎後,可參以摹與。即用筆先摹寫其大概筆畫,然後移開原印,對照逐筆修改,加粗加長如原印,以求達到形似為止。摹寫可以抓住原印主要精神,細心體會、反複練習並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筆法,對以後刀臨或創作是大有益處的。
臨刻
用毛筆臨寫印樣固然是種方法,但“臨刻”主要還是體現在刀上,關鍵是掌握“臨刻”的技巧。臨摹的主要對象是漢印,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展,也可別開生麵。
臨刻第一步是打印稿。一般較熟練的印人,印稿能直接反書上石,或不書稿,即直接鐫刻者亦有之,但初學者還是應嚴格要求,以求準確。上石方法有兩種:
一是水印上石法:就是用較濃重的墨摹寫印樣(摹寫時可用小鏡子對著印樣,摹鏡中反的印),印石磨平後,取所摹之印紙反轉覆於印石麵,對準四邊,然後用筆蘸清水,使之微濕;使摹印與印紙麵相貼;再用毛邊紙或生宣紙覆其上,吸幹水分,取去。
另覆以幹紙,用筆杆之類軟中帶硬而較光滑的弧狀物,或用圓滑的石頭反複地摩擦,反複壓磨。使墨跡反印到印麵上去。磨壓片刻後,輕輕揭取一角觀看,若不清楚,可再沾水微濕覆紙再磨壓不清楚處,然後揭去摹印稿紙,如印麵仍有不夠清晰處,可用對著印樣的鏡影用筆在印麵上潤色修正。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在印麵上摹稿,即將小鏡子對著印樣,此時鏡子印麵的字是反字,可對著鏡子中的字來描寫。印麵可先用紅色或淡墨打一層底,再用濃墨摹印。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奏刀時有底色的石麵上刀刻的效果能一目了然。直接用墨摹寫與摹印不同的是,不管是朱文或是白文,一般隻要摹篆書的線條即可。不熟練的,還可以先用鉛筆在印麵上打個底稿。後一種方法比較簡單方便。
印稿打好後,下一步就是用刻刀將其表達出來。
臨刻就是照印一模一樣地刻出來。摹描是在紙上進行,臨刻是在石上進行。要求同摹描一樣,力求形似。因為初學,對原印的基本規律特點未全部認識,在摹刻中稍不留意,即會走樣,若故意改動,那可能走得更遠,達不到學習的預期目的,收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