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舞蹈活動的指導(1 / 3)

NO1.校園舞蹈活動的指導

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一,是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的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複過程中,就產生了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舞蹈的發展

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大規模地發展。中國的漢魏和隋唐時代是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宮廷內設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樂府、太常寺、梨園等機構,訓練和培養宮廷樂舞演員和樂員。

在歐洲,古希臘、羅馬的宮廷舞蹈原來也是很興盛的,自西羅馬滅亡後,整個歐洲為教權所統治,娛樂性舞蹈被中世紀教會認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帶有世俗性質的民間舞蹈仍獨立於宗教舞蹈之外而發展,直到文藝複興以後,宮廷舞蹈才重新恢複。

西方17世紀後的宮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娛樂舞蹈,皇帝也一樣參加跳舞。這種舞蹈向民間吸收了若幹種舞蹈形式,由舞師加以改造和傳授,以適應宮廷中的社交儀式,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20世紀初,現代舞在西方興起,這種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產生的,後來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出許多舞蹈派別。它總的傾向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們自己的表演體係和理論體係。現代舞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較為流行。

舞蹈的種類和特性

舞蹈的種類

舞蹈是以人的身體為表現工具,以經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舞蹈依其目的與作用的不同可分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依其風格特點的不同可分為古典舞、民間舞和現代舞;此外還有與其他藝術因素相結合而成的舞劇。

依其目的與作用的不同可分為:

1.自娛性舞蹈。

一種不以劇場舞台為表現場所,不求供人欣賞,而以跳舞作為自我娛樂的舞蹈。其動作不表明任何意義,比較簡單,有一定的規律性。隊形變化簡單,人數可以隨時增減。有的有樂器伴奏,有的則隨著鼓的節奏或歌聲起舞。在一定的節奏和規律的限度內,舞者可以即興發揮。

我國各民族也都有屬於本民族的傳統舞蹈形式,如漢族的大秧歌、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擺手舞、苗族的踩堂鼓以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而常跳的交誼舞、青年集體舞。

2.表演性舞蹈。

一種以劇場、舞台為主要表現場所,專門供人觀賞的舞蹈,具有認識、教育、美感和娛樂作用。這種舞蹈由於是經過舞蹈家的藝術加工、整理而創作出來的,所以有著鮮明的主題思想和典型化的形象,動作也較為複雜,具有規律性和規範性,舞者不能自由發揮。表演過程須受一定舞台空間和時間的製約。同時有音樂、舞美、燈光、服裝等藝術手段的配合。

依舞蹈風格特點的不同可分為:

1. 古典舞。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具有典範性和古典風格的傳統舞蹈。世界許多民族都有各具獨特民族風格的古典舞蹈。如愛爾蘭氣勢磅礴的踢踏舞,中國的古典舞大多保留在戲曲藝術中,劇中人物演唱和說白時的一舉一動是舞蹈化的,也有成套的舞蹈組合。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是中國古典舞的傳統特色。

2. 民間舞。

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舞蹈形式,從人們的勞動和鬥爭生活中產生。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勞動方式以及曆史地理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了舞蹈的風格和特色的明顯差異。在世代相傳過程中,經過人民群眾不斷的加工創造,民間舞成為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

3.現代舞。

擺脫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縛,強調以自然的舞蹈動作,自由地表現感情和生活的舞蹈。

4.舞劇。

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等因素,以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現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的一種戲劇形式。具有完整的戲劇結構的舞蹈。

舞蹈的特性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製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麵貌的一種手段。

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從舞蹈內容出發采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從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於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於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