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舞蹈活動的指導(2 / 3)

舞蹈的審美和欣賞

舞蹈的審美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

舞蹈欣賞,就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

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係自己的生活經曆,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相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係列的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舞蹈的欣賞

人們進行舞蹈欣賞這種審美活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舞蹈欣賞活動才能正常和順利地進行。

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隻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所以,我們了解舞蹈藝術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係、舞蹈形象構成的各種因素,及其產生的過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麵我們曾談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從舞蹈作品訴諸於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舞蹈的指導和教學

學校的舞蹈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及教學中,應該依據教學對象的年齡、能力和所要教授教材的內容和要求製定相應的教學方法。

舞蹈動作的教授和指導

1.做好示範。

教師在教授舞蹈動作時,首先應當給學生做正確的示範,同時講清動作的規格和要領,說明動作的形態和用力的方法。教師在講解時語言要簡練,要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反複練習上。

2.要循序漸進。

教師教授新動作時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一般來說,學生掌握一個新動作往往是先會做,然後做到較好,最後才能達到精美,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一些簡單動作的要領可用幾天時間全部提出,如手的位置、腰的動作等;有的動作則要經過幾周才能全部提出,如踢腿、轉身、點步翻身等;而有的動作甚至用幾年的時間進行連續訓練、不斷地提示才能完成,如飛腳、大蹦子等。一個舞蹈動作的教學程序,教師要精通,才能胸有成竹地在訓練的不同階段提出合理的要求,使學生有步驟地去掌握每一個動作。

3.要選擇有效的訓練步驟。

教授一個新動作往往要經過由簡至繁、由易到難的過程。步驟過於繁瑣或者一開始即練習“完成體”顯然都是不適當的。前者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造成動作機械、不連貫的毛病;後者會使學生難以正確地完成動作。教學中應避免這兩種傾向。教師製定的訓練步驟要根據教學對象的年齡、能力、理解力來設計。

4.要認真備課。

學生往往是先入為主,一個動作初學時養成的毛病,以後改正極為費力。例如:翻身動作容易出現塌腰翹臀的毛病,如果一旦成為習慣,爾後是極難糾正的。

每一個新動作初學時是否正確掌握規格與方法,對學生以後能否很好掌握這一動作、繼而上升到精美的程度影響極大。教師在教授新動作前一定要熟記動作的規格和要領。

教師在教授新動作和新組合時,都要將節奏及動作記在腦子裏。上課時不要當著學生的麵不斷地翻備課本來進行教學。這樣做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十分影響教學效果。

5.配合音樂練習。

教師教授新動作時,可先解說動作的做法,然後解說節奏,也可以由教師口數節拍讓學生練習,然後再配上音樂練習。某些較難的技巧,如串翻身、飛腳、旋子等,可先不配樂進行練習,待達到一定水平後再配樂練習。

舞蹈動作的糾正和指導

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舞蹈動作,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所謂“有重點”就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見什麼毛病就糾正什麼毛病,這樣會造成課堂教學雜亂無章,使教師在忙於糾正動作中處於被動狀態。

1.有計劃。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預見到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毛病,在備課時就計劃好:這堂課重點糾正什麼毛病,哪些動作需做細致的糾正,哪些動作在練習過程中口頭提示即可,哪些學生要重點糾正等。

2.有重點。

通過對重點動作和重點人的糾正,給其他學生作糾正錯誤動作的範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能從他人的毛病中汲取教益,從教師的糾正與指導中獲取自覺糾正動作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