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街舞的訓練指導(1 / 3)

NO2.街舞的訓練指導

街舞的起源及發展

街舞起源於美國

街舞,英文稱Hip-Hop,它來自黑人街頭舞蹈,所以,另一種叫法是STREET FUNK,即街頭浪客。街舞因其輕鬆隨意、自由個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當然地受到年輕人的喜歡,在過濾掉原有街頭舞蹈的痞味和誇張之後,街舞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世界各地年輕人追捧的舞蹈。

20世紀70年代,街舞起源於美國紐約市較低層的黑人社區布朗克斯,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們成天在街上以跳舞為樂,形成各種派係,也很自然地在他們所跳的舞蹈上發展出不一樣的各種舞姿。

街舞的動作是由各種走、跑、跳及其變化,以及頭、頸、肩、上肢、軀幹等關節的屈伸、轉動、繞環、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而成的,各個動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注意了上肢與下肢、腹部與背部、頭部與軀幹動作的協調,又注意了組成各個環節的各部分獨立運動。比如,一個上臂動作的完成就是從手指、手掌、前臂,直到上臂與肩部的各種活動的有機結合。

街舞可以說是一種自動自發的精神、勇敢嚐試的生活態度,它從單純的音樂形態涉及到生活方式和精神,看起來簡單卻很複雜。早期的街舞包含有四個元素:地下塗鴉、街舞、玩唱片、說唱,發展到今日,更涵蓋了衣著、說話、刺青、極限運動,如滑雪、滑板、衝浪等多種社會元素。

街舞是一種民間舞蹈,是美國黑人“嘻哈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一般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減少脂肪、增強肌肉彈性、增強韌帶柔韌性的功效,而且在逐漸的發展中,還使青少年形成了一種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他們以街舞來張揚自我個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並藉此來表達他們勇於進取、樂於奮鬥的生活態度。

街舞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青少年最早接觸街舞,始自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影《霹靂舞》,當時的霹靂舞就是現代霹靂舞的前身。隨著我國青少年對街舞理解的深入,他們逐步回歸街舞的本源,以自己的眼光和特點來實踐街舞。

除了早期的霹靂舞,自20世紀90年代中開始,全國各地青少年就已經開始練習街舞。北京、上海、廣州因為資訊發達,街舞開展比較早;河南鄭州由於中原武術文化與街舞關係密切,霹靂舞舞蹈也起步較早。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練習街舞的青少年,在各個城市的街頭廣場都有他們訓練的身影。他們還經常組織小型的比賽,功夫最好的舞者能夠贏得眾多青少年的推崇。

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興起,街舞作為健身運動的一種也進入了各大城市的健身中心。許多舞蹈、戲曲、雜技的專業從業者也開始練習街舞,街舞在各個藝術院校中廣為傳播。

在大學校園中,許多舞蹈社團也組織起來練習街舞;中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從事街舞活動則更為普遍,他們在各大城市的居民社區中形成了青少年所特有的社區文化。

街舞的特點和分類

街舞的特點

街舞訓練是小肌肉群的運動,它很好地彌補了其他健身項目的局限,使鍛煉更全麵,同時由於它的動作多出現在音樂的弱拍上,使動作的韻律更富於變化,強度更易於減肥健身,提高協調能力。

街舞在動作選擇方麵與西方流行街頭的舞蹈有所不同,西方街舞形式隨意,有些動作要求技巧性很強,如練習不當,對於身體某些部位可能會造成損害。為了達到科學、安全健身的目的,現在我國的街舞課程不選擇高難度技巧動作,而是選擇突出健身性、娛樂性、欣賞性,便於大眾接受的動作。

街舞的動作變化極其豐富。專業街舞教練在練習者掌握動作要領之後,在動作表現方麵會給練習者以更大的發揮空間,讓他們聽著動感強烈的音樂,按著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去表現動作。這種獨特的練習方式,更能激發練習者的熱情,使他們充分展示自我,在忙碌之餘,使疲憊的身心得以充分的放鬆。

街舞所具有的即興、率真、輕鬆與激情活力的特征有助於身心的放鬆,這與街舞動感的節奏、盡興的翻騰和寬鬆的著裝有關。它沒有特別固定的風格和模式,每個人跳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容易釋放自己。

街舞的分類

街舞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的技巧街舞。個人技巧街舞是最早流行的一種街舞,因為它能體現年輕人精力旺盛的一麵,他們的很多地麵動作,譬如翻滾、倒立、彈跳都是技巧高、觀賞性強的街舞表演。另外一種就是集體街舞,是比較流行的街舞形式。它反映了大眾的需要,跳起來比較簡單,節奏感比較強,它既有舞蹈的感覺又有健身的作用。街舞常見的形式有霹靂舞、機械舞、鎖舞、自由舞、爵士舞、雷鬼舞和盧舞幾種。

嘻哈街舞(Hiphop)

嘻哈街舞是人們最常接觸的一種舞蹈。它有著幅度大而簡單的舞步,能夠表現出複雜的舞感。因為容易學習,跳起來也相當好看,所以很受大眾喜愛。

機械舞(Poping)

機械舞,運用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和關節,隨著音樂的節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令人驚訝的舞步。屬於難度較高的街舞類型。

霹靂舞(Breaking)

霹靂舞,也是一種難度較高的舞步,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用手、頭、身體在地上旋轉,稱為大地板;用肢體在地上踩出複雜變化的腳步動作,加上刁鑽的倒立,稱為小地板。當然,跳舞的同時也可以隨意去搭配你所想表現的動作。

自由舞(Freestyle)

這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舞步,它將各種類型的舞蹈混合在一起,隨心所欲地表現,沒有舞蹈風格的限定,脫離一般舞蹈的規範,可以說是一種個性化的街舞。

House

隨著House音樂,運用複雜而神奇的步伐表現的一種舞步,它可以加上拉丁舞的扭腰、武術的空翻、踢踏舞的基本步以及芭蕾的轉圈,跳起來既可以十分優雅,也可以相當狂野。

鎖舞(Locking)

手臂和上身動作較大而臀部和腿部動作小。

爵士舞(Jazz)

爵士舞動作的本質是一種自由而純樸的表現,直接把內心的感受用身體的顛、抖、扭表達出來。就像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能從內心自然地流露出感情,身體就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節奏而活動,如彈響手指,擺首頓足,時而興奮激烈,時而緩慢優柔的融入音樂之中。

雷鬼舞(Raggae)

雷鬼有許多胯部扭動的動作,並且還有身體上的波動,和街舞小而精的波動不一樣,雷鬼舞的動作很大而且狂野。

盧舞(Lomo)

盧舞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相比以上多種舞步,盧舞屬於超高難度的一種,這舞步創立於1994年,由盧德昌所創下,首次亮相即獲高度評價。

街舞的衣著和裝扮

寬大的T恤

街舞文化中,最容易被大眾所接觸的即為衣著了。而超大尺碼服飾可算是其中的經典風格。據說這種穿法的來源和街舞文化的發源有著密切的關係。

街舞文化早在20世紀70年代由當時美國所謂的次等公民,即黑人、猶太人、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種所發展而來,所以又有人稱街舞文化是次文化。

在當時,美國的有色人種經濟狀況都不如白人優越,然而小孩子卻生得比白人多。家長為了讓這些長得快的小孩子不至太快淘汰衣服,經常購買尺碼較大的T恤。

這樣的衣服不但穿得比較久,還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使家長不再為買衣服發愁,再加上街舞文化運動味重,寬鬆的衣服表演起來方便,因此演變出現在眾所周知的大尺碼穿著風格。

街舞是一種活動幅度大的舞蹈,它的動作是由各種走、跑、跳組合而成,並通過頭、頸、肩、上肢、軀幹等關節的屈伸、轉動、繞環、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而成的。所以著裝不能緊身,以寬鬆舒適為主。

街舞典型的穿著方式主要有寬大的印有誇張標誌的T恤、同樣寬大拖遝的板褲、牛仔褲或者是側開拉鏈的運動褲、籃球鞋或工人靴、釣魚帽或者是棒球帽、民族花樣的包頭巾。舞者一般頭發染燙成麥穗頭或編成小辮子。

而相應的配飾則有:紋身、銀質耳環或者是鼻環、臂環,墨鏡、隨身聽、滑板車、雙肩背包等。這些零星的服裝湊在一起,就組成了在美國風靡了整整20年的街舞時尚。

滑板鞋和運動鞋

寬大的衣服並非街舞穿著的全貌,細分下還是有差別的。例如,玩滑板的朋友就喜歡穿著滑板鞋,這是因為在玩滑板運動時比較得心應手,並且較易搭配滑板品牌的服裝。

而街頭舞者較喜歡穿著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品牌的簡單樣式的球鞋,表現出幹淨利落的風格。

如今我國的街舞玩家已經基本上脫離了“哈日”、“哈韓”的風格,重新向美國源頭靠攏。真正的高手通常在裝扮上和普通人沒有太大區別,反而是剛入門的小夥更熱衷於把自己裝扮成街舞一族。

街舞的相關名稱

相關名稱

街舞男孩(B-boy):即英文Breaking Boy或BoogieBoy,隻要是跳霹靂舞的都叫B-Boy。

挑戰(Battle):個人或B-Boy團體間的挑戰(俗稱尬舞)。

滑動(Slide):拉著自己滑過地板,Slide這個名字就告訴B-Boy該做“滑”的動作。

1990:B-Boy倒立且旋轉,然後隨著身體重量的移轉由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做動作,做到腳著地為止(俗稱手轉)。

2000:用一隻手倒立,盡可能旋轉直到腳著地為止(又稱倒立手轉)。

飛機(Airplane):風車加上雙手向兩旁盡量伸展高到你可以抓住它們。

Airswipe:開始時,雙手雙腳都放在地上,臉朝上,一隻手支撐住身體的重量腳往上踢然後旋轉,在腳著地前另一隻手先著地,如果做得正確的話應該整個身體都能旋轉到。

Applejack:一個最基本的動作向其他B-Boy挑戰尬舞,雙腳蹲下,背向後仰雙手支撐,然後一隻腳向空中踢,踢得越高越好。然後雙腳向後跳躍,重複。

背旋(Backspin):利用背部作旋轉的表演。所有的重量平衡在背的上半部,腳縮起來盡量靠近身體。旋轉的要訣就是雙腳在空中做圓形的劃動。

反跳轉(Backswipe):除了當腳在一半的時候加進來,改變方向回到開始時的動作。其他與Airswipe相同。

肚皮車風(Bellymill):就像風車一樣,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手或用頭去轉,而是用肚皮。

特殊飛碟(Bhudda):與UFO類似,膝蓋是在伸直的雙手中,雙腳是離開地麵的。

回旋(Boomerang):開始時坐在地上,雙腳在身前形成V字形,然後手撐在雙腳間,接下來撐起身體,隻有手能碰地,然後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