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祥林嫂能備得起福禮嗎?不能,她把所有的收入——“十二元鷹洋”捐了門坎後一無所有,自然得不到神靈的關照和保護,隻能在眾人的祝福聲中凍死街頭。所以說,神靈也是勢利的,貪財的。魯迅以“祝福”為題是要借祝福這一民俗活動揭露為富不仁的社會是如何不公的,如何吞噬窮苦人的。
描寫人物在節日禁忌中的悲慘命運
以《祝福》為例。魯迅描寫的魯鎮,同樣奉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所以“拜的卻隻限幾個男人”,如隻有四叔才能祭拜,四嬸是輪不到的;但四嬸有資格碰祭器,而祥林嫂是連祭器也不能碰的,因為她是“受鄙視的賤物及不潔、危險之物”,是犯禁的。
祥林嫂有五大犯忌,不能參加祝福的準備工作:一、年紀輕輕克死了丈夫;二、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她卻從婆家跑出來,是大逆不道的;三、丈夫死了,女人也就跟著死了,是活著的死人,俗稱“未亡人”;寡婦絕不許再嫁,但祥林嫂卻第二次嫁人;四、再婚兩年又克死了丈夫,是掃帚星;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她竟然又克死了兒子阿毛。她的命硬得可以克掉一切,怎麼可以去碰神聖而隆重的祝福儀式的祭品呢?是斷斷不能的。不潔之人是不能接觸祭器的,否則祭禮的靈驗就會被破壞掉,神靈也不會領供奉之情。但是,她對節日禁忌毫無知覺,理所當然地就去拿,結果第六次犯忌: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盡管她捐了十二元鷹洋,也改變不了“不潔”、“不吉”的本質。四嬸緊張惶急到先下命令“你放著罷”而後再叫“祥林嫂”的名字的地步,至此,“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可見,祝福的節日禁忌是如何最後剿殺了祥林嫂。就連她的死,也是犯忌的,因為正好是祝福的時候,而盛大的祝福是忌諱死的。於是魯四老爺便罵道:
“不早不遲,偏偏在這個時候,可見是個謬種。”
祥林嫂的悲劇正如戴震所說的那樣:“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禮殺人,漫漫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
在特定的節日民俗活動中揭示主題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最後一部分中寫到清明節上墳這一特定的習俗。清明節,素有掃墓、寄托哀思的習俗。一方麵,人們清除雜草,給墳上添幾鍁土,或插些花;另一方麵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兒子都是去年才死的,是新墳,自然也在清明日掃墓;但作者意不在掃墓,在乎借清明節上墳的冷落、淒涼、陰森,既寫出墳場特有的愁慘和鬼氣,又進一步來揭露國民的愚昧、不覺悟。
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麵,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
作者借清明華大媽給兒子上墳來巧妙地告訴讀者:小栓終究還是死了,盡管吃了人血饅頭,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良藥。華大媽清明上墳這個節俗活動,揭示了:一方麵,民眾對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卻深受其害,愚昧落後至極,隻有死的結局;另一方麵,至死都不能幡然覺悟的華小栓華大媽們,什麼良藥才能醫治他們思想的頑疾呢?魯迅抓住清明節祭祀的習俗,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引發讀者進入深層的思考。
風俗寫作的基本方法
民風民俗類作文是一種比較好寫的話題作文,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延續傳承的獨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蓋的內容太廣泛,很多人隻知其中一二,如窺冰山一角,對豐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內涵知之甚少。要寫好此類文章應做到以下幾點。
搜集豐富的相關資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
我們要寫作有關春節風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關的資料,如:春節的起源,貼春聯,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守歲,拜年,等等。隻有了解了這些風俗,我們才能全麵了解春節。
篩選素材
我們搜集的資料很多,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裏,這就要根據寫作主題進行取舍了。如寫“過小年”,就要選擇民間傳說的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吃灶糖、吃年糕等內容,其他如拜年之類的內容就沒必要寫了。
合理安排材料
這裏涉及兩個問題:一、材料的詳略問題。對表現主題有利的素材要詳寫,和主題關係不大的可略寫,沒有關係的就不寫。隻有材料詳略得當,才能凸顯文章的主旨。如寫春節放爆竹,就可以介紹放爆竹的民間傳說,既豐富了文章內容,也增加了讀者的文化內涵。二、材料安排的先後順序。選擇好的材料不可隨意堆砌,要有統籌全文的能力,在總體構建好文章後,能夠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順序。
選擇合適的文體
一般來說,記敘文比較好寫。如擬題為《拜年》,就可以通過描述自己與家人拜年的事情來展現家鄉新年的禮俗。說明文也是比較適用的一種文體。如要寫《做年糕》一文,就重點介紹製作年糕的選料,棗不一定大但一定要甜,年糕麵一定要選黏度高的,和麵的水溫要適宜等做的程序等,讓讀者清楚地了解好吃的年糕是怎樣做出來的。另外,還可以在文中加入“民間為什麼在過小年時有吃年糕的習俗”,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議論文也可以作為候選文體。可對家鄉的某些民俗進行評論,如批評有的民俗帶有迷信色彩,應該予以摒棄。也可以大力宣傳一些有意義的民俗,如有的地方的秧歌舞、龍舟賽等,不僅活躍了節日的氣氛,豐富了居民的業餘生活,而且是一項健康的體育運動。
細節描寫的類別
細節要盡量典型,富有表現力,能起到以一孕萬、即小見大的作用。細節要真實。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細節的真實,是現實主義藝術真實的前提條件。典型環境、典型性格,必須建立在細節真實的基礎上。離開了真實的細節描寫,就會失去感人的藝術力量。細節還要新穎獨特、有生命力。
服飾描寫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魯迅《孔乙己》)
這個服飾細節描寫,既說明孔乙己窮,也說明他懶,更表現了他死愛麵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
場景描寫
例如:
(1)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都德《最後一課》)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麵的海上駛向遠處。(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3)在我們麵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裏鑽出來。(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4)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裏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到學校的!” (都德《最後一課》)
以上4句,(1)是對社會環境的描述,真實、簡單地交代自己的國土已被敵人占領。在法蘭西綠草如茵的土地上,敵人在這裏操練和踐踏,大煞了這個法國東北部小鎮幽美的風景。這個細節,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向讀者揭示“最後一課”這場悲劇的社會根源。句(2)和句(3)景色描寫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在見到了於勒前後的不同心境,並用環境描寫進行烘托。句(2)較明快,表現他們快活而驕傲的歡愉心情。句(3)較灰暗,顯示了他們滿懷失望與沮喪的心情。句(4)是鐵匠看過布告後對小弗郎士說的話,再一次暗示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占領的事實。
語言描寫
例如:
(1)母親也常常說:“隻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2)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隻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於若瑟夫,他就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
以上2句,(1)是表現菲利普夫婦聽說於勒在外邊發了財,因於勒的經濟地位而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把改變家庭拮據局麵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歸來。充分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征。句(2)屬表現母親的冠冕堂皇之辭:在兩個女孩和女婿麵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麵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動作描寫
例如:
(1)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魯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錢。(魯迅《孔乙己》)
(3)“……葉爾德林,幫我把大衣脫下來,……真要命,天這麼熱,看樣子多半要下雨了……”(契訶夫《變色龍》)
(4)“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風了,挺冷……。”(契訶夫《變色龍》)
以上4句,(1)、(2)兩句中,“罩”這個動詞準確地描寫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而孩子們吃完茴香豆後不肯離開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和無奈的動作,表現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動作活靈活現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窮得要命卻還要擺闊的迂腐性格。句(3)和(4)中“軍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標誌,是奧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脫”大衣的動作表現的不是天氣熱,而是“判”錯了狗,急得渾身冒汗的膽怯心理。 “穿”大衣的動作表現的不是天氣冷,而是遮掩剛才辱罵將軍的心冷膽寒的心理。一“脫”一“穿”的細節,勾勒出這個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醜態,讓人猶如見過其人一般,對其厭惡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