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風俗與細節描寫寫作指導(3 / 3)

心理描寫

例如:

(1)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裏,對你是多麼的依戀!(魏巍《我的老師》)

(2)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都德《最後一課》)

句(1)抒發了對蔡老師至今仍懷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現一個小學生內心對老師的感情激動到了極點,句(2)當小弗郎士聽到學校屋頂上鴿子咕咕的叫聲時,內心表現出對敵人禁教法語的卑劣行徑的輕蔑、憎恨和珍視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

細節描寫種類繁多,不一一列舉。文章中每一細節描寫都蘊含新意,發人深思,耐人尋味,我們閱讀時一定要認真揣摩其絕妙之處。

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段細節描寫:

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幹淨。

這段描寫形象地體現了伯父和爸爸關心、熱愛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扶、蹲、跪、夾、洗”這一係列細小動作的描寫充分說明了伯父的細致、熱心。

“於細微處見真情”。這段細節描寫豐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寫有血有肉有靈魂,而且把人物與眾不同的個性凸顯出來,從而使人物形象更鮮活。

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此。

細節描寫的技巧

素描法

素描本為繪畫術語之一,即用線條描寫或單色、不加彩色的繪畫,這裏指作文時,在語言上不尚華麗,隻著意樸實。例如: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著豆,自己搖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群孩子在笑聲裏走散了”。(《 孔乙己》)

這一段細節,寥寥幾筆,把孔乙己這個人物思想和盤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窮困落魄卻又虛榮性十足的科舉製度的犧牲品的形象躍然紙上。

工筆法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準確描畫出事物的細微特征和事件具體連貫的進程。例如: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

在這裏,孔乙己“額上的青筋”本在皮膚之下,不易被人看出;“條條綻出”,細膩入微,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內心的羞愧、善良、迂腐和無法擺脫廉恥的懊惱。

曲筆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對於典型細節,有時不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而是采用“曲筆”, 層層鋪墊,設下伏筆,不斷設置懸念,有時還故意拖延,直到最後才揭開謎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臨死前的描寫:

嚴監生喉嚨例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到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裏拿出來,伸出兩個指頭。大侄子趕上前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人不曾見麵?”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裏,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地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拖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隻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著眼淚,走上前道:“老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幹,隻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裏點的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頓時就沒了氣。

作者通過精心的構思,首先設計出兩個侄子和奶媽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種種錯誤的猜測,以引起讀者的好奇或猜測,直到妻子猜對了才“沒了氣”。這個細節留給讀者的印象時十分鮮明強烈的,嚴監生這個守財奴形象躍然紙上。

貫穿法

就是前後文連續多次出現某細節的寫法。

例如:《百合花》寫小通訊員衣服掛破的細節,前後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時“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他一步還沒走出去,就聽見‘ 嘶’ 的一聲,衣服掛住了門鉤,在肩膀處,掛下一片布來”。第二次,去前沿陣地,“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膀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裏一飄一飄”的。第三次,包紮所裏,“我看見一張十分稚氣的圓臉,……軍裝的肩頭上,落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裏”。三次描寫,其效果通篇一氣貫串,首尾靈活,對小通訊員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這樣的細節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嵌在我們的腦子裏,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造型法

對所描寫的對象給出一定造型的方法。

例如,《七根火柴》中,無名戰士用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紙包,看著黨證裏夾著七根幹燥的火柴向盧進勇招招手,等他湊近了,便伸開一個韁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裏小聲數著:“一、二、三、四……”一共隻有七根火柴,他卻數了很長時間。……那同誌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像擎著一隻貯滿水的碗一樣,小心地放到盧進勇的手裏,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說“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誌……你……你把它帶給……”。這裏,數火柴與交黨證的姿勢因其造型之魅力而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間。

對比法

即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待同一對象采取不同的 ,甚至完全矛盾的態度,造成鮮明對照。從而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或者同一個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例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便是小說精心設計的一件用來表現人物內心的“道具”,文中四次反複寫那件軍大衣,頭寫“ 巡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穿過市場的廣場”,顯示出他一副威嚴的神態。當他要教訓放出狗來到處亂跑的“混蛋”時, 聽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的狗”,於是馬上來了個大轉變:“席加洛夫將軍?哦! 葉爾德林,替我把大衣脫下來。”後來,他再次表示要懲處狗主人時,忽又聽得狗是“將軍家的”, 他又變了:“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風了……” 這裏大衣一“脫” 一“穿”,活畫出奧楚蔑洛夫掩飾心虛膽怯的尷尬情狀和媚上欺下,淩弱畏強的醜態。最後一次寫大衣在小說結尾,當他確切知道這是將軍家的狗並向首飾匠訓斥一通之後,“緊裹大衣,接著穿過市場廣場,徑自走了”。這條變色龍又恢複了他那耀武揚威的常態,如此反複描寫,把這條沙皇鷹犬的性格刻劃得入木三分。

修辭法

巧妙的運用修辭,即比喻、擬人、誇張、反複等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例如:“老栓也向那邊看,卻隻見一群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這一細節,是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一群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動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現 於讀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人們卻無動於衷,像看與自己毫不相幹的街頭熱鬧似的,令人傷心痛心。作者那強烈的憤懣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熾烈情懷在這一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標點法

即借用標點來突出細節的方法。魯迅的小說《 故鄉》 塑造了一個深受剝削壓迫的淳樸農民的典型形象———閏土。小說在閏土的語言細節描寫中, 巧妙地借用標點符號,來表現閏土這二十多年來的變化,共有六句,其中卻有了9個省略號,給人印象特別深的有兩處:

一是見到“我”時,“閏土態度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二是當“我”問他景況時,“他隻是搖頭,‘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不好’” 。

第一句寫閏土的變化,一聲“老爺!”破壞了他們往日的黃金般的友誼,在他們感情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個省略號,真實而細膩地表現了閏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為之惋惜的悲哀的變化。第2句分明是寫閏土性格變化的社會根源,省略號顯示了他的聲音低微,又斷斷續續,正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把他折磨成一個“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淵。這省略號裏,浸透了閏土的血淚,飽含了人生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