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4、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以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曆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5、惡日說
《史記·孟嚐君列傳》中記載曆史上有名的孟嚐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從先秦以後,五月五日均被視為不吉之日,人們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6、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曆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7、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稱為天中節。
活動設計
端午節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節裏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
通過活動可以充分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學生帶來快樂與幸福。
1、知識問答
關於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等相關知識進行比賽,通過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2、詩歌朗誦
激情朗誦有關端午節詩歌,講述關於端午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表達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願望。
3、做粽子、香袋
學校可組織活動,設計別致、精美的粽子和香袋,讓學生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可以學習用折紙做五彩粽,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相關知識
我國過端午節較為隆重,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楚國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救援。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屈原已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我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我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青年節活動的設計指導
“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中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節日由來
“五四”青年節起源於1919年北京的5月4日學生運動。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終。
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但均遭拒絕。非但如此,會議竟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
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高呼“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呼籲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
這一運動得到了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指令參加巴黎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充分顯示了中國青年的革命精神和力量,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為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適合青年特點的紀念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慶祝青年們的節日。
相關知識
1、青年修養
堅定,但不固執;活潑,但不輕浮;
勇敢,但不魯莽;沉著,但不寡斷;
機警,但不多疑;豪放,但不粗魯;
老實,但不愚蠢;忍讓,但不軟弱;
謹慎,但不膽小;自信,但不自負;
自謙,但不自卑;自強,但不自驕;
自珍,但不自賞;自愛,但不自嬌;
緊張,但不忙亂;嚴肅,但不呆板;
隨和,但不失度;幽默,但不庸俗;
愛說,但不狡辯;愛動,但不越軌。
2、名人話青春
李大釗: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高爾基: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暫的青春,去學無窮的智慧。
伏爾泰:要在這個世界獲得成功,就要堅持到底,劍到死都不能離手。
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至於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蘇軾: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活動開展
為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了解共青團曆史,堅定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充分發揮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積極投身教育、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大潮。學校可在“青年節”開展以“承五四精神,揚青春風采”為主題的紀念係列活動。
1、承五四精神,揚青春風采
以加強班級團組織建設為基礎,通過開展主題紀念係列活動,回顧共青團的光輝曆程,展望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發展前景,進一步增強團員青少年的政治意識和服務意識。
各班團組織要緊密圍繞紀念活動的主題,做好各方麵的工作。
(1)舉辦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多年的圖片展。為滿足廣大團員青年了解中國共青團的發展曆程和取得的突出成績的要求,校團委可利用櫥窗舉辦“共青團發展曆程及青年教育圖片展”。
通過學習團的知識和團的曆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繼承和發揚共青團的光榮傳統,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自覺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高年級同學可開展“今天,我們怎樣成長”青春主題征文活動。通過向全校團員進行征文,每篇不少於800字,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的把握,增強團員青年的自豪感與凝聚力。
各班級於5月8日準時上交,並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三名。每班征文不少於2篇,每少一篇當月該班級量化管理扣1分。
(3)開展團史知識手抄報競賽活動。讓廣大青年團員加強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情和團史的學習,使團員們對團的發展曆史和有關團的基本知識有較全麵的掌握,從中明白作為團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團的性質和職能有較為更深層次的認識。
各班團支部將本班作品於5月8日上交,並評出校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每班作品不少於5張,每少一張當月該班級量化管理扣1分。
(4)各班級出一期“知曉團史”黑板報。各班於5月8日之前完成此項工作。務必貼近主題,宣傳深入。屆時評委現場打分,評選結果納入當月班級量化考核。
(5)舉行“邁入青春門,走好成人路”宣誓儀式。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健康成長。
(6)積極參與團區委組織的“承傳統、展風采、促和諧”係列活動。
各班團支部要自覺參與到紀念活動的各種事項中來,充分調動團員青少年的積極性,抓好宣傳、發動、組織、落實等各項工作,營造濃厚的紀念活動氛圍,擴大共青團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各班還應自行組織開展一係列有紀念意義、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同時,注意收集與活動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積極上報活動情況。
2、五四入團儀式活動
(1)入團組織
4月8日至4月14日為各班宣傳階段,學部組織相關宣傳資料,並分發各班。各班主任利用班會等時間,在各班大力宣傳五四精神,及團的知識。
4月15日至4月22日,積極鼓勵學生遞交入團申請書。
4月23日至5月2日對遞交入團申請書的同學進行考察,並確定入團學生,做好入團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5月3日,舉行入團儀式。
(2)入團儀式
在“五四”來臨之際,為加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校校團委舉行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
播放共青團歌《光榮啊,中國共青團》;麵向全體同學宣布新團員名單;向新團員頒發團員證並佩戴團徽;組織新團員宣誓;新團員代表發言;總結發言。
3、記錄洋溢青春
(1)作文競賽
以“快樂成長”為話題的青春主題征文活動。要求從自己的生活經曆和生活感悟出發寫一篇記敘文,內容健康,思想積極,有真情實感,每篇不少於800字。
4月7日晚上6點,在學部會議上學習活動方案,宣傳動員,各班積極準備。
4月8日至4月25日,由語文老師在各班組織,初選出5篇作品上交語文教研組。
4月26日至4月30日,各班上交的作品由語文老師集體打分,評選出6篇作品獲獎。
(2)朗誦比賽
以“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為範文,語文老師酌情安排恰當的內容。
4月8日至4月30日,由語文老師選定好內容,並配合班主任在各班做好充分的組織準備工作,並適時組織統一排演。
5月4日當天舉行全校朗誦比賽,由評委組現場打分評出各類獎項。
評分標準:主題鮮明積極向上,精神飽滿,姿態得體大方,精心著裝;吐字清晰,聲音宏亮,正確把握朗誦節奏;感情飽滿真摯,富於激情,表達流暢;能正確把握朗誦內容,聲情並茂,朗誦富有韻味和表現力。
獎項設置: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優秀獎1名,優秀組織獎1名。
4、五四青年杯中學生知識競賽
為了紀念“五四”運動,弘揚“五四”愛國、民主、科學精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氣氛,結合共青團和學生學習實際,舉辦有關團的認識、政治和曆史基礎知識方麵的知識競賽。
4月中、下旬,在各班教室進行初賽,校會議室進行決賽。由高年級同學參加。活動流程和要求如下:
在4月18日前,每個參賽班級由班主任負責,根據下發的考試範圍自行組織初賽,並選拔5名同學組成一支參賽代表隊參加決賽。
各班主任要求在4月19日之前將參賽代表成員名單提交。
各班參賽代表4月24日活動課到校會議室參加決賽。
競賽以有關團的認識、政治和曆史基礎知識方麵的知識等方麵為內容。
比賽結束後公布成績,並於5月3日頒發獎狀、獎品。
試卷結構:設計團知識、政治法律常識、曆史基礎知識,學校可自行設定內容比例。
獎項設置: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鼓勵獎4名。
青年節活動的設計指導
“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中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節日由來
“五四”青年節起源於1919年北京的5月4日學生運動。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終。
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但均遭拒絕。非但如此,會議竟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
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高呼“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呼籲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
這一運動得到了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指令參加巴黎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充分顯示了中國青年的革命精神和力量,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為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適合青年特點的紀念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慶祝青年們的節日。
相關知識
1、青年修養
堅定,但不固執;活潑,但不輕浮;
勇敢,但不魯莽;沉著,但不寡斷;
機警,但不多疑;豪放,但不粗魯;
老實,但不愚蠢;忍讓,但不軟弱;
謹慎,但不膽小;自信,但不自負;
自謙,但不自卑;自強,但不自驕;
自珍,但不自賞;自愛,但不自嬌;
緊張,但不忙亂;嚴肅,但不呆板;
隨和,但不失度;幽默,但不庸俗;
愛說,但不狡辯;愛動,但不越軌。
2、名人話青春
李大釗: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高爾基: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暫的青春,去學無窮的智慧。
伏爾泰:要在這個世界獲得成功,就要堅持到底,劍到死都不能離手。
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至於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蘇軾: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活動開展
為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了解共青團曆史,堅定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充分發揮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積極投身教育、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大潮。學校可在“青年節”開展以“承五四精神,揚青春風采”為主題的紀念係列活動。
1、承五四精神,揚青春風采
以加強班級團組織建設為基礎,通過開展主題紀念係列活動,回顧共青團的光輝曆程,展望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發展前景,進一步增強團員青少年的政治意識和服務意識。
各班團組織要緊密圍繞紀念活動的主題,做好各方麵的工作。
(1)舉辦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多年的圖片展。為滿足廣大團員青年了解中國共青團的發展曆程和取得的突出成績的要求,校團委可利用櫥窗舉辦“共青團發展曆程及青年教育圖片展”。
通過學習團的知識和團的曆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繼承和發揚共青團的光榮傳統,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自覺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高年級同學可開展“今天,我們怎樣成長”青春主題征文活動。通過向全校團員進行征文,每篇不少於800字,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的把握,增強團員青年的自豪感與凝聚力。
各班級於5月8日準時上交,並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三名。每班征文不少於2篇,每少一篇當月該班級量化管理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