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學校節慶活動的設計指導(1 / 3)

NO2.學校節慶活動的設計指導

元旦節活動的設計指導

節日由來

元旦是新年度開始的第一天,即1月1日。“元旦”一詞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春初今朝。”其中“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象形字,上麵的“日”是代表太陽,下麵的“一”字代表波濤澎湃的海麵,意為:一輪紅日正從海上噴薄而出,放射出燦爛的光芒,會意為早晨,象征一日的開始。“元”和“旦”合在一起,是指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據說,“元旦”這一名稱,最早始於三皇五帝。據記載,夏帝顓頊就把孟春正月即春季的第一個月作為歲首,定為“元月”,稱做“正月”。把正月的朔日,即正月初一叫“朔旦”。這樣元月的朔旦就簡稱為“元旦”了。此後曆代元旦日期的規定又有些變化。如商朝把十二月初一定為元旦;周朝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朝把十月初一為元旦。到漢武帝時,又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於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的陽曆,並決定把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歲首,俗稱新年,但不稱元旦。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曆紀年法”,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而將公曆1月1日定名為元旦。同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公曆1月1日元旦放假一天。從此,元旦這一天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一般在元旦的前夜,人們常常習慣於守在收音機、電視機旁,聽元旦第一聲鍾響,互相祝賀新年的來到。元旦當天,人們興致勃勃地參加各項文化娛樂活動,興高采烈地開始新的一年。

活動設計

在新年到來之際,學校為豐富職工和教師的業餘生活,可舉辦類似“迎新年·慶元旦”這樣的遊園活動。大家在活動中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共建積極向上、歡樂和諧的生活氛圍。

1、學唱歌曲

為了渲染節日的氣氛,有過元旦、跨年的感覺,可教學生學唱新年類歌曲。如學唱歌曲《新年好》。

2、布置環境

環境的布置,可以更加凸顯節日的快樂。

低年級學生特點是直觀形象思維,所以能直接讓學生有感受的體驗環境的氛圍,可以準備很多的氣球,將氣球捆綁在一起,做出不一樣的造型,引起學生對過節的興趣。活動全部結束的時候,將氣球拆下來,送給學生。

在介紹環境布置的時候,跟學生聊聊關於元旦的事情,元旦代表了什麼?這樣,在激發學生想要氣球的興趣前提下,通過這種節日的裝扮,讓學生對元旦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3、集體展示

為了讓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台上的小朋友表演自己的拿手節目,如:唱歌、講故事、背兒歌等,台下的學生欣賞節目,時不時的給予掌聲,這樣,有意無地的提升了學生敢於在集體麵前展示自己的勇氣。

4、鍾聲舞會

元旦夜裏可選擇一個合適的場地,舉行交誼舞會,也可搞成氣氛熱烈的化妝舞會,一直跳到新年鍾聲敲響為止。

5、文藝晚會

文藝節目要熱烈、歡暢,充滿希望和活力。

內容要做到:健康向上、富有思想性;形式活潑、主題突出、藝術性強;服裝整齊、動作大方、整體效果好;老師重視、組織有序、參與麵廣。

6、展覽展示

可以舉辦建設成就、展望未來的圖片展覽,以宣傳成就,鼓舞鬥誌。

7、體育活動

舉行象征性的體育比賽。如元旦越野長跑比賽,也可舉辦元旦拔河比賽,以寢室為單位,最好以男女混合為主。

8、有獎聯歡

集中各種遊藝項目,吸引全體學生參與。有的遊戲同樣適用於教師。

(1)成語連珠,就是先說個成語,每個組或每個人用最後的一個字接成語……接不上的接受懲罰。

(2)讓班裏的學生用家鄉話說一段對白,越經典的越好。

(3)事先準備一些紙片,上麵寫好各種職業,或者體育運動。接著讓每個人分別抽一個,不要讓別人知道。最後分別表演,不能說話,讓別人猜猜看是什麼職業。

9、綜合競賽

綜合知識競賽按年級每班有固定人數參賽,並設各類獎項,製定組織負責人。

(1)書法競賽分3個組,一、二年級、三、四、五年級、六年級各為一個組。每班有固定人數參賽,並設各類獎項,製定組織負責人。

(2)作文競賽參賽範圍為三年級以上,限時當場命題作文,稿紙由學校統一提供,並設各類獎項,製定組織負責人。

學雷鋒活動的設計指導

“雷鋒”這個中國大地上出現的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人物,曾在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了何等強烈共鳴,盡管經曆了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歲月,但雷鋒精神卻像一切屬於時代、屬於人民的美好事物一樣,始終珍藏在我們心底。

節日由來

雷鋒,生於1940年,湖南長沙人。雷鋒的父母兄弟受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地主和資本家的迫害相繼慘死。他7歲便成了孤兒,在窮親戚的幫助下生活。

1949年8月雷鋒家鄉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雷鋒上了學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通信員,後調縣委當公務員。1957年雷鋒加入共青團,以後參加根治偽水工程、團山湖農場和鞍鋼等建設,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1960年1月雷鋒應征入伍,同年11月入黨,次年6月任班長,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

雷鋒堅持學習,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行動指南。他熱愛部隊,關心集體,幫助戰友,並迅速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在部隊兩年零八個月的平凡工作中,他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嘉獎多次,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範共青團員”,並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3年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的班為“雷鋒班”。同年3月5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誌學習。從此,全國各地開展了向雷鋒同誌學習的活動,雷鋒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雷鋒式的英雄模範亦不斷湧現。

活動設計

1、學雷鋒先進事跡報告會

可以講述本班或身邊的“活雷鋒”的先進事跡,以鼓舞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

2、學雷鋒詩歌朗誦會

以“學雷鋒樹新風”為詩會主題,組織詩歌朗誦會。

3、學雷鋒小組活動日

可以定期組織學“雷鋒活動日”,為身邊的同學或者社會群體做好事,例如幫助孤寡老人等。

相關知識

1、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是指在雷鋒身上體現出來的共產主義精神。其內容包括: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

其實質是:忠於共產主義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2、雷鋒日記摘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我要像鬆樹那樣,不怕風吹雨打,嚴寒冰雪,四季常青;我要像柳樹一樣,插到哪裏都能活,緊緊與人民連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長大、結果,做人民最忠實的勤務員。

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誌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誌看齊。

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於吃苦的人。

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走不遠,飛不高,好比一條條小溪,如果不彙入海河,永遠也不能洶湧澎湃、一瀉千裏。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那些永遠力爭上遊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隻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

活動宣傳

在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高舉雷鋒精神的旗幟,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升旗儀式

校少先隊向全校師生發出“完善自我,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倡議,“學雷鋒活動月”正式拉開帷幕。

2、宣傳評比

充分利用學校的櫥窗、黑板報等宣傳陣地,開展宣傳造勢。同時舉行“雷鋒精神伴我成長”的主題板報比賽,各班圍繞該主題出一期主題班報,校團委於3月15日前進行集中評比。

3、事跡發揚

校園廣播站播讀雷鋒日記、校內外學雷鋒先進事跡材料,播放學雷鋒主題歌曲等,營造學雷鋒活動氛圍。

活動開展

1、學習雷鋒精神,文明禮儀我先行

學校可開展“學習雷鋒精神,文明禮儀我先行”活動,具體可安排多方麵內容。

(1)學校組織召開“學雷鋒”動員大會,國旗下的講話。

(2)學校懸掛學雷鋒標語,團委、各班黑板報出版、宣傳學雷鋒畫張貼;組織各班出好學雷鋒的手抄報。

(3)召開一次學雷鋒主題班會、團會。時間定在3月10日;形式要多樣,討論會、辯論會、故事會、演講會、學生論壇等。如講雷鋒的故事、背雷鋒的名言、讀雷鋒的日記,論雷鋒的精神。材料可到圖書室借閱或上網查找。通過班、隊、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了解雷鋒精神的含義。

要學習雷鋒愛憎分明的政治立場,引導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加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以及愛身邊的人的教育。

要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雷鋒說過“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學生要學習雷鋒“火車行千裏,好事一火車”那樣時時處處做好事。

要學習雷鋒的嚴於律己、孜孜以學的自我修養原則,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和努力創新、大膽實踐的精神,培養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要學習雷鋒的“三個對待”,即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4)辦好一期“學雷鋒”黑板報,宣傳雷鋒事跡,倡導雷鋒精神,學校要組織人員進行全校檢查評比。

(5)繼續開展“愛校月”活動,本著“立足校園,愛心暖社會”的原則,利用周末或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團員至少開展一到兩次具體活動。

(6)各班建立“學雷鋒好人好事”檔案,把學雷鋒同學習現實中的先進人物相結合,引導同學們將學雷鋒精神長期深入地延續下去。

(7)請各班團支部將《開展學雷鋒活動情況彙報書》,含活動圖片,於4月上旬交至團委,作為“五四”評優表彰的依據之一。

(8)要堅持常年學雷鋒,要使學雷鋒、學先進製度化、經常化。

(9)結合“植樹節”,開展綠化、環保活動。常規要求:愛護環境衛生,不亂拋垃圾;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不隨便踩草地;節約資源,不隨便浪費水、電;積極參加各項有意義的綠化、環保活動。

年段要求:低年段的同學負責管好自己班內的保潔工作;高年段的同學負責自己班公共區的清潔以及拔除雜草的工作。

(10)參加學雷鋒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

(11)組織一個年段走出校園打掃街道活動;組織學生會幹部清洗馬路圍欄等活動。

(12)開展一場“校園手拉手”募捐活動,向身邊的貧困生伸出友誼之手。

各班級要認真總結本次主題教育活動,要將學雷鋒活動與行為規範教育活動相結合、與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與獻愛心活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讓“雷鋒”出現在新世紀的今天,讓雷鋒精神永駐校園。

2、弘揚雷鋒精神,完善自己服務他人

“學雷鋒”活動要立足本職,立足本校,使學雷鋒深入到每個班級,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像雷鋒那樣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不流於形式。

(1)各班利用班會課舉行“我與雷鋒找差距——告別缺點,發掘優點”主題討論會,引導全體同學在認真深入學習雷鋒精神的同時,開展自省修身活動。

在嚴格自省、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自身優點,增強自信心,提高班級凝聚力,同時對自身在為人、處事、學習等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改正,各班製訂學雷鋒活動計劃,將學習雷鋒精神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2)立足校園、立足身邊,爭做文明學生。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從日常做起,具體要求做到“十不”。即“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不打架、不罵人、不吸煙、不喝酒、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不破壞公物”。

立足學習,開展“一幫一”活動。要樹立“敢為人先”的信心,“不甘落後”的決心,帶出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濃厚學習氛圍,使每個同學的成績都有大的提高。

(3)舉辦“愛心無限,快樂奉獻”愛心義賣活動。號召全體學生將閑置的物品,如衣物、書籍、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或自製小作品以班級為單位拿出來進行義賣,為愛心助學募集善款。並借此活動培養學生節約資源、關愛他人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價值觀,提高社會交往能力,達到通過活動完善自我、促進成長的作用。

(4)繼續開展“一幫一、一對多”愛心活動。倡導同學之間互幫互助,攜手共進。不僅是在學習上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也希望在生活和思想品德上互相影響共同提高,最終提升整個班集體、整個學校的良好風氣。

(5)組織學生舉辦“我和雷鋒的距離”校園文明狀況圖片展。在展出反應雷鋒精神的圖片的同時,展出學生中的一些文明行為照片,同時也展出一些不文明、不和諧行為的照片。通過對比,讓學生意識到差距和不足,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6)進行征文比賽。配合“我和雷鋒的距離”校園文明狀況圖片展、“我與雷鋒找差距——告別缺點,發掘優點”主題討論會及其他學雷鋒活動,各班於3月組織開展“續寫雷鋒日記”學雷鋒主題活動日記征文比賽,3月底進行評比。

3、弘揚雷鋒精神,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1)大力開展青年誌願者活動。組織進行青年誌願者報名工作,大力組織開展青年誌願者服務活動。

(2)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校外的公益勞動。如走進福利院看望老人,以實際行動去服務社會;走向市區進行清除白色垃圾;對校園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創建清潔文明校園。

活動總結

學校根據班級活動情況評比學雷鋒先進班集體、先進個人。

3月底,學校進行“學雷鋒活動月”情況總結,並總結材料,包括活動中照片、影像資料等。期末將根據這些學雷鋒活動持續開展情況評選出“十佳學雷鋒先進班級”,每個班級同時推評1名“學雷鋒先進個人”,學校集中進行表彰公示。

勞動節活動的設計指導

節日由來

5月1日,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團結、戰鬥的重大節日,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重大節日。

188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會議喊出了8小時工作製的口號。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等地35萬工人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大罷工,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製,罷工遭到資產階級的血腥鎮壓。但是,在英、法、俄等國工人的聲援下,美國工人階級終於贏得了8小時工作製的權利。這次罷工運動在國際工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鬥爭,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的成立大會上,決定把象征工人階級團結、戰鬥、勝利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又稱“勞動節”。從此,5月1日就成了全世界勞動人民團結戰鬥的節日。

我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大規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在1920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明確規定每年5月1日為勞動節。

現在的每年這一天,全國人民舉行各種慶祝集會和多樣化的聯歡活動,以發揚工人階級的光榮傳統、激發振興中華的熱情。

慶祝勞動節是各級組織的重點活動,一般都會集中全力組織好。

活動設計

1、慶祝五一遊園會

遊園會要辦得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氛熱烈。要邀請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參加。

2、慶五一文藝晚會

晚會的節目內容除娛樂、欣賞外,宣傳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反映工人鬥爭生活的節目要占一定的比例。

3、報告會

報告會可宣講有關“五一”的來曆、工人階級的曆史使命等問題。

4、工運史和當代中國工人風采展覽

組織有關國際工人運動和我國工人運動的史料,以及當代中國工人的風采,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展覽,起到教育和紀念作用。

5、拔河比賽

可增強相互之間的友誼和團結。一般適宜在“五一”當天舉辦,當天結束。

6、大型谘詢活動

開展“勞動者權益保障”宣傳,為勞動者撐起保護傘。

勞動節活動

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學校可以開展多彩多樣的活動共同慶祝這個有意義的假日。讓師生在工作之餘快樂身心,減輕工作和學習壓力,過一個屬於勞動者共同的節日。

1、教工乒乓球單打賽

4月15日至4月30日期間,通過比賽分別決出男子組和女子組前八名。活動共有多名教職工參賽。通過這種靈活的比賽活動形式,可以豐富和活躍教師的業餘生活,在友好的比賽氣氛中,增加了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凝聚人心,達到以活動鍛煉身體,愉悅心情,緩解工作壓力的目的。

2、“校園之聲”詩朗誦

4月30日下午,在學校多媒體教師的協助下,采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即舞台音像數據化管理技術,在燈光控製、音源美化、圖像處理等方麵,給廣大師生展示一個絢麗多姿的光影舞台,為廣大師生搭建一個計算機動畫終端技術的介紹平台。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多媒體教師在計算機實用技術的應用領域中運用自如的高超技術。通過這次活動,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校園和諧。

3、迎五一籃球接力賽

4月26日至4月30日期間,籃球運球、投籃接力賽以團隊形式參賽,競爭激烈。通過把這種輕強度、趣味性和合作型運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活動形式,有利於帶動中青年教師、男女教師參加比賽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有利於加強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有利於建設和諧的組織管理文化和校園忠誠文化,體現社會對新時代教師的素質要求,豐富和活躍教師的業餘生活。

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可以豐富教師業餘文化生活,又活躍了教師的身心發展,更有助於調動廣大教師職工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團結,增進友誼,增強學校的凝聚力,體現和諧校園的理念,使廣大教師能以旺盛的精力和嶄新的精神麵貌投入到工作中去。

端午節活動的設計指導

節日由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害,後來子胥走頭無路,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