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指導
社會公德教育的指導與實施
社會公德是每一位現代社會的公民都必須遵守的規範。社會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基礎環節,是維護人類秩序、調節人際關係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們社會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社會公德教育目標是促使學生進行社會公共道德的內化,即知、情、意、信、行,的轉化,把習得的公共道德知識潛移默化到學生所履行的社會公德行為之中。
社會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從學生當前社會公德表現現狀與學生的行為可看出他們仍缺乏公共道德:課桌上布滿“傷痕”斑斑點點,牆壁上粘著烏黑的鞋印、球印,公共書刊殘缺不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學生中偷竊、欺騙、暴力行為、逃學和迷戀遊戲網吧的案例時有發生,因此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應加強對學生社會公德素質的培養。
從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可以看出,當前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各層次包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徑都需要進行加強改進。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需要加大改進,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從小就受父輩、祖輩過多的關心愛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識。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學生任性自私,傲慢無理。粗暴專製的家庭教育使學生暴躁冷酷,粗野蠻橫。這種狀況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困難和阻力。
社會公德教育的作用
1.約束作用
如果某人或某個團體違反了公德所確定的行為規範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等社會力量的譴責,也會受到國家的幹預,使之受到必要的懲罰,從而促使人們遵守社會公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2.規範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學生的行為規範,確定了學生在社會公德領域哪些行為是道德的,是可行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是不可行的,從而對學生的行為起到規範作用。
3.向導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學生的行為規範,確定了學生的行為軌跡路線,要求學生按著規範的要求去行為,對符合規範的行為學校和社會予以表彰、獎勵,否則,予以譴責,直至采取措施處理,從而保證規範的實施,為學生的行為指明了方向。
社會公德教育的實施途徑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的教育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發展水平,他們的心理具有獨立性、叛逆性,不能隻靠說教,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加工和自我創造。把外在的教育影響,變成學生自身社會公德認識重組的需要,這是培養學生良好社會公德的關鍵。
學校社會公德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公德的內化。內化是人們態度體驗變化的最終階段,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完整的價值體係。
學生在內化過程中解決了各種價值的矛盾衝突,當個人按自己內化了的價值標準去行動時,會感到愉快和滿意。而當出現與自己的價值標準相反的行動時,會感到內疚、不愉快,這時,穩定的品德就形成了。
所謂社會公德內化,是指學生把一定社會的公共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對公德教育的要求入耳、入腦、入心,從而變成自己的行動。因此,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公德內化,完成知、情、意、信、行這幾步驟的轉化就是社會公德教育的最終目標。而要完美完成知、情、意、信、行,就要做好一些觀念意識的培養。
1.責任意識的培養
作為社會的成員在社會中生活,不能隻知道在社會中索取什麼,還應該對社會有所付出,要對他人負有一定的使命、職責或任務,要承擔對社會和他人履行義務的道德責任。培養責任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全麵、完整的社會性道德觀念。
2.平等觀念的培養
教育學生在現代社會中與人相處如何平等地處理各種複雜的關係,並在處理這些關係時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作出適當的反應。既不能當處於被動地位時,無原則地屈從 盲從於外部力量,也不能一旦處於優勢地位時,便以為高居人上,得意忘形,甚至行為荒唐。
3.公正行為的培養
教育學生在社會中的行為不能總是單純地從個人或小群體利益出發,把個人和小群體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利益即是道理,不講公正和公理。不能去建立自己的小團體,拉幫結派,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違法亂紀。
4.誠信之道的培養
人無信不立,以誠立人,以信立業,誠信是道德修養的起點。要教育學生信守對自己和別人的承諾。誠信是對他人的誠實和別人對你的信任,是現代社會交往的基礎。
5.寬容之心的培養
寬容,首先是對世界文化的慎思明辨,兼收並蓄。人和人之間尊重人權,尊重人們不同的興趣、文化、信仰和種族身份,人與人之間關係融洽、奉獻愛心,相互合作、和諧發展。其次,寬容是人際關係的寬鬆和睦,這是建立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之上的,要能容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去思考不同意見的合理性;特別要尊重他人,處事要公正,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
6.善之情的培養
友善要求每一個人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有一種廣泛的同情心、愛心,要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在現代社會交往中提倡人與人的溝通、人對人的熱情和尊重。
教學中的社會公德教育指導
社會公德教育的涵義
社會公德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二者關係相輔相成,對受教育者各方麵素質起導向和促進作用。
德,指人的品質。從政治角度來說,德意味著一個人的政治覺悟、階級覺悟、思想覺悟以及政治品質;從社會學角度看,德育則意味著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風貌、風格、品行等;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為人處世的表現;在心理學上,可解釋為人的意誌、興趣、愛好、情感、情操等。
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從實踐中不難看出,各科教學正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思想品德及政治課是向學生比較係統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任課教師應以大綱為依據,運用教材聯係學生實際,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指導他們的行為。而其他各科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也具有重要作用。
任課教師要在全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誌品格,促進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要根據各科教學大綱中關於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下麵以語文學科為例。
眾所周知,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而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遵循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簡稱“文道統一”。
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是一條根本原則,它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征和本質。這條原則揭示了語文教學活動中教養因素和教育因素、智育與德育、教學形式和內容等方麵的關係。
1.教養、教育因素
語文教學活動包含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兩個教學因素,即教養因素和教育因素。語文教學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麵的能力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語文工具,這就是教養因素。這個因素決定了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基礎工具性。
但由於語文連結著人類社會精神,文化思想意識,是人類表達思想,進行社會交際交流思想的特殊工具,因此,要切實有效地進行語文訓練,不能脫離他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滲透在教材中,貫穿在訓練內容中,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德育因素。
2.從目的上來看
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上來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包含著相依相存的兩個方麵,他們互為前提,互為因果,互為表裏。思想教育作為目的,離不開語文訓練;而語文訓練作為目的也同樣離不開思想教育,這兩個目的,是一個統一體。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是一條曆史規律,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3.從內容上來看
從語文教學的內容來看,現行《大綱》在“教材內容”中規定:“語文要選取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範文章。”還要求教材要思想內容好,入選的作品,要符合教學目的中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有助於培養學生從事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選取古代作品,要體現批判繼承的原則,入選的外國作品,要有進步的思想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可以選少量並帶有消極因素而藝術性較高的名篇。
思想品德與社會公德的教育
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與“私德”相對,公德指與組織、集體、民族、社會有關的道德,私德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係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的理解
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曆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隻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曆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我們青少年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
隻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
毋庸諱言,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社會中部分成員以自我為中心,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缺乏守法意識,缺少愛心和良知,將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等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基本社會公德拋之腦後、棄之不顧。
君不見,井蓋頻繁失竊、景觀燈被打碎、果皮箱被踢翻……這些與文明行為格格不入的社會現象無一不在拷問著市民的素質。文明,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和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類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麵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麵否定、抑製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
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係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會的精神文明當然包括多方麵的內容;但在一定的曆史發展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整個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反映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