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
集體主義教育的涵義與地位
集體主義的涵義
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於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是一種精神。它的最高標準是一切言論和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這是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內容。其科學含義在於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服從集體利益。一切行動和言論以集體為重個人為輕。
集體主義的教育地位
有人說: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無德是壞才,有德無才是庸才,無才無德是無賴,可見,德育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德育教育的內涵很廣泛這裏就集體主義教育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談談一些看法。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在學校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鏈條中,集體主義教育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集體主義教育承接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更加貼進學生實際,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化和升華;集體主義思想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集體主義價值觀又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礎,有助於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麵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把學校作為培育集體意識和觀念的起點,作為培養集體主義的搖籃,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共識。目前,我們學校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已經很明確。
目前,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是途徑和方法的問題。學校實施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講有顯性和滲透性教育兩種。顯性教育的方式我們運用的比較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集體主義教育的意義與方法
集體主義觀念的必要性
麵對一個正值青春躁動期的學生群體,任何一個卓有成效的班集體管理者,都是不會忽視集體主義教育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正是管理者出於自己管理的需要,簡單而絕對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力,導致學生人格成長的壓抑扭曲。
1.個體自然成長的需要
從個體的自然成長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學會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必要條件。
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詳細描述了自我成長的不同階段,從模仿他人到學會扮演遊戲博弈中的角色,最終形成“概念化他人”,說明了自我是在群體中成長的。人格主義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並加以創新,提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另一位人格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明確提出,為社會奉獻而獲得自尊滿足的人才擁有健康人格。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脫離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個性首先表現在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上。
2.社會現實狀況的需要
從社會現實狀況看,當今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家庭以孩子為中心,造成青春期的獨生子女普遍個人意識較強,一些獨生子女對社會關係的認知較晚。學校的集體主義教育氛圍,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類型的學生,如依賴型的學生:事事依賴他人,沒有主見;任性型的學生:我行我素,不願合作 ;焦慮型的學生:遇到小小的困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逃避型的學生:脫離集體, 害怕與他人接觸;神經質的學生:情緒變動大,喜怒無常;執著型的學生:個性固執,易走極端。
要促進這些學生的人格成長,引導他們不斷向上,沒有強有力的集體主義教育,是很難取得成效的。從中國文化的教化經驗看,中國文化自古對人性體察入微。人性中,最難克服的是私心、私念。於是,儒家文化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黃金法則。
在我們的文明傳統中,對個人的關注是放在與外界社會、他人的聯係中的。如何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係,中國文化對此有大量充滿辯證智慧的論述。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對文化長期的政治化曲解,過於強調服從和共性,令中國文化的精華沾染了灰塵。可以說,我們的文化 從來沒有忽略個人,相反,一直將人格的完滿作為人生的要義。由於人性天然的是陰暗與光明的對立統一,後天成長中如何使人格越來越完善,便成了每個人要麵對的人生課題,無論他(她)自己是否覺知。因此,我們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不可忽視集體主義的教育。
如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1.強有力的約束和紀律
提到約束和紀律,班集體初建立時,學生們總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個成熟的班集體,學生們偶爾也會控製不住地違反紀律,放縱和越軌也會發生,這是正常現象。
正像社會心理學中指出的:社會化是終其一生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會覺得是違心地活著,無法完全被社會化。一顆年輕活躍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縛的,但是,必要的紀律束縛對其成長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束縛,才訓練了他們對不良誘惑的抵抗力、訓練了堅強的意誌、訓練了對集體和他人的關注。遵紀行為的養成,既需要循循善誘,更需要鐵腕製約。製定與操行掛鉤的班級規則,及時對違紀行為批評教育,必要時學校公開處分,都有利於紀律的實施。
2.共同的信念和輿論
共同的信念和輿論,使集體被無形的軟索緊緊維係起來,使整個集體步調一致,宛如堅強的堡壘。樹立優秀的學生榜樣,培養學生骨幹,有利於班級良性風氣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級輿論。
3.普遍的友愛和關心
洋溢在集體中的關愛,是集體的潤滑劑。首先,倡導助人為樂。不少學生天性純良,但是不知道怎麼去關心幫助他人。這就需要教育者的示範以及具體的指導,經常進行表揚和批評,幫助養成關心他人的行為習慣。
其次,倡導團結和寬容。集體寄宿生活中,學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產生小群體分化。引導學生互諒互讓,彼此寬容,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遵循的原則應該是盡量化解矛盾,不激化學生衝突,要求學生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怎樣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過於強調集體價值觀,存在著扼殺個性的危險。我們強調集體主義,隻是將集體主義作為一個現實的首要前提加以明 確,而不是忽視學生人格的自主獨立。在完整的集體主義氛圍形成後,學生自主人格的成長 就成為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方法策略有很多。
1.對違紀現象區別對待
紀律嚴格而不容違反,這是對學生的統一要求。但是出現違紀現象時,卻要靈活智慧。
(1)掌握度。偷盜和遲到、作弊和忘記關門窗、曠課和請假不及時、 抽煙和在教室吃飯都是不同性質的違紀。對此,不可無限上綱,也不可小洞不補。
(2)分清不同學生的個性。紀律的平等性一定要維護,但是對於不同個性的學生,卻需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隻需點到即可,有的則需重錘敲打;有的需要迂回婉轉,有的必須單刀直入。
(3)傾聽抱怨。紀律本身剛而不活,過時的規則、不夠合理的規則,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學生的抱怨,需要傾聽,需要反思。必要時要修改規則,這樣既是尊重學生,更是解開了學生身上不必要的束縛,促進了學生人格的成長。
2.集體活動中培養個性
學校和班級的活動往往包含了各種類型和內容。有的是需要個人默默地努力;有的是需要與其他同學合作;有的是需要老師指點;有的需要集體共同的創新。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集體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培養,人格在成長。保守退縮的學生需要鼓勵 ,鼓勵其勇敢地挑戰自我,參加活動,培養自信。青春期的學生愛麵子,怕出乖露醜,怕失敗,這時老師最需要說的話是:“得不到獎沒有關係,重在參與,重在鍛煉”、“試試看 ”、“做一件事開始總是難的,多做做就好了”。
狂妄冒進的學生,自我評價過高,如果經常參加活動,看到了有比自己更強的對手,往往自我認知會慢慢變得客觀一些。每個學生個性方麵的優缺點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充分,作為教育者,既要分清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又要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克服原有的不足。
3.鼓勵自主學習和創新
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當學生還帶有一些被動學習習慣時,教育者就必須灌輸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到了高年級 ,隨著學生自身的成長,獨立意識和能力已經有所增強,這時應該結合今後就業與發展,鼓勵學生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的學生從眾心理比較強,別人自考我也考,別人學英語我也學,別人玩我也玩。對這類學生,要采用優秀榜樣的示範法,激發其內在自我前進的動力。
校園集體主義教育的策略
社會是一個集體,家庭也是一個集體,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中,長大後又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從小就應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
集體的好壞,對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及道德品質的培養影響極大。因此,每個集體都要創造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最佳的環境。
家長在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時應怎樣去做呢?
培養學生集體意識
遵守紀律、團結友愛、關心他人、助人為樂都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集體的利益。個人的事再大,在集體利益麵前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在個人利益麵前也是大事。擺正個人與集體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
集體主義精神對一個人形成高尚情操起著極大的作用,它使孩子豁達開朗,從小有集體榮譽感,有責任心、義務感。這對克服“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等不良道德傾向,培養道德意誌、習慣、自製力、自我評價能力等都有極大的好處。學校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開展各種集體活動
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開展豐富多彩的、適合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學校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如:體育運動會、文藝會演、詩歌朗誦會等。教師要了解活動要求,協助做些準備工作。活動後了解活動情況,聽聽學生的反映,給予必要的引導,以鞏固集體教育的效果。
很多教師在這方麵為學生做出了榜樣。如帶著學生為災區、為希望工程捐款和捐物、指導學生背誦台詞、幫助學生製造演出道具、雙休日帶領學生到花壇撿拾廢棄物……這些行動無聲地教育著學生,對學生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形成都起著促進作用。
雷鋒有句名言:“榮譽從集體來”。集體獲得表彰獎勵,每個成員都會感到光榮。因此,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應該支持孩子為集體貢獻力量。學生在為集體做貢獻的過程中,他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他們的能力得到施展,他們的本領得到增長,他們的友誼得到發展。他們會嚐到成功的喜悅,會在挫折麵前經受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初的體驗,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從培養班集體意識抓起
1.正確認識班集體的概念
班集體是由一個個學生組成的,每一個學生都是集體的一員,都不能脫離集體,都要努力為班集體增光添彩。學生對班集體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要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班集體的感情,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
2.要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
正確的集體榮譽感是良好道德行為支柱,它將在學生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從點滴小事抓起
培養學生關心集體,關心別人的品德,還要從平日的小事做起。有些事雖小,卻能反映出一個人思想深處的東西。
總之,學生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堅持不懈,耐心教導,就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新生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
現在我們的學生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們都會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養成了他們比較自私的傾向。在入學以後,與同學相處中會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當自己犯錯誤時更多的是說別人錯在哪裏,而沒有想到當自己犯錯會影響同學關係,會對集體利益造成壞影響,影響到集體榮譽。
當新生入校後,要使學生盡快對新集體產生感情和責任感,教師就必須在開學之前對未來的班集體產生感情和責任感。以集體主義為基石建立起來的班集體,是學生汲取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的理想搖籃。
一個健康向上的班級集體不僅是老師渴望看到的,同時也是學生們所向往的。如此重要的工作不但需要責任感,更需要我們每位老師用心、動腦,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去對學生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