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學生自覺紀律教育的指導(1 / 3)

NO5.學生自覺紀律教育的指導

中小學生自覺性教育的指導

紀律教育的重要性

紀律教育是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建立和鞏固班集體的根本保證。有了嚴明的紀律,學校就會變的井然有序,學校中的每個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麵就會既有約束又有自由。班集體就會出現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局麵。

一個學校和班集體如果沒有必要的紀律,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更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完成。

實踐已經充分的證明:任課老師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課;班主任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班;德育處、相關管理人員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年級,甚至更嚴重;校長不抓紀律,就會弄的全校混亂。

混亂的學校的校風必然是很差的,混亂的班級,學習成績肯定上不去,不僅如此,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會存在問題,嚴重的會一連不斷的出現違反紀律和違法的現象,所以,我們中小學校和老師必須努力的抓好學生的紀律教育。

教學中的紀律問題

1.隨便亂說話

主要體現在教學區域和生活區域,如上課、自習課、午睡、晚睡等。這是一個普通性的違反紀律的現象。這種問題看起來是個小問題,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來及時的加以製止,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他可以由小聲的說話發展到大聲的說話,由兩個人到多個人,由近距離到遠距離,最後導致說起來沒完沒了。

2.遲到、早退、曠課

在中小學學校,學生遲到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是由於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差,常常睡懶覺、看熱鬧、隨便打鬧所導致。

早退、曠課是考勤製度中最嚴重的問題,如此的早退、曠課一定有著特殊的原因,它不僅不耽誤學生的學習,還會帶來更壞的後果,甚至與壞人勾結或在壞人的引誘下,在學校的外邊做出了違反紀律和違反法律的事情。

3.爭吵、打架、罵人的現象

這是中小學生最易發生的問題,主要發生在生活區域和其他公共場所,有時還發生在課堂上,特別是有些男同學容易衝動和女學生的任性,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和自我約束力差,時常出現這種現象。打架手段的原因,一般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例如,打飯插隊、影響別人休息、出言不遜等原因。

4.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現象

這些行為時有發生。考試作弊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分別是:

(1)是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平時對學習無所謂的態度,希望考試作弊。

(2)是原來學習基礎就是很差的學生,雖然平時很努力,很認真,但是很難及格,在存有僥幸心理和焦慮的心理的情況下進行作弊。

(3)是講同學友情,講義氣,在考試時,因幫助同學而進行作弊。

(4)是本身學習不錯,為了爭的榮譽和獎勵,從而作弊。以上幾種情況中前兩者比較居多。

5.損壞公物的現象

目前有一大部分的中小學生缺乏保護公共設施和財物的意識,更有甚者是明知故犯。

6.抽煙和喝酒現象

當今的中學生把抽煙和喝酒作為一種時尚,特別是部分中學生。

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針對上述出現的紀律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該是以預防為主,應該采取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

1.對學生進行守則教育

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學生守則,其實就是學生的行為規範,為了學生自覺的規範自己的言行,首先對他們就應該進行守則教育,從而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

2.對學生進行規範化的教育

在學校中,學生應該遵守的校規、常規、班規主要是幾項成文的製度,例如,考勤製度、獎懲製度等等。常規是指除國家和上級頒發的成文製度外,學校自身製定的一些製度,例如,作息製度、課堂常規、文明公約等構成的不成文的規章製度。班規是班主任根據學校的要求和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製定的規章製度。很多班規都有自己的規章製度,但是仍然有些班級在這個方麵仍然是個空缺。

3.在同學中開展集體的評比

對於低年級的同學來說,有效的方法就是搞課堂紀律評比,人與人比,組與組比,然後組長檢查個人,班長檢查小組,可以評分插紅旗,可以上紅榜。也可以采取多樣的形式,內容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對於亂班,進行全麵的要求可能效果不顯著,此時可以針對一種行為進行單項評比。

4.開展群眾性批評和自我批評

教師在處理較大的問題時,在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的同時,也可以在班級上處理,要在擺清問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和主動發言能力,然後教師做小結並提出處理意見。

5.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

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學生的家裏,教師和家長都要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做好學生的紀律監督工作和教育工作,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要讓學生達到“人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的境界。

6.要堅持嚴格管理的原則

在紀律問題上,有部分的同學怕身強力壯的男老師,有的怕瞪眼睛和攥拳頭的,有的怕老師挖苦,有的怕老師批評,有的怕處分,所以我們要“嚴”字當先,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

7.給予學生必要的愛

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在使用“高壓手段”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一些表現異常的學生,我們要細心的詢問,給予必要的關愛,以免學生走極端,通過對其思想的開導,從而使學生走出心靈的陰影。

8.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

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努力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樣才能起到表率作用。事實證明:身教是無形的教育,它不帶有任何的強製性,完全是用示範的作用來引導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可以說身教是一種最基本、最形象,做有說服力的直觀教材,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教師同誌們必須注重自身的能力和形象塑造,堅持不懈的致力於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提高,為做還自己的本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小學生自覺性的心理分析

紀律是規範學生行為的一種強製性力量,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各規章製度既維持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又讓學生順利、有效地進行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但是在小學各年級中違紀現象是屢見不鮮,有一部分學生是經常違反校紀校規,他們每天都是狀況不斷,讓教師耗費了大量精力,此時教師總是采取簡單的威嚴壓製方法,但效果並不好。

有的學生看似不鬧了,這隻是暫時的,你會發現很快他又會再次違紀,甚至有的學生會變本加厲。這就向我們教育工作者發出了挑戰,為了祖國的花朵能健康成長,我們努力鑽研開展切實有效的紀律教育。

了解違紀原因和心理特征

我們要深入了解常違紀學生的違紀原因和心理特征並區別對待,要教育學生、糾正學生的違紀行為,就得先了解學生,知道學生違紀原因和心理活動特征。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經常違紀的學生,多數有著一些心理原因。

1.對紀律要求不明確

有的學生根本不明確紀律的具體要求,因而也就不了解遵守紀律的重要性。這種情況多發於低年級學生身上。例如,有的小學生考試是,一邊寫一邊說著,他可能自己並不清楚這種做法違背了課堂紀律,幹擾了別人的學習。有的小學生把遊戲機帶到學校來玩,還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帶,也是不知道紀律的重要意義。由於低年級踏入校們不久,對紀律的不明確,所以需要教師進行強化。

2.不良習慣的影響

在原有不良習慣的影響下,從而導致多數學生無法遵守新的學校紀律。有些小學生在入學前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如說粗話、自己的東西隨處亂扔。

雖然入學後,接觸了新的紀律,也從老師口中知道了作為學生應遵守班規校規,但由於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弱,往往很難改正舊習接受新的紀律約束。所以小學生有時會安分地遵守紀律,但不能夠長久。

比如,有的學生和老師就會順口說出粗話,但他自己又立刻知道錯了,這種情況教師必須以滿腔熱情曉之以理使學生認識到違紀行為的嚴重性,以後不再做類似的錯事,同時也要使學生感到自己改正了錯誤,同樣是一個好學生,使他們有前進的動力。

3.受到性格原因的影響

性格原因會使部分學生不嚴格要求自己。有些學生經常發生違紀行為與起性格存在某些缺陷有關。而學生這種性格缺陷往往和家庭教育的不當有關。

有的家長由於工作不順利或婚姻不和諧,往往把怨氣撒在孩子身上,不是打就是罵。孩子在這樣環境熏陶下,有的變得特別的野蠻,如果哪個同學或老師說了他的不是,他就會態度惡劣,大鬧課堂或和同學打架。

有的家長過分的寵愛子女,養成任性和胡作非為的毛病。當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說了兩句,孩子就大吵大鬧,亂扔東西年,這時家長往往為了息事寧人,就屈就孩子,不批評了反而是哄他,給他買這買那,長此以往,孩子就養成了任意妄為的脾氣。

有的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打人、咬人,是為不讓別的孩子欺負。殊不知,這樣做是害了孩子,以致於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很難接受規章製度的約束,這樣的孩子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長期抓、抓反複,逐步糾正學生的違紀行為。

4.是非觀念的薄弱

有些學生分不清正確行為和錯誤行為,把遵守紀律看成軟弱,怯弱的表現。背後會嘲諷那些好學生,把破壞和違反校紀校規看成是英雄行為,把幫助同學打架看成“行俠仗義”。

還有些學生對同學的違紀行為提供方便,比如,在考試中幫助同學作弊。這些同學大都是受到各種傳媒介的不良誘惑和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沒有養成一個正確是非觀念。

又如,有的教師要求學生要勇敢,有的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勇敢,把粗野行為當作勇敢犯了錯誤。這時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講解行為規範,提高他們的認識。

發掘積極因素,培養戰勝信心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哪個人是完美的,任何人身上都有優缺點。隻是有些人缺點要多些,就蒙蔽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隻看到他的缺點,而忽視了他的優點存在。要想糾正違紀行為,必須以這個優點為切人口。所以教師要用全麵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首先就得相信學生有好的一麵,然後開始積極發掘出來。

違紀生身上的優點,往往隻閃現出來,所以很快會消失,教師要及時發現,及時表揚,一旦他做好事就要大力表揚,否則他身上僅有的一點上進心就會挫傷,甚至一蹶不振。

違紀生身上的積極因素不容易找出來,但也是多方麵的。它可以是興趣、愛好和特長,也可以是平時流露出對美好東西的向往之情,也可以是自身的優點等。

由此可見,我們隻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當學生違紀時,困難的不是批評、不是指責,而是找出他的長處,能夠發現到他的積極因素,並做到及時讚揚。

教育工作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對個別違紀學生不能排斥、偏見,一定要將其融入集體中,不能總讓他顯得“特別”,如果他一違紀,就大肆批評、處罰,就更助長了他從班集體中脫離,會更難教育,一但發現他的優點就要在集體中及時肯定和鼓勵。因為集體對個體的欣賞,是對個體極大的精神支柱,會激發他的自信心,會讓紀律教育變成自覺紀律。

課堂教學和紀律管理的關係

基本關係

談論課堂紀律與課堂教學的關係似乎是多餘的。這兩者的關係也許人人皆知,良好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的保證,沒有這個保證,就無法開展正常的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就肯定受到影響。應該說,這種認識是正確而無可挑剔的。過去是這樣,現在也仍然是這樣。

問題在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認識、理解課堂紀律。特別是在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的今天,我們還能不能仍然沿襲著拘泥於我們已經習慣了的對課堂紀律的認識和理解去要求學生?

什麼是良好的課堂紀律?據了解,為數不少的老師認為,良好的課堂紀律無非是學生坐姿端正,不交頭接耳,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講話,舉手發言,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