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體育與學生的成長(3 / 3)

體育教材的實踐部分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屬於體育運動的技術。每個技術動作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在課中應充分利用寓於教材和課中的各種課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麵的思想教育。

如:教授各種器械體操、跳躍項目便於培養學生勇敢精神;籃球、排球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維護集體利益,自覺遵紀守法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

如在教800米長跑時,把技術動作認真講解示範並提出了練習的要求,注重強調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緊張、畏懼和怕苦心理,運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體力好,感覺也不錯,以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用注意力轉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轉移到調整呼吸的節奏上來,這樣一來既促進了他們充滿信心地去完成任務,也使他們在努力完成任務時進一步磨練意誌品質。

2.認真抓好課堂常規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利用各個課重要環節,進行課堂常規教育,使課堂課常規化、製度化,通過課堂常規的建立和貫徹,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和安全教育,逐步養成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和一些優良的思想品質。

體育課的開始要對學生進行動員,提出本次課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結束時要進行講評總結。通過動員,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通過競賽和遊戲,培養他們集體主義精神和果斷、機智、勇敢、頑強的優良思想品質;通過隊列隊形練習,可以培養他們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麵貌,提高他們反應速度、動作準確和協調一致的能力。

值日生借還體育器材和整理場地,可以培養他們熱愛集體、熱愛公益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良好品質。這樣一來,將思想教育同體育教學中的組織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於提高課質量,有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誌品質的形成總是和克服困難相聯係的。在課練習中增大難度、強度,使他們的意誌品質在完成各種所能承受的運動中得到磨煉。學生在課堂練習中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的思想品質上的各種弱點也會在練習強度和課的不斷深入過程中表現出來,針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及時教育。

3.注重榜樣的教育

運用體育先進事例進行榜樣教育: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所取得的新成績,優秀運動員刻苦訓練,為祖國爭得榮譽,使我國在國際體育史上產生了深淵的影響等,使學生在平時鍛煉及學習中,能夠以這些體育健兒為榜樣,不怕苦,不怕累,從而達到良好的課效果。

學生的榜樣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評選各類的積極分子,而體育積極分子應該占全校學生總數的2%左右,這對推動學校的體育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教師的自身榜樣作用:教師的思想品行和業務水平,包括文化素養、課風格、言行儀表、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品質都對學生產生影響。當學生意識到從教師身上看到了他們所希望的形象時,就產生了積極的榜樣教育的效果。

如課堂中,教師勇於吃苦耐勞,不怕苦累,不怕太陽曬,不怕風吹和寒冷,工作認真負責,準備活動和同學們一起做,示範認真規範,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要求,練習時積極為同學們當陪練,耐心幫助後進的同學等。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做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激勵同學,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體育與學生的社會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廣泛關注,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目標。

認識社會適應及社會適應能力

1.適應及社會適應

適應原是指有機體改變其生理構造和功能以適應環境、圖謀生存的過程。社會學的適應是指一個社會體係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過程。

在社會學中,社會適應是指個體或群體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過程。它有別於生物自我調整以適應自然環境過程的生物性適應。

社會適應有兩種方式:一是個體通過調整、改變自己的觀點、態度、習行為以適應社會條件和要求,這屬於生存適應。二是盡最大的能力改變玉使之適合自己發展的需要。社會適應過程實質上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2.社會的健康

社會適應能力及社會化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健康。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

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高低。社會化是指人的內化、角色學習和獲得價值的統一過程,即是把一個生物的人塑造成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必須適應自己生活的社會變化,在與他人的交往與互動中逐漸形成自我觀念,協調人際關係,學習和體驗不同社會角色,學會承受各種挫折。在個體社會化進程中必須麵對各種衝突並學會妥協和順應、合作與競爭,要學習各種規則和價值觀,弄清哪些行為是能被社會接受的,等等。

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就是一個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也是每個個體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體育對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學校體育中的體育課堂教學、課餘體育鍛煉、課餘體育競賽等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於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

和諧的人際關係是通過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際交往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聯係過程。

學校體育所提供的人際交往時間和空間,可以增加學生之間接觸和交往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協調人際關係。

學會與人相處的藝術,學會公平競爭,學會寬容別人,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認識到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和義務,增強對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

體育活動中的人際交往具有單純性、規範性、頻繁性、直接性等特點,它有利於有目的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體育活動中,同學之間的接觸比學習生活中其他許多方麵的接觸要便利、直截了當。

運動場地、時間常常是固定不變的,愛好運動的同學卻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運動場地結隊比賽,並由於在激烈競爭中身體的強烈對抗,集體協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就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礙,增進了情感,鞏固了友誼,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競爭意識

競爭是體育運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競爭,既有對自己運動能力的挑戰,也有與他人的爭勝,既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有團隊之間的競爭。經常參加體育比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在體育運動比賽中具有鮮明的競爭性,從某種程度而言,參加體育活動本身就意味著競爭。

然而,競爭的結果總與勝敗相伴,體育運動既能激勵學生追求勝利,也能鍛煉學生不怕失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體育競賽中存在的必然發生的失敗結果,對於失敗的個人或群體來說無疑是一種良好的挫折訓練。

學生在體育競賽中多少都會經曆失敗,這種失敗引發的挫折體驗,對學生是一種心理磨練和心理調適過程,也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3.有利於培養學生自我約束力

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各種集體練習、遊戲和競賽都有其特定的規則與要求,學生在從事這些體育活動時都會遵守相應規則,甚至在沒有教師或裁判的情況下,也會自覺地用規則來約束自己。如果有人違反規則,不僅會受到相應規則的處罰,還會受到同學們的責備。

因此,在體育比賽中,約束學生的是無形的力量——規則。這種特殊的“規則效應”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學會遵守紀律、尊重裁判,學會約束自我、公平競爭,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規範。

參加體育活動時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這些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比較相似,參加體育活動還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和道德規範,而這些規則或規範與現實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規範相似。

因此,通過參加多種體育活動,能夠使人有機會體驗和學習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規範,成為一個遵紀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這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極為有利。

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要求

1.營造民主的體育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各項體育活動,對於促進人的社會化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通過學校的體育教學,學生參加大量的身體練習這些都是人類生活技能、勞動技能、軍事技能的提煉與綜合。

它們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把生活與體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營造良好的、寬鬆的學校體育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體育學習、鍛煉、訓練、競賽。

2.優化學校體育環境,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空間

體育場地器材條件是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因此,要努力優化學校體育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鍛煉空間,以便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增加學生之間的交往,提高其社交能力。

學校體育環境的優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加強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二是使用生態型體育器材和產品,從而減少塵土、噪音對人體的傷害。三是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有利於防止與降低運動損傷的體育手段和措施。

3.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織部分,組織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內容可以是體育運動項目、體育遊戲、體育郊遊、遠足等。

組織形式包括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活動小組,課外體育俱樂部等。組織學生在課餘時間走出教室,參與體育活動,加強同學間的友誼,提高群體意識,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融洽,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提高適應外界自然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