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運動傷害防護常識(3 / 3)

體育運動後要恢複

1.認真做恢複整理活動

做恢複整理活動的目的就是使人體更好的從緊張運動狀態過渡到安靜狀態,使心髒逐漸恢複平靜,放鬆身心。如果突然停止運動,就會造成暫時性的貧血,產生心慌、暈倒等一係列不良現象,對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2.自我檢查運動反應

如果感到十分疲勞,四肢酸沉,出現心慌、頭暈,說明運動負荷過大,需要好好調整與休息。運動後經過合理的休息會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體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良好,說明運動負荷安排比較合理。

3.運動後適當補充能量

參加體育運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在運動後要科學飲食,保證身體的需要,確保取得最佳的鍛煉效果。

室外體育活動防護

經常要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注意安全:

要在運動之前換上膠底運動鞋。運動鞋彈性大、摩擦力大,而塑料皮底的鞋又硬又滑,不適宜運動時穿。

要認真做好全身準備活動,否則肌肉拉傷、扭傷、骨折等都可能發生。

運動前,女孩子摘下發卡、塑料或玻璃飾物,男孩子不要在衣褲內裝小刀等鋒利物品。

要在教師或同伴的保護下做器械運動;如單杆、雙杆運動時,嚴格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尤其是投擲標槍、鉛球時,不能擅自投出或撿回,否則有可能被擊中受傷,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摔傷,不要急於起來,也不要亂搬動受傷同學,等校醫或教師來處理。

夏天運動後不要喝涼水,可以喝些淡鹽水,防止中暑;運動後及時擦淨汗水穿好衣服,不要立即衝涼,以防感冒。飯前飯後及睡覺前不要做劇烈運動。

室內體育活動防護

在教室內活動,還有許多看起來細微的小事情值得同學們注意,否則,同樣容易發生危險。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防磕碰

目前大多數教室空間比較狹小,又置放了許多桌椅、飲水機等用品,所以不應在教室中追逐、打鬧,做劇烈的運動和遊戲,防止磕碰受傷。

2.防滑、防摔

教室地板比較光滑的,要注意防止滑倒受傷;需要登高打掃衛生、取放物品時,要請他人加以保護,注意防止摔傷。

3.防墜落

住樓房,特別是住在樓房高層的,不要將身體探出陽台或者窗外,謹防不慎發生墜樓的危險。

4.防擠壓

教室的門、窗戶在開關時容易掩手,也應當處處小心。

5.防意外傷害

尖錐、刀、剪等鋒利、尖銳的工具,圖釘、大頭針等文具,用後應妥善存放起來,不能隨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傷害。

體育鍛煉前的安全措施

在健身過程中,人體內部會發生一係列的功能變化,這些功能變化一般可分為:鍛煉前狀態、鍛煉中穩定狀態、鍛煉後的疲勞和恢複過程等幾個階段。掌握各階段的規律,運用於身體鍛煉的實踐當中,對增強體質大有益處。

把握身體狀況

在當日運動前,若出現如下症狀,表明運動過於激烈或強度過大,應該中止或改換輕度運動:

睡眠不足。

有過度疲勞感。

宿醉酒後。

受強的精神刺激後。

感冒、痢疾或其他身體不適。

使用藥物後。

環境條件的選擇

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運動,對鍛煉年輕人的意誌與耐力會有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因此,運動時應注意時間段的選擇。夏季應選擇涼快的時間段進行運動,冬季則應在暖和的時間段參加運動。

鍛煉時間的把握

一日中什麼時間鍛煉最適當呢?這個問題實際是運動與飲食的關係問題。結論是食後一段時間內應注意避開運動。其理由是:

1.刺激胃腸

若飽食後進行運動,會給胃腸帶來機械性刺激,使胃腸內溶物左右上下振動,可引起嘔吐、胃痙攣等症狀。

2.血流分配紊亂

飽食後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來消化吸收,當全身肌肉在運動時,也需要大量血液參與,於是就會奪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亂,這種紊亂既影響運動效果又危害機體。

3.影響運動效果

人體進食後體內副交感神經受到抑製,此時若要鍛煉,運動效果不顯著。

另外,食後胰島素分泌上升,可抑製脂肪的分解,能量的來源就會受到限製。據研究,強度運動可在食後兩小時後進行,中度運動應在一小時後進行,輕度運動在半小時以後進行最合理。據此可以推出幾個運動的時間段,如下所示:

早晨時間段:晨起至早餐前。

上午時間段:早餐後兩小時至午餐前。

下午時間段:午餐後兩小時至晚餐前。

晚間時間段:晚餐後兩小時至睡前。

以上各時間段都有其特點及不利點,例如早晨時間段,人體進行強烈運動時,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起來,這種急速變化可使機體產生一係列的心理變化並影響全天精神狀態,對健康有害。

另外這個時間內血糖正處於低水平上,運動能消耗大量的血糖,容易導致低血糖症狀發生。而在上下午時間段運動時,則又受上班、工作、家務等客觀方麵的影響,而且,夏季裏這些時間段又最熱,因此也應看實際情況進行安排。

現代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體體力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受機體“生物鍾”的控製,一般在傍晚達到高峰。比如,最大攝氧量的枯點在下午6時,心髒跳動和血壓的調節以下午5至6時最為平衡,而機體嗅覺、觸覺、視覺等也在下午5至7時最敏感。因此,傍晚鍛煉的效果較高。

另外,人體在下午4至7時體內激素調整和酶的活性也處於良好狀態,機體適應能力和神經的敏感性也最好。所以,專家們提倡傍晚鍛煉,但在晚間時間段內,如進行高強度運動,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妨礙入睡等。因此選擇哪個時間段進行何種運動項目,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及生活習慣進行合理安排。

做好準備活動

1.準備活動的目的

準備活動的目的在於能使機體逐步地進入運動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進行各種預備練習,進一步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並達到適宜水平,還能加強各器官活動和各功能活動的興奮性,為機體正式進入運動狀態起到預熱作用。

2.準備活動的作用

做好準備活動可以促使代謝活動旺盛,提高機體呼吸及循環功能;利於氧氣吸入及運輸,提高氧在體內的利用率;提高體溫,使肌肉、肌腱的供血充分,預防肌肉撕傷及肌腱斷裂;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和肌肉的柔韌性;促使身體內部各功能器官進入運動適應狀態,有效預防運動創傷發生;充分發揮機體運動功能,提高運動效果和運動成績。

3.準備活動的內容

準備活動一般有快走、慢跑及原地連續性徒手體操等全身性活動形式。這些活動能使四肢關節活動度加強,有助於一般性運動能力得到提高。

在此活動之後,最好再做一些與主項運動內容有關的模仿練習動作,這樣可促使大腦皮質中的運動中樞興奮性達到適宜水平,身體狀態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提高運動效果。

準備活動持續時間的長短、強度的大小,應根據運動者年齡、身體情況、訓練水平等作相關調整與正式運動之間有1至3分鍾的間隔較為適宜,也可不休息直接進行鍛煉,切忌準備活動後休息時間過長而失去作用。

體育鍛煉中的安全措施

體育鍛煉中的安全措施,最重要的是自我保護。由於鍛煉的目的是維持和增進健康,因此盡量避免運動量過大的現象出現。下邊是在體育鍛煉中常見的幾個症狀。

暈厥的處理

在運動中常常會由於腦部缺血或腦血管痙攣,而引起的暫時性知覺喪失現象,稱為暈厥。

1.原因

造成暫時腦缺血的原因較多,精神過分激動、有病參加運動、長時間站立或久蹲後突然站起的情況下,都可能發生暈厥。

特別是在賽跑後立即停止不動,由於下肢毛細血管和靜脈失去了肌肉收縮時對它們的節律性擠壓作用,加上血液本身受到的重力影響,致使大量血液積聚在下肢舒張的血管中,造成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的減少,使腦部突然供血不足,就可引起暈厥,也稱做“重力休克”。

2.征象

暈厥前,常伴有身體軟弱,頭昏、目眩、耳鳴、麵色蒼白等症狀。暈厥後,手腳發涼,脈搏跳動緩慢而弱,血壓降低,呼吸遲緩,惡心嘔吐,意識模糊不清或喪失等。

一般輕度暈厥,休息片刻後,症狀就會明顯減輕。重度暈厥,身體和意識恢複要稍長一些時間,清醒後仍伴有頭痛、頭暈、精神不佳等症狀。

3.處理

當暈厥症狀出現後,應減輕或停止運動,進行慢走、蹲下或平臥休息,症狀就可逐漸消失。如果暈厥比較嚴重,應讓病員安靜平臥,抬高足部,注意保暖,來加速回心血液流動,一般休息片刻後就可恢複,如果症狀繼續加重,應速請醫生治療。

4.預防

平時堅持鍛煉身體,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運動時,量和強度要控製好。賽跑後要繼續放鬆慢跑,並配合做深呼吸。身體虛弱或患病時不要參加較劇烈的運動。

肌肉痙攣的處理

肌肉痙攣,又稱“抽筋”,是肌肉一種不自主的強直收縮。運動中最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的腓腸肌,其次是足底屈拇肌和屈趾肌。

1.原因

(1)大量排汗。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時,特別是在夏季由於溫度過高,身體會大量排汗,使體內氯化鈉含量降低,就可引起肌肉痙攣。

(2)寒冷刺激。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運動,若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突然受到冷空氣的刺激時,就可能發生肌肉痙攣。

(3)肌肉收縮失控。肌肉連續收縮或長時間處於運動狀態,容易使肌肉發生疲勞,引起肌肉痙攣。

2.征象

肌肉痙攣時,疼痛難忍。痙攣處肌肉堅硬或隆起,且一時不易緩解。

3.處理

牽引痙攣的肌肉,並配合局部按摩。按摩可采用重推、揉捏、叩打、點穴等手法,即可得到緩解。

4.預防

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容易發生肌肉痙攣的部位要適當做牽引並輔之以按摩。夏季運動時要適當補充鹽分,冬季時要注意保暖。另外,當身體處於疲勞或饑餓時,不宜進行劇烈運動。

呼吸困難的應對

對於還未適應運動的人,在運動剛剛開始10分鍾左右即感到呼吸困難,常使運動無法再繼續下去。其大部分情況都是在呼吸、循環的氧氣運輸能力還沒有充分提高之前,致使無氧供能的能量枯竭或血乳酸顯著升高。

努力克服此症狀,對運動鍛煉是有一定意義的。此時可中止運動,休息數分鍾使身體恢複平靜狀態之後,再接著從輕運動開始練習。

一般人隻要運動強度不大,是可以順利從無氧過程過渡到有氧過程的。10至20分鍾的運動也能簡單地完成。若在5分鍾以內有呼吸困難症狀者,可考慮該運動的強度過大,不適宜進行。

腹痛症狀的處理

跑步中常發生的腹部疼痛症狀,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於運動和胃腸痙攣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腸痙攣多由腸內儲積廢氣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腸道內發酵而產生一些廢氣,另外,進食過飽或過多飲用碳酸性飲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於進食、進水、吞咽唾液時帶入食管的冷空氣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脹痛為主,這是由於機體進入運動狀態後,循環器官功能沒有立即適應,導致心搏量相對較少,引起靜脈血在肝脾內一時性的淤滯。

當腹痛發生時,中止運動或減慢運動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狀。容易發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調節食物結構,宜食用容易消化的營養食品,並養成每日早晨大便的習慣,還要有必要地控製運動前、運動中的碳酸性飲料的攝入量。

還要認真對待準備活動,使機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隻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還要根據運動量來調整呼吸的節律及深度,總之,應避免腹痛發生,保證運動的順利進行。

課間活動中的安全措施

課間活動是中小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喜歡打打鬧鬧,來放鬆一下自己緊張的身心,但在遊戲時不要忘記,要樹立安全意識。每節課後的10分鍾,同學們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特別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或別的同學,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故。

活動注意事項

課間活動時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項:上下課通過過道和樓梯間時,不要擁擠、打鬧和做恐嚇同學的惡作劇,防止擁擠踩踏事故發生;課間不要玩耍小刀、仿真槍等會傷及自己和他人的利物或玩具,更不能把管製刀具帶入校內;課間運動不要太劇烈,不要追逐打鬧,避免撞傷或摔傷,要做到文明休息,保持課堂精力旺盛。正確使用體育設施,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不要在秋千、雙杠、滑梯等設施上做危險動作,避免摔傷。

若學校有修建工地,不要到危險區域內玩耍;課間休息時,如有校外陌生人邀請外出,千萬不要輕信,以防被人拐騙;如廁不要慌張、擁擠,防止地滑摔傷和發生擁擠踩踏事故;課間同學之間發生糾紛,要及時報告班主任或任課教師,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防止矛盾激化發生打架鬥毆事件,造成不良後果。

遊戲活動不要選擇在樓梯口、教室門口、台階上進行,最好去操場或戶外空曠的地方。避開變壓器、高壓電線等危險地方,不要攀爬高牆、電線杆等。

科學的建議

同學們之間朝夕相伴,總免不了開一些玩笑來放鬆一下勞累的身心。但要注意了,嬉鬧時應該注意分寸,不要玩過火。如果不注意分寸,就有可能引發意外事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不僅傷害到同學們的健康,還會影響到以後的交往。

課間不要做劇烈運動。首先會影響學習,這樣會過度消耗同學們的精力,從而使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老師講課。其次還會影響健康,同學們正處於發育期,身體各個器官的發育還不完全,承受不住劇烈運動。所以在下課時要做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

課間休息應到室外去。這樣不僅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還可以享受到溫暖的陽光,有助於身體健康。

保證教室充分的通風換氣,創造一個利於學習的環境。這樣既有利於身心健康,還可免除細菌的幹擾。

體育運動中損傷的處理

發生意外損傷的原因

運動性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損傷,青春期由於身心發育特點,非常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如肌肉韌帶損傷、挫傷、骨折、脫位、腦震蕩、內髒破裂等。

在中小學生所受到的嚴重外傷中,因體育鍛煉致傷的比例超過50%。其中球類運動和體操所引起的外傷較多,中小學生也比高中學生容易在體育鍛煉中受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中小學生的大腦皮層容易興奮,肌體容易疲勞,而注意力則不容易集中,肌體的協調、應變、平衡等功能的發育也不完善。

這樣,在做一些難度較大的複雜動作時,就容易引起外傷。比如在單、雙杠上做大擺動或做轉體練習時,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身體的協調、平衡功能要好。

其次,中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有些人還沒有掌握動作要領,就急於表現自己,甚至互相嬉戲或打賭比賽,結果因動作失誤而受傷。

還有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時,因缺少保護而受傷。如練習鞍馬、跳箱動作時,學生如果平時缺乏訓練,助跑不夠,騰起高度不夠,換手不及時,此時若缺乏有效的保護,就會發生股骨、脛骨、會陰和下肢關節等部位的損傷。

又如練習吊環時,如果沒有保護,就容易引起肘關節脫臼、前臂骨折和腦震蕩等嚴重後果。

運動中外傷的簡單處理

中小學生在運動中容易發生的外傷情形主要有幾種:流血,骨折、脫臼、撞傷、挫傷、扭傷、戳傷等。大量出血的時候,應立即進行止血處理;如果懷疑是骨折,就應立即采取骨折的處理方法。

如果是輕度的撞傷或挫傷,可用冷濕布敷在疼痛或腫痛的部位。但如果撞傷嚴重,或是頭、胸、腹等部位受到較大的撞傷,應特別注意,因為這有可能出現內出血或內髒損傷的危險。情節嚴重的體育運動外傷,都應在初步救護的同時向急救中心呼救或視情節送往醫院救治。

運動中意外損傷的預防

要真正預防意外損傷就要加強身心素質的全麵鍛煉,提高身心對各運動項目的適應能力,特別是提高心理穩定和調節水平,消除緊張和急躁、粗心等心理現象。

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加強易受傷部位的鍛煉和準備。掌握好技術動作要領,認真練習,按要求正確操作。

加強自我保護和相互保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和應急意識,學會和熟練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如摔倒時立即屈肘、低頭、團身,以肩背部著地,順勢翻滾,而不要直臂撐地。器械練習時特別要注意相互保護,如做單杠或跳馬練習時。

運動前要進行場地器械及個人服裝、鞋子等安全檢查,並自我評估身心健康狀況,如身體不適、情緒低落、心理緊張、技術掌握不良等,應停止或避免較高難度的體育鍛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