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擦傷和撕裂傷
擦傷和撕裂傷對比賽和訓練的影響並不算嚴重,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出現此類情況最重要的是防治皮膚感染。對於創口淺、麵積小的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洗淨傷口,周圍用70%酒精棉球消毒,創口上抹塗紅汞或紫藥水,不需要包紮即可。
創口內若有煤渣,細沙等異物,要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衝洗幹淨,用雙氧水,周圍皮膚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後用凡士林紗條覆蓋創麵,再用消毒敷料包紮,對於皮膚撕裂傷,若傷口小,經止血,消毒處理後,用粘膏粘合即可,傷口大則需要縫合,必要時使用抗菌素治療。
4.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是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在運動中以小腿腓腸肌最易發生。造成肌肉痙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運動量過大、肌肉疲勞;直接原因是因為出汗過多,體內電解質大量丟失所致,出現痙攣時,伴有肌肉僵硬,疼痛難忍久不緩解等症狀。
(1)處理方法。解除肌肉痙攣的方法采用牽引痙攣肌肉,排除小腿腓腸肌痙攣時,應讓患者仰臥或坐位,膝關節伸直。牽引患者足部,將患者足踝關節緩慢地背伸,此外配合局部按摩,點穴或針刺承山,委中穴等。
(2)預防。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對易發生痙攣的肌肉,運動前適當按摩,在天氣過熱的時候應適當補充水、鹽、維生素B1、防止肌肉痙攣的出現。
5.關節脫臼
關節脫臼是因為外力作用使關節麵之間失去正常連接關係的一種損傷形式,分為半脫臼和完全脫臼兩種,前者是關節麵部分錯位,後者是關節麵完全脫離原來的位置,嚴重的關節脫臼常伴有關節囊撕裂,關節周圍韌帶、肌腱及其附著組織的損傷,造成關節脫臼的主要原因是摔倒後的落地姿勢不正確造成的。
(1)處理的方法。首先是止痛,抗休克。一旦發生脫臼,應囑咐傷者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以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帶纏過腦部,在對側腦打結,送醫院就診治療。
6.骨折
骨折是足球運動中較為嚴重的損傷,主要發生在小腿腓骨,膝前臏骨、足外踝、肩鎖骨等部位。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的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開放性骨折。
(1)處理方法。如在比賽中出現小腿骨折,應用兩塊有墊夾板放在小腿的內、外側,兩塊夾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至5條寬帶分別在膝上、膝下和踝部縛紮固定。足踝部骨折,應取一塊直角夾板置於小腿後側,用棉花或軟布在踝部和小腿下部墊妥後,用寬帶分別在膝下、踝上和足蹠部縛紮固定。頸椎骨折時,應使頭部固定於傷後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轉,數人協力把傷員搬至木板上、頭部兩側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用數條寬帶把傷員縛紮在木板上,嚴謹頭頸左右旋轉與屈曲。
(2)預防。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充分做開以後,關節的靈活性加大了有利於身體能更協調的開展各種技術運動作的練習,同時平時要加強保護與自我保護意識,如跳起以後落地時要適當的緩衝,倒地時要適當的做一些滾翻的動作,這些都是能夠預防骨折的方法。
武術運動的傷害防護
武術運動損傷是指在武術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它包括套路運動損傷和格鬥運動損傷。
套路運動的常見損傷
1.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1)擦傷。是皮膚表麵與粗糙的物體相磨擦而引起的皮膚表層損傷,主要征象為表皮剝脫,有少量出血和組織液滲出。如在做跪地動作時,膝蓋與地麵發生摩擦而導致的擦傷。
(2)裂傷。是因鈍器打擊引起皮膚和軟組織的撕裂,傷口邊沿不整潔,組織損傷廣泛,出血較多,嚴重者可導致組織壞死。如受刀、劍打擊而引起的裂傷。
(3)刺傷。是因尖細物體刺進人體所致。其特點是傷口細小,但較深,可能傷及深部組織或器官,或者將異物帶進傷口深處,輕易引起感染。如受梅花針攻擊而刺傷。
(4)切傷。是因銳器切進皮膚所致。傷口邊沿整潔,多呈直線,出血較多,但四周組織損傷較輕。深的切傷可切斷大血管、神經、肌腱等組織。如受刀、劍砍、劈而引起的切傷。
2.開放性軟組織損傷處理
(1)擦傷的處理。小麵積的皮膚擦傷、汙染不重者用紅藥水或紫藥水塗抹即可,一般不需包紮。關節部位擦傷可在創麵上塗抹消炎軟膏並用紗布繃帶包紮。大麵積擦傷,汙染較重者要用生理鹽水衝洗傷口,將汙物洗淨,再用凡士林紗布繃帶覆蓋傷口,並以繃帶加壓包紮。
(2)裂傷、剌傷和切傷。輕者可先用碘酒或酒精將傷口四周皮膚消毒,然後在傷口撒消炎粉,用消毒紗布覆蓋,加壓包紮。小的裂口,傷口消毒後可用粘膏粘合。
裂口較長和汙染較重者,應由醫生做清創術,清除傷口內的汙染和異物,切除失往活力的組織,徹底止血,縫合傷口。凡傷情和汙染嚴重者,應口服或注射抗菌藥物,預防感染。凡被不潔物致傷且傷口小而深者,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至3000國際單位,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3.深部組織的閉合性損傷
挫傷人體某部遭受鈍性暴力作用而引起該處及其深部組織的閉合性損傷,稱為挫傷,又稱撞傷。如在對練過程中,被對方踢傷或打傷。
(1)單純性挫傷。武術運動員常在徒手對練或在使用器械時,由於方法不正確或用力不協調而被擊傷,受傷部位可發生在軀幹,也可發生在四肢。根據受損的部位以及打擊時氣力的大小不同,其表現有所不同,以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挫傷最常見。
病理變化主要為皮膚,皮下組織受到損害,淋巴管與小血管破裂,部分肌纖維損傷或斷裂,組織內有滲出液和出血。主要症狀有疼痛、腫脹、壓痛、局部皮膚青紫及功能障礙等。
(2)複雜性挫傷
挫傷的同時伴有四周重要組織或髒器損傷的稱為複雜性挫傷,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損傷,如頭部挫傷,輕者可發生腦震蕩,嚴重者可有顱骨骨折或合並腦挫傷而危及生命;胸、背部挫傷可合並肋骨骨折或肺組織的損傷,形成氣胸或血胸;腰、腹部挫傷可合並腎挫傷和肝、脾破裂而引起內出血和休克;挫傷可因劇烈疼痛而引起休克。
4.組織挫傷處理方法
挫傷在局部冷敷後外敷創傷藥,加壓包紮,抬高患肢,頭部、軀幹部。挫傷除一般挫傷處理外,還應留意觀察有無合並症的存在,如有合並症出現,應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理,待病情穩定後,馬上送醫院治療。
套路運動損傷的預防
1.宣傳運動損傷知識
要預防在武術運動中的損傷就要普及運動損傷知識,通過多種途徑宣傳運動損傷的知識,使教師能把握必要的運動損傷知識,並在運動損傷發生後能分析損傷的原因,采取預防措施,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2.認真製定練習計劃
教練員應認真製定練習計劃,充分了解每次練習內容中哪些技術動作不易把握,哪些技術動作輕易發生損傷,做到心中有數,事先采取預防措施。
3.合理安排運動量
要公道安排運動量,尤其要留意運動器官的局部負擔量和傷後練習題目,避免單打的練習方法,防止局部負擔過重。做好預備活動預備活動的內容和量應根據練習和比賽內容,以及運動員個體情況和天氣條件而定。
4.認真做好預備活動
預備活動要充分,有針對性。做完一般性預備活動後,應做與該練習課主要內容相似的專項預備活動。對運動負擔較大和易傷部位,要特別做好預備活動,在課中轉項時,應補充做專項預備活動。當運動間歇時間較長時,運動前應再做預備活動,預備活動後與正式運動的間隔時間,以及預備活動時間長短、強度大小等,直接影響預備活動的質量。
格鬥運動出現的損傷
1.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包括因機體表麵與粗糙物磨擦而引起的皮膚表層損害;實戰和比賽中由於身體碰撞和被擊等引起的撕裂傷和鼻子出血。
2.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實戰中被對方踢中、擊中可引起挫傷;實戰中由於肌肉主動收縮超過了負擔能力或被動拉長超過了伸展性極限會引起肌肉拉傷;練習和實戰中因動作不規範導致膝踝等關節急性損傷;運動員下肢動作快於軀幹動作或肌力不足時,造成腰部急性損傷。
3.骨折與關節脫位
格鬥運動由於對抗性強,可能會發生骨折和關節脫位。
4.休克
練習者在遭受體內、外各種強烈刺激所發生的嚴重全身性綜合症。
格鬥運動損傷的原因
1.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練習者身體條件和心理素質二方麵。身體條件是指年齡、性別、性格、體力、體格、疾病、勞損、疲憊度、營養狀況、關節的可動域、身體的柔韌性;心理素質是指性格、緊張度、興奮度、競爭心,等等。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方法和運動量。對散打練習者來說,由於自身的體力、技術條件的限製,應該選擇不同的練習手段;不適宜的練習方法、運動量過大、時間過長、頻率過高,對普通學生來說均可導致運動損傷高發生率。
3.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季節,溫度、濕度等等,如肌肉損傷頻發於4、5、6月份,這是由於這幾個月濕度大,日差溫度較大的因素。
練習者使用劣質的器械、護具、以及故意犯規都會造成運動損傷;另外,練習者的服裝和鞋子不適,場地不平都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隱患。
格鬥運動損傷的預防
除了對每一類運動損傷進行預防外,盡量留意前述的各種損傷因素,想法減輕它們的危害性,格鬥鍛煉者要對以下諸點有充分的熟悉,以進步運動損傷的預防水平。
確切地說,練習者自身對運動損傷的防範心理與進步運動員技術水平和體力、調整競爭心理狀態同樣重要,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1.肌力練習
肌肉氣力不夠,協同或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經常會造成損傷。
這在初習者中易發生,在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練習者中,往往在停練過長時間,或動作生疏時也會發生。
2.預備活動
鍛煉或比賽前的預備活動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使基礎體溫進步,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應激性上升,關節柔軟性增大,還能調整賽前心理,減輕緊張感和壓力感。
在大強度練習或比賽前,必須安排20至30分鍾的預備活動,內容包括跑步、關節操、拉韌帶等。
有些格鬥鍛煉者忽視劇烈練習前的預備活動,很輕易發生肌肉撕裂、跟腱斷裂、腰痛等情況。
預備活動時間的是非應根據當日運動員狀態加以控製,正式對抗和平時鍛煉預備活動的水平也不同,預備活動的項目包括基礎部分和參加比賽時的特殊部分。
4.放鬆運動
放鬆運動是指在劇烈運動後通過放鬆運動使身體的體溫、心率、呼吸、肌肉的應激反應恢複到日常生活水平。從預防損傷和長遠的健身的角度來看這與預備活動同樣重要。
根據不同內容的鍛煉進行不同內容的放鬆運動,可防止在運動後出現肌肉酸痛以及損傷,使心率降低到安靜時的水平,呼吸恢複到鍛煉前的頻率,而且對精神壓力的解除也有很大的幫助。
5.自身保護
除了認真做好預備活動和放鬆運動外,也應該了解和懂得初步處理練習後肌肉酸痛、關節不適的方法。早期可做溫水浴、物理療法、自身推拿,假如疼痛繼續或加重,應往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6.安全環境
格鬥鍛煉時的用具、設備、場地及四周環境等在練習前都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假如在高低不平的軟墊上練習時易發生踝關節的扭傷;運動護具的大小應適合練習者個人情況;女學生為防止不必要的損傷,項鏈、耳環等銳利物品在練習時不宜佩戴。
另外,還應根據個人選擇服裝、鞋具,如通常要求平底鞋,鞋底有一定的軟硬度。光腳練習時應在墊子的保護下,或確認場地內無玻璃或金屬釘之類物品後進行。
護具的使用可使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但假如護具質量低劣,不配套或者已有破損,其防護功能會受到影響。防護器材主要保護的部位是頭顱、耳、頸部、腎區、兩肋、胸部、生殖區等,也包括肌肉少的部位、關節、大腿前部、牙齒等易受衝撞打擊的部位,對抗練習應該養成使用護具的習慣。
體育活動中的自我防護
現代中小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已經可以進行一定的正確判斷與辨析,但還不善於進行自律與調控,他們對體育運動的安全要求比較熟悉。
但從總體上說,現代中小學生的運動安全防範知識與技能較差,安全防範意識不充分,防範意識不深刻,防護行為不規範,又不屑做或不能堅持做,對安全的進行體育運動缺少持之以恒的意誌和毅力。如果他們忽視體育運動的安全防範,那麼,體育運動中碰到危險,發生意外傷害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中小學生的體育活動中,我們經常碰到這種現象,無論任何運動,任何動作,學生們都想嚐試,不畏恐懼。恐懼心理的產生是隨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而增強的。年齡越小,恐懼感越弱,因為他不知道什麼叫危險,如“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通過體育運動安全防範常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安全觀念,增強學生的安全認識、自律意識。學生隻有了解體育運動安全防範基本常識,具備對危險的初步判斷應變能力,才能夠躲避危險。
掌握必要的體育運動安全防範知識與技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能夠合理活動、科學鍛煉。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運動事故的發生和減少安全事故事件對學生造成的傷害。
體育運動傷害發生的因素
1.認識不足
對運動傷害預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能積極有效地采取預防措施,或措施不當,及易導致運動傷害的發生。
2.準備活動不足
(1)不做準備活動就進行激烈的體育運動,及易造成肌肉損傷、肌腱扭傷,韌帶拉傷等運動傷害;
(2)準備活動敷衍了事,在運動係統和神經係統的功能尚未達到適宜水平,就進行運動,易對器官功能造成傷害;
(3)準備活動內容不得當或準備活動過量,致使準備活動無效或身體功能有所下降。
3.心理狀態不良
在體育運動中由於急燥,恐懼、害羞、麻痹、缺乏經驗或不自量力,也容易導致傷害事故。
4.氣候不宜
過高的氣溫和潮濕的天氣,導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發生凍傷或其他傷害事故。
5.體質和素質不佳
身體素質低、體質弱,體育基礎差,一時不能適應體育運動的需要,容易發生傷害事故。
6.行為不規範
違反體育運動規律、紀律、規定和要求,也是造成身體傷害事故的原因。
體育運動應注意的事項
1.檢查自己的身體情況
參加體育活動,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要學會自我監督,隨時注意身體功能狀況變化,若有不良症狀要及時向教師反映情況,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切忌有心髒病或其他不適合參與體育活動的疾病而隱瞞病情,勉強參加活動。
學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狀,禁止參加體育活動:體溫增高的急性疾病;各種內髒急性的疾病;凡是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氣管咳血,鼻出血,傷後不久而有出血危險,消化道出血後不久等;惡性腫瘤;傳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
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學生,禁止參加長跑等長時間劇烈運動的項目鍛煉。
2.檢查場地和器材
要認真檢查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材,消除安全隱患。要注意場地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場地是否平整,要清除石頭土塊;檢查沙坑的鬆散度、是否有石子雜物等;檢查體育設施是否牢固安全可靠,器材的完好度等。
3.做好運動準備
進行體育活動前要做好熱身準備活動,那麼為什麼要做熱身準備活動呢?準備活動可以克服內髒器官在生理上的惰性,以減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
如果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就會出現心慌、胸悶、肢體無力、呼吸困難、動作失調等現象。運動前不重視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做得不充分、不正確、不科學,是引起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內髒、神經係統機能不興奮,肌肉供血量不足,在這樣的身體狀態下進行活動,動作僵硬、不協調,及易造成運動損傷,甚至導致傷害事故。
體育運動要講科學
1.要掌握動作要領
在體育運動中,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及方法,不僅能夠在運動過程中發揮好技術動作,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而且還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懼,增強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2.要正確使用器材
要了解熟悉掌握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要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程,在一些體育器械的使用中,要注意選擇適當場地,確保自身安全,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傷及他人安全。
3.運動負荷要適當
參加體育活動要根據身體素質條件,選擇最有利於增強體質的運動負荷。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小到大。負荷過小,對身體作用不大;負荷過大,會損害身體;隻有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