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生熱愛環境教育的指導
學校環境教育的綜合指導
環境教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簡而言之,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
環境教育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種教育,是證明環境價值和澄清概念的一種過程,是培養人們具有理解和評價人、文化及其同環境之間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也包括要人們遵循為保護環境所作的決策及行為準則的教育。
環境教育包括兩個方麵的任務。一方麵是使整個社會對人類和環境的相互關係有一個新的、敏銳的理解;另一方麵是通過教育培養出消除汙染、保護環境以及維護高質量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員。環境教育的實施原則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
環境教育的模式
1.多學科模式
也稱滲透式模式,即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環境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於將環境領域的各方麵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無需專門的師資和時間,教育成本較低。但是,由於環境教育內容分散,課程的綜合評價較難,教育效果有時也不是很理想。
2.跨學科模式
又稱單一學科課程模式,即從各學科中選取有關環境科學的概念、內容合為一體,組成一門獨立課程。這樣設置課程,能夠一定程度彌補多學科課程模式中內容零散、缺乏係統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針對性與係統性,也利於課程的綜合評價。然而,這就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和物力,往往還會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環境教育的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致使許多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麵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國際社會達成了共識: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保護和改善環境重要的治本措施。
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是全球環境教育運動的發端,會議強調要利用跨學科的方式,在各級正規和非正規教育中、在校內和校外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隨後環境教育開始體現在各國政府工作中,並逐漸形成全球性的環境教育行動。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前蘇聯的第比利斯召開了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在第比利斯會議上,各國初步意識到環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指出“從其基本性質看,環境教育對更新教育過程可以做出貢獻”,還呼籲“要有意識地將對環境的關心、活動及內容引入教育體係之中,並將此措施納入到教育政策之中”。
第比利斯會議是環境教育發展史上一個裏程碑。《第比利斯宣言》突破了環境教育概念以知識為主的特點,明確提出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意識、知識、技能、態度和參與五個方麵,拓展了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環境教育引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為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構建了基本框架。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議提出了《21世紀議程》,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21世紀議程》是人類大家庭為創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21世紀議程》指出:
教育對促進持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它能提高人們對付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對改變人們的態度都是必要的,使他們有能力估計並表達他們對持續發展的關心。
《21世紀議程》提出了環境教育的重要任務:重新確定教育方向,以適應持續發展的需要;提高公眾的意識;進行培訓等,從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環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聯合國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後,我國很快就製定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確定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並在世界上率先製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在該議程中寫道:
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如環境學等,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
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行動起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如1993年6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為持續發展舉行了環境教育會議;1993年9月,在印度新德裏舉行了為實現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的全球討論會,等等。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為了可持續性的教育”,要求把環境教育與發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建立了環境、人口和發展項目,即EPD項目,開始將環境教育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召開會議,確定了“為了可持續性的教育”的理念。這標誌著環境教育已不再是僅僅對應環境問題的教育,它與和平、發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的出現,為“綠色學校”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基於世界環境教育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料文組織在1997年召開了一次世界環境教育培訓大會,總結成績,根據需要確定優先發展的教育領域和教育對策,並在此基礎上,製定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環境教育與培訓行動計劃。
環境教育的特點
1.全民性
環境教育,從對象上看,是全民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點。因為環境質量的優劣和每一個人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息息相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和身體力行,困擾人們的環境問題就難以解決。環境教育應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種領域:家庭、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等。總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應該有環境教育。
2.終身性
環境教育,從時間上看,是終身教育,具有終身性的特點。環境教育的終身性決定它應該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應該滲透到人生的各個階段:嬰幼兒、青少年、壯年、老年。
3.全球性
環境教育,從空間上看,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的特點。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互相影響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在地球周圍積存構成的溫室效應將影響整個地球,其災難性後果是全球性的。地球隻有一個,必須共同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4.學際性
環境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各個學科協同進行的綜合教育,具有學際性的特點。環境教育的學際性特點是由環境問題的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決定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多學科的通力合作才行。所以,環境教育決非某一學科的任務,而是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它不僅包括自然科學各個學科,而且還包括技術科學、數學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隻有這些學科通力協作,環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與教育環境的關係
教育環境問題是個古老的命題,它是隨著古代教育的產生而產生的,對教育環境問題的重視與研究是從學校教育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教育環境與環境教育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係的兩個不同概念。教育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等全部外在世界,而環境教育則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而展開的一種教育活動過程。因二者都是由“教育”和“環境”兩個要素構成的複合概念,所以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
概括地說,它們之間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即教育環境優化是環境教育的目的,環境教育是教育環境優化的手段。因為教育環境的中心是“人”,環境教育的對象也是“人”,所以“人”是教育環境與環境教育的交叉點和結合點。環境教育是21世紀世界基礎教育的熱點,作為環境教育目的之一的教育環境問題自然也是21世紀世界基礎教育的熱點。
培養學生熱愛環境的意識
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多方麵入手,如可以給學生講解環境知識,可以放環境保護錄像片、資料片等。曾經有一部名叫《每分鍾發生的環境災難》的資料片顯示當時的數據:世界上每分鍾損失耕地40萬平方米,每年損失耕地21萬平方千米,每分鍾有4.8萬噸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億噸,每分鍾有85噸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鍾有28人死於環境汙染。這些資料都顯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好動是青少年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最容易接受知識和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麵的材料讓學生認識我國環境保護標誌,了解我國的環保相關的節日,知曉為了法理和保護環境,我國也製定並貫徹了關於環境保護、關於海洋環境、關於防治大氣汙染等方麵的法律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從而進行一次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和靈活性。
有的同學在學校甬道兩旁的樹下偶爾地折小樹苗玩耍,這樣無意中就破壞了珍貴的楊樹苗,麵對這一情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需讓學生了解樹木資源的寶貴,應該怎樣珍惜每一棵樹木,保護植物資源和大自然的環境。學生從中受到了教育,亂折小樹苗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了。
美麗的大自然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每一個人有享受環境美的權利,同時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帶頭愛護環境,作出表率。到花壇除草,成立綠色衛士隊,齊抓共管,共同愛護一草一木。給學生創設優雅的學習環境,還定時請相關環保人員給學生講解有關知識。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讓學生親自參加環境保護勞動實踐。環境教育工作很快就可以初見成效。
學生好動、好奇,富有好勝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因此,對他們進行生態環境道德教育尤為重要。通過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生態環境道德意識,提高生態環境道德認識,學會在生態道德實踐中正確把握、規範自己的行為,能對他人的生態道德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學會追求善與美、批評惡與醜。
環境教育的方法性
1.化深奧為淺顯
將生態環境知識根植於學生心中,生態環境道德知識和相應的生態學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道德知識的傳授又是整個生態道德教育的第一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淺顯語言或者設置利於學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讓他們明白生態環境的含義。可以運用形象生動、具體鮮明的圖片、模擬日常生活環境或電化教學等直觀手段,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中親自演一演、說一說、評一評,加深他們對生態環境道德的體會和認識。
2.多渠道多方法培養
在學生已經獲取生態環境道德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由此產生的對大自然的責任感、使命感及對人們生態道德行為的崇敬之情,是生態環境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學校要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受到熏陶。讓學校的每一棵綠樹,每一片草地,每一個角落說話。在草地上插上“綠草茵茵,腳下留情!”的警示牌,花園裏插上“愛護花草,人人有責!”的宣傳牌,樓道的轉彎處也設置一些環保警示語,讓宣傳的氛圍遍及任何一個角落。
將環境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例如語文課對涉及描寫祖國錦繡河山等課文,采用圖片、錄像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感悟美、欣賞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喚起學生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可以通過“讚家鄉”等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家鄉、走進家鄉,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運用措施增強責任感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報刊、圖片以及媒體資源介紹破壞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讓學生在耳目渲染中受到環境道德教育,增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用電腦向學生展示由於環境惡化使得大片金色的胡楊林變成了慘不忍睹的枯樹林;慘遭殺戮的海豹在北極的冰塊上痛苦的翻滾著直到血流盡而死;遭受工業廢水破壞的河流上漂浮著數千條死魚;瘋狂的泥石流、沙塵暴……
這不僅使學生在短短一堂課的時間裏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同時,直觀、真實的畫麵在感觀上給學生強烈的刺激,激起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有利於他們投入到保護身邊環境的運動中去。
學生環保教育的綜合指導
學生是明天的希望,他們是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他們有權利了解他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唯一的地球的現狀,他們有權利知道他們麵臨著一個怎樣嚴峻的現實,肩頭擔負著一個怎樣沉重的擔子,他們也有責任從現在開始為他們的生存環境而奮鬥,讓學生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行動。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在教育活動中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
1.觀看資料提高意識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變枯燥乏味的環境保護知識為直觀形象,使學生樂於接受。組織學生觀賞錄像、圖片不乏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
告訴學生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和土地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森林資源日益減少,土壤的過分流失沙化……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讓學生通過看圖片,分發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從中了解環保知識及其重要性。讓學生從這些資料的閱讀中明白,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大家必須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2.利用課堂教育學生
課堂是教育的陣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陣地,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意識。晨會課、班隊課、思想品德課以及語文、數學等課上都可以利用教材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語文書上有許多課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風光,或抒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也有一些講述因不受到保護而消失的自然景觀的故事,很多還配有插圖,教師可以用這些優美的插圖和文字熏陶學生,讓他們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並引導他們保護生存環境。
課堂進行環境教育並不要占太多時間,一節課隻需滲透幾分鍾,以至兩三句話,日積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隻是如何巧妙“滲透”,費時在備課,需要細水長流。老師要見縫插針,學生利用一切條件,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3.開展活動提倡環保
多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專題活動,也是增強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意識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比如,讓學生自編以“保護環境”為主體的手抄報。
學生可以自己搜集並整理一些人類保護環境、破壞環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創作抨擊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展望環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畫等。學生在搜集資料、寫文畫圖的過程中,心靈會受到震撼。
當孩子們將自己的手抄報展示出來時,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學到的環境知識將得到擴展、補充,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進行環保教育有針對性靈活性
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也要有針對性,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當今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聰明活潑同時也好奇調皮,凡事有個新鮮感,例如常常有些同學有事無事地去開水龍頭來玩水,這樣無意中就浪費了珍貴的水資源,麵對這一情況,嚴厲的批評隻能一時奏效,解決問題的根本還需讓學生了解水資源的寶貴,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於是把環境保護教育有機地結合在課堂教學中。
如在學習完《隻有一個地球》一文之後,先讓學生談談學了課文後的感受,懂得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展開討論,應該怎樣珍惜每一滴水,保護水資源和水環境。學生從討論中受到了教育,玩水龍頭的現象也自然消失了。
在環保教育中注意示範性長期性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是美好的、偉大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校園環境保護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身先示範,看見廢紙就拾,親自動手擦洗教室門窗,打掃衛生,教師的身體力行學生都會看在眼裏,這種示範性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慢慢地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和老師一起打掃衛生。
製定小學生環境保護行為規範
學校要製定小學生環境保護行為規範條例,做好環保宣傳工作,在學校的宣傳陣地和當眼處張貼標語,讓學生時時不忘環境的保護,養成環保的習慣。
從小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環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節約用水,隨時關緊水龍頭,別讓水長流,提倡一水多用。
節約用電,隨手關燈,節省一度電,減少一分汙染。
珍惜紙張,就是珍惜森林與河水,提倡重複使用練習本,拒絕接受隨處散發的無用宣傳品。
珍惜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珍惜我國有限的耕地。
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愛護桌椅門窗,保護有限資源。
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動撿拾果皮紙屑,減少垃圾災難,提倡垃圾分類袋裝,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汙染。
控製噪音汙染,做到輕聲、輕步、輕拿、輕放、輕開、輕關。
關心大氣質量,負起監測和維護潔淨空氣的義務。
愛護鳥類,保護野生動物,拒食野生動物,保護脆弱的生物鏈。
還應把環保教育貫串於日常生活中,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讓學生親自參加環境保護勞動實踐。
鼓勵學生環境保護從我做起
了解了環保知識,激起了環保的責任心,便可引導學生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來保護環境。
首先,教育學生保護環境要從我做起。教育學生自己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看到破壞環境的行為要勇敢地站出來製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帶動周圍的人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
其次,積極開展校外活動。如針對“白色汙染”的逼近,開展“我勸媽媽用布袋”的活動,讓學生向父母們宣傳塑料袋雖方便卻增加了垃圾數量,汙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上百年不能自然降解這一環保知識,勸父母上街購物買菜使用布袋,菜籃不用塑料袋。
再如,成立“禁煙小隊”利用學生在家中“小太陽”的地位勸爸爸們禁煙,為了“小太陽”的身體健康,為了孩子的未來,爸爸煙民們定能與心愛的香煙說再見。還有如使用無磷洗衣粉、廢電池不能亂扔,少用洗潔淨,不用一次性木筷,少用一次性產品,諸如此類的生活瑣事都可通過學生這群環保小衛士來監督執行,其效果不可估量。
總之,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讓他們明白愛護地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學生應該從小增強環保意識,學習、宣傳環保知識,自覺保持環境衛生,不做汙染環境的事,愛護綠化,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教師不容忽視的責任。
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對學生進行生態與環境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人類、珍惜生命、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和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生命、環境、生態係統是學生要了解的最基本的概念,認識和理解它們之間的的關係是教育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的的前提。良好的教學方式和優秀的授課教師決定學生生態與環境教學的重要方麵。
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以科普讀本為輔,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進行生動活潑的生態與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人類、珍惜生命、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學生生態與環境教育主要內容
1.生命與生態環境的概念
學生總愛問為什麼,特別是對生命與生態、人類與環境等一係列概念非常好奇。因此,教師要用生動、易懂、準確的語言循序漸進地向學生講授生命、生態環境等概念,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的聯想能力,有助於加強理解與記憶。
如“生命”的概念,首先要告訴學生:生命就是活著的生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一旦死了就失去了生命。學生可能會聯想和發問:生物為什麼會失去生命?它與環境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