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生熱愛環境教育的指導(2 / 3)

這樣就可以給學生講授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如光、熱、水、氣;山、川、江、河;日、月、星、晨;海洋、土地、森林、草原等環境要素以及生命與環境是怎麼樣構成了一個生態係統等。由此不僅向學生講述了基本概念而且初步了解了它們之間的有機聯係,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要使學生清晰人類與環境、生命與生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一定要用大量的自然現象引導小學生去理解。

如葵花為什麼總是向著太陽、樹葉為什麼秋天會變紅;青蛙為什麼是保護莊稼的益蟲,細菌是怎樣侵入人體的;人為什麼要呼吸新鮮空氣等。

通過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講授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它們是怎樣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係統,以及人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使學生對生命、環境和生態有一個清晰初步的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生命的感情,增加保護環境的意識。

3.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態環境是一大係統工程,是一個大課題。對小學生來說,需要重點了解一些知識。

一是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態係統中的組成部分,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人類的朋友,都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麵。不利於人類的方麵有時也可以轉化為有利方麵。

二是地球隻有一個。各種資源是有限的,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石油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要教育學生從小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

三是各種資源不僅稀少而且在生態係統中被重複循環利用。要教育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道理,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4.保護環境應人人有責

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環境保護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一個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全世界各國都立法保護環境。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很多。教育學生不僅要自覺遵紀守法,而且做好義務宣傳員,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小小貢獻。

學生生態與環境教育主要方法

挖掘、深化、講活教材小學教材中有關生物和環境的題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直接描述生物與環境的,如《太陽》、《沙漠之舟》、《隻有一個地球》等。

另一類是借助生物現象抒發情感的,如《種一片太陽花》、《三月桃花水》等。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題材,授課教師都要熟透課文,挖掘內容,深化內涵,講活教材。使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生動地體現生態與環境的外延和內涵,讓學生得到意外的收獲。

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本教師要結合授課內容因勢利導,給學生推薦一些有關生物環境方麵的科普小讀本,如《對與錯——小學生動腦科普讀物》《海洋為什麼是藍的?》《擁抱科學》等。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環境方麵知識的濃厚興趣。

組織通俗易懂的專題講座教師或者有關方麵的專家,如退休農藝師、工程師等做一些有關生物與環境方麵的專題講座,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科普讀本故事會,交流學習心得,啟發想象力,激發學習熱情。

如小學生都喜歡看電影《阿凡達》,但他們隻喜歡其情節,不可能完全能理解其意義,授課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講解其意義,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他們去參觀動物園、生態園、氣象站,天文台等,有條件的還可以江河邊、森林旁、沙漠、草原去感受大自然的風光和力量。或者組織小學生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和園林苗圃的義務勞動,在勞動中增加生物知識和環保意識。還可以教學生做一些簡單的科普小實驗,通過實驗增加有益健康的樂趣和知識。把感情的概念逐步轉化成理性的認識。

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的措施

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參觀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例如,教給學生環保知識,同時帶學生到公園等美化環境好的地方參觀,讓學生體驗美化環境帶來的美好享受,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保護環境,然後指導學生怎樣保護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1.教師要以身為範

在校園環境保護教育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校園中看見廢紙就拾,親自動手打掃衛生,學生就主動加入這一行列,積極打掃。把環保教育貫串於日常生活中,經常帶學生到分擔區打掃衛生,成立綠色小衛士隊,齊抓共管,共同愛護一草一木。讓學生親自參加環境保護勞動實踐。

2.培養學生環保行為

環境意識提高了,就要將意識轉化為環保行為,這才是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環保教育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提高其對保護環境的能力。因此,要通過具體的環保行為影響學生。如教師可倡導學生撿廢紙,給校園內的小樹澆水,收集廢舊物品,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模型製作……這些看似芝麻綠豆的小事,卻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增強環保的意識。

3.組織參加環保活動

學生喜歡參加活動,教師可以把環保教育精心組織設計到各種活動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開展《地球媽媽真煩惱》,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麵的材料,采用知識競賽的方法讓學生認識中國環境保護標誌,了解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國也製定並貫徹了《環境保護法》等;開展主題活動《熱愛地球媽媽》、《水與我們人類的關係》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從而進一步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總之,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讓他們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讓他們在美麗的環境中健康成長。要讓他們明白愛護地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大事。

學生應該從小增強環保意識,學習、宣傳環保知識,自覺保持環境衛生,不做汙染環境的事,愛護綠化,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

教師生態環境教育注意事項

授課教師本身要熱愛環境保護。這樣他才有熱情和激情去教育學生,引動學生,並通過自身行為去影響學生,身教勝於言教。

授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知識。俗話說:學生一碗水老師一桶水。授課教師一定要認識學習生態環境相關知識,才能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授好課。

授課教師要注意收集環境保護素材。授課教師要注意收集相關資料,特別是發生在身邊的或眾所周知的等重大事件來豐富教課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或體會深刻。

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思想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環境問題”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命運。每一個公民都應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學生正是培養環保意識的關鍵時期,環境教育應重點從未成年人抓起。在各學科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課

1.培養環保意識

通過心理品德教育,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讓學生明白愛清潔、講衛生、愛護公物、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也是愛集體做主人的一種表現。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

通過的法製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法製觀念,使學生通過所觀所感認識到濫砍濫伐、亂排廢氣廢水等,對環境的影響及由此承擔的法律責任,這樣既可在學生思想上形成保護環境的觀念又可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使學生能自覺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鬥爭。

通過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學生通過對初級階段國情的了解,明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同時認識到人類麵臨嚴峻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的問題,而要做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

2.在教學中滲透

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環境教育因素,結合本學科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凡教材中涉及人口、資源、城市、土地、古跡等蘊含環境教育的因素,都要結合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環境的情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挖掘本地所蘊含的環境教育因素,引導學生研究環保方麵的課題。

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機、有理,提高環境教育的實效。注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滲透環保知識教學時,以培養理性的分析和認識能力為主,逐步使他們掌握一些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注意科學性,避免為環境教育而進行環境教育,導致教育內容的隨意性和牽強附會。注意處理好滲透環境教育與學科教學目標達成的關係,不主次顛倒,注意課內外結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同時,適當把教育向課外延伸,做到“滲於課內,寓於課外”。

如課內滲透了防治噪聲的內容,課外就可要求學生對市區的噪聲進行調查,並撰寫出調查報告,向有關部門提出,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3.開展課外實踐

專題講座。可開設“保護我們的生命之源——水資源狀況及對策”等活動課專題講座主講者以本校政治教師為主也可聘請一些學生家長。

參觀調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性參觀調查,並要求學生撰寫相關調查報告。在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了解環境的現狀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接受生動的教育。

紀念活動。利用各種環境相關的紀念日進行教育作用,活動課中組織學生配合社會開展一定的活動,向周圍的人宣傳環保知識,可使學生在教育他人的同時教育自己,也可強化對課本中環保知識的理解。

模擬場景。活動課中通過模擬角色扮演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實際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如學生扮演原告、被告和律師,圍繞“池塘被汙染”的事件進行庭審等。

征文比賽。學習完環境保護內容後,組織學生進行環保方麵的征文,如“我看保護環境零點行動”、“環境保護與我”等,可進一步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4.教育與行為結合

嚴格訓練。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學校活動中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提出明確的要求,包括學生在愛護環境、衛生習慣等方麵應養成的習慣。

(1)環境熏陶。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利用活動課結合學科中的知識讓學生動手製作各種標語牌,如:“請手下留情,愛護一花一草”、“愛護花草樹木,就是愛護我們人類”等,警示學生要學會做人,學會愛護環境。

(2)師德垂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環境教育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以身作則,以高尚的愛護環境的行為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深刻認識身教重於言教的真諦,給學生樹立榜樣。

語文教學

1、從教材中挖掘環保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而廣泛的環保教育資源。如正麵揭示的有《走,我們去植樹》、《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沙漠中的綠洲》等,這些文章明眼人一看就可信手拈來,直接將教材內容與環保教育“掛上鉤”,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環保知識的教育,根本沒有畫蛇添足之嫌。而有些教學素材是隱性的,蘊含在課文中的環保內容有如地下的寶藏,有待於教師深入挖掘。如《特殊的葬禮》、《天鵝的故事》、《生命橋》等,都蘊含了很多環保方麵的因素。除了這些“課本資源”外,無處不在的社會資源和生活資源,以及課堂上經常出現的“生成資源”,也為教師進行環境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理解編者的編排意圖,深刻挖掘環保教育因素,有意識地把語文教學和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春雨潤物般地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使學生盡可能地從書本、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獲得環境保護的知識,從而自覺地維護生態環境。

2.在課堂內體現環保教育

語文課堂是融入環保教育的主陣地,但這並不意味著一節課四十分鍾的時間都時時刻刻談“環保”,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其實,課堂進行環境教育並不要占太多時間,一節課隻需滲透幾分鍾,以至兩三句話,日積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隻是如何巧妙“滲透”費時在備課,需要細水長流。

(1)巧用插圖,喚起環保意識。插圖是刺激學生多方麵感覺的有利資源,教師應活用插圖,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去聯想。例如利用《九寨溝》的插圖進行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高聳入雲的雪峰、色彩斑斕的大小湖泊、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錯落的平湖瀑布。當學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後,美麗的插圖在學生中所喚起的感覺,會產生一種愉悅之情,這種審美體驗,慢慢地沉澱為有益的營養,繼而使其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願望。

此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溝的美景外,還有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還有溝壑縱橫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鎮、馬達轟鳴的工廠和礦山……他們會由衷地感歎:古老、慈愛的地球,像母親一樣養育了千萬種生命,她寬容、忍耐,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一切。既然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那麼學生就應該從小做起,從自己身邊事做起,愛護環境,美化環境,做一名環境保護的小衛士。

(2)激發環保危機感和責任感。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可以對學生進行正麵環境教育外,還可通過對比,使學生產生環保危機感,增強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自覺地維護生態環境。

如在教學《特殊的葬禮》時,打破教材的順序,引導學生將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談瀑布“雄偉壯觀”時,隨著學生的介紹,大家可以一起欣賞昔日雄偉的大瀑布。在此設計角色體驗:“如果你就是一名遊客,看著眼前的美景,你會怎樣讚美它”?在談瀑布“逐漸枯竭”時,可以觀看圖片,然後又一次進行角色體驗:“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瀑布,會說什麼呢”?

這樣通過文本內容的對比、圖片的對比、音樂的對比,就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感覺落差,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瀑布消失的那種惋惜之情,而且這都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如果我們人類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僅僅是一條大瀑布嗎”?以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牽引學生進入拓展環節的學習。

學生打開網頁觀看“環保資料”,這些例子和畫麵都強烈地衝擊著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都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此時,學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對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華到關心整個人類的未來和命運,並產生了要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

(3)增強環保的願望。在語文教學中,憑借重點語句的分析、朗讀把學生引入優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學生的想象,將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轉化為具體、鮮明、生動的畫麵,顯現在學生的腦海裏,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鳴,不知不覺地在自己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熱愛大自然的種子。

如學習《九寨溝》、《沙漠中的綠洲》、《美麗的丹頂鶴》、《白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等課文時,通過分析、朗讀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能與文章產生共鳴,能陶冶學生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

所以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美麗大自然的優美語句,並用讚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增強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美好願望。

3.在課堂外強化環保意識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除了在課堂上精於滲透外,教師還應該抓住時機,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結合課文內容開展一些環保小活動,以促進環境意識的增強。

如在《美麗的丹頂鶴》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請學生查查資料,看看我國還有哪些珍稀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學生可以找圖片,也可以摘抄有關文字介紹,然後在班級中舉行一次“珍稀動物展”。

學生通過各種圖片和資料,可以知道我國還有大熊貓、揚子鱷、東北虎等珍稀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感受到人類決不能隨意地捕獵它們,必須給予它們良好的生存環境,要不然這些珍稀動物,乃至其他的有益動物,最終將從地球上消失。

英語學科

1.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愛護環境情感

英語教材教學內容包含很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與學習實際十分接近、密切聯係的信息。

如英語教材的What's for dinner?正餐吃什麼?很明顯,從題目就知道吃飯的時候會出現rice(米),noodles(麵條),bread(麵包),carrot(紅蘿卜),egg(雞蛋),sausage(香腸),meat(肉),chicken(雞肉),fish(魚肉),banana(香蕉),vegetable(蔬菜),這一係列的單詞的教學包含從植物到動物製作出來的食物。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到這些食物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先用power point製作包含多個頁麵的課件。首先呈現在學生麵前的是一桌豐富飯菜的晚餐。隨著按鈕的轉動,頁麵的出現的一張空空的、剩下幾個黑黑的饅頭的飯桌。怎麼會這樣呢?

學生開始討論,跟著頁麵再轉動,出現的就是一幅不忍目睹的畫麵:田地裏河床幹枯、秧苗枯萎,山上剩下光禿禿的樹幹,黑褐色的河裏飄浮著一條條發臭的魚,一隻隻幹瘦沒神的豬和牛在草地裏饑荒地覓吃,而田裏的草都又黃又幹,田地不遠的工廠正在排放著又黑又臭又有毒的工業廢水,高高的煙筒上排放的黑煙把天空都染的灰蒙蒙、霧茫茫的一片。

歸納結果: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以及生活汙水的排放造成水汙染,使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生活需品短缺,生活困難。讓這些年紀小小的學生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都表現得義憤填膺,紛紛表示為了美好的家園、美滿的生活,一定要愛護環境,阻止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在這種受保護的環境和被破壞的環境教學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長了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從而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真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2.校園環境中營造愛護環境氛圍

精心布置校園,學校要營造一個全方位的視讀環境,讓愛護環境的英語學習活動從課堂延伸到整個校園,把學生的接受性語言技能從課堂內走向課堂外。在校園內的公眾場所和植物園力所能及的用英語標上植物名稱或者愛護環境、愛護綠化、注重環保的中英對照的勸告語和標語牌:

如在草坪的籬笆邊標上:Don't step on me,I'm your good friend!或者Keep off the Grass的標語牌、在教學大樓的樓梯的Entrance和Exit的牆壁上用有機玻璃板標上:No spitting;Keep clean;在廁所的洗手盤邊標上:Hand on me before you leave,don't let me cry!還有在學校的植物園所有花草樹木都用中英標上名稱……還有在學校牆報、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公眾場所都向師生發布的通知、公告、決定一律用中英兩種文字。

這樣和諧、輕鬆、民主的校園氛圍的營造,激活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熱情,堅定學生學習英語的意誌,進而形成積極的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動機;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內在心理需要調動起來,調節師生關係,增進情感交流的同時增進師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3.課外活動中增強學生愛護環境意識

學科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有效延伸,更可以培養學生創造與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英語教學中,有效的利用課外活動能促進學生環境教育意識的形成。

舉辦手抄報、剪貼報、看圖寫話比賽、看圖說話比賽、情景對話比賽等一係列學科比賽活動的傳統。通過舉辦手抄報這種含有環保的主題的學科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利用廢棄的舊年曆、舊掛曆來構思、繪畫豐富多彩的、圖文並茂的環保內容。學生為了編輯製作一幅自己滿意的手抄報,往往會用心思去查閱漢英詞典、電子詞典或者電腦上的金山漢譯軟件,用英語為這些圖片標注解說。

這樣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自學能力、手抄報的排版編輯能力、圖片繪畫能力。同時在高年級還舉辦英語課本劇比賽或情景對話比賽:以環境內容為主,開展英語環保話劇比賽;結合學校環保宣傳活動,還可以舉辦利用廢紙、塑料袋子剪貼粘製的環保時裝秀;通過學生利用廢報紙和塑料袋子做成各種服裝進行展示的活動,認識了廢棄物品循環再用的好處,從而提高利用廢物的能力和手工製作能力。

這樣通過一係列自己親力親為的動手操作的學科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了解、增強了環保意識。學校可以還組織野外遠足,通過參觀自然生態園,盡可能地了解物種多樣性,培養對平衡生態的熱愛之情。

通過郊遊、采訪、繪畫、調查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良好的環保素養,從而使環保教育成為人類自身與自然關係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轉變。